APP下载

敦煌飞天艺术中的服饰元素

2017-12-28周博

艺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飞天服饰

周博

〔摘 要〕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是歌神和乐神的化身,缭绕妖娆,婀娜多姿,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造型美轮美奂。

〔关键词〕服饰 敦煌艺术 飞天

敦煌飞天壁画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模样各异,形态俊美,其服饰更是造型迥异,各具特色,通过壁画的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敦煌飞天的服饰特点,从而对敦煌飞天艺术元素的研究更加透彻。

一、服装

(一)上衣形制

在壁画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飞天均为上身赤裸,在鸿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云:“尔时四部众,比丘尼、优婆塞、乾阔婆等天人,见舍利佛于佛前受阿褥多罗三藐菩提一记,心中欢喜踊跃无量。各个脱身上所著上衣,以供养佛。”这大概就是飞天造型坦衣露服的合法根据。正因如此,画工们大胆地摆脱了封建社会衣不露体、非礼勿视的礼教桎梏,以对佛的奉献为名,开放性地打开了一个创造人体艺术,并以女性曲线美造型为主的缺口,甚至在新疆、敦煌、云冈的飞天壁画中,还有全裸的图像。

还有一种僧抵支为五衣之列,意思为覆膊衣或掩腋衣,是一块长方形布,袒右肩覆左肩掩两腋。《敦煌学大辞典》中对其解释为:僧人之覆肩衣、衬衣。敦煌彩塑、壁画中之佛、菩萨均着之。其式为:挂左肩,绕右腋,长至腰。隋唐以来多饰锦纹。佛、僧穿其于衣装之内,菩萨则为独袖半臂紧身衣,隋代最为流行。在敦煌莫高窟第291、303窟中都可以看到此类服饰,露右肩而遮掩左肩,并裹住胸部。这与上述文献记载相符,按壁画图像直观信息反映,对其服饰正面形式可以做出判断,对其背面却很难分辨,只能用猜测进行推断[1]。

佛教之法服,三衣即是袈裟,象征脱俗超尘、解烦除惑,获取净土福田之意。敦煌壁画中的佛陀、罗汉、僧侣、飞天皆着之,如莫高窟第305、440、398窟,其形制为长布不加裁剪。着袈裟飞天出现在隋代,袈裟穿着中有三种形式。飞天所著多为右袒式,即斜披袈裟。原始的袭装是没有装配衣钩的,后来,演变成如意形的衣钩和衣环[1] 。

络腋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记载,从字面上理解,络腋是缠绕于腋下的衣着。具体形制为长条形,长短宽窄有多种变化,大致上初期较短而宽,后期相对来说比较长而窄。面料初期垂坠感强烈,可能为较厚重的面料,后期变得飘逸,有正反两面,异色,有绣花、描金等装饰手段。飞天所著络腋从隋代开始出现,以红色居多,唐还出现过团花图案,在莫高窟第196窟、榆林窟第25窟等都有出现[2]。络腋的穿着方式在隋唐时期飞天所著络腋多为袒右肩,从右边腋下绕过腹部搭于左肩,在背后打结或缠绕固定,缠绕方式简洁,变化不多。

(二)下裳形制

飞天多为上半身裸体,下半身着长裙,因此裙装就成为飞天服饰的主体,其形制及变化都比上身复杂。即裹于腰间基本长度到脚踩的裙子,里外双色面料,裙腰向下翻卷时露出里面的颜色,裙底摆处也多有裙边并与裙色不同。隋唐时期的飞天图像,在飞天的腰腹部位往往裹有一件或两件腰裙,没有前后片之分。这是为一种长方形的布片围系与腰间,长度较长,宽一般为包裹住臀部或者到膝盖部位;二为闭合的裙摆,腰围宽大,需要用系带固定,此裙样紧贴躯体,有较长的线条。若裹一件腰裙,裙长大多及臀部,裹两件时下一层多及膝部。裙纹流畅、飘逸、贴体,面料同长裙质地,柔软飘逸。

隋唐时期飞天裙装,多以长裙加腰裙的搭配方式出现,飞天的裙饰较少,飘带不仅可以满足其穿着固定裙装的作用,还可以起到装饰作用。早期飘带短而直,飘动性不强,随着时代的变迁,飘带渐渐地加长并伴有丰富的变化,出现水波纹卷曲形状,与长裙一起飘摆游弋,到唐代已经远远超过裙子长度,与帔帛交相辉映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配饰

(一)帔帛

帔帛为飞天身上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敦煌学大辞典》中对其解释为古代妇女围巾。在隋代帔帛短而细,单色居多,从唐代起帔帛变化开始丰富,长度不断增长,圆环也变大,为正反双色,多为绿红色[3]。第一种:此类帔帛的重要特征是整体造型如火焰一般,多出现在隋代,与壁画火焰纹动势相同,如隋代第419窟。前期帔帛尾端及裙摆多处理为呈牙旗的形态,而后期被帛的弯曲感增强,尾端处理为向内卷曲。第二种:此类帔帛布长而又宽大,多将其缠绕于双臂,搭在身前或身后,形成一个圆环状,两端多作两条飘带,帔帛的两端则多做卷曲状,与彩云相呼应。莫高窟盛唐第172窟与榆林窟中的飞天都属此类。第三种:在第二种方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手抓巾式,在敦煌莫高窟可以发现舞伎常常使用此种持巾的方式。

(二)簪花

敦煌石窟中的首饰簪花是指在梳妆好的发式上,饰各种绢花以作妆饰。莫高窟早期妇女妆饰受到外来艺术形象的影响,簪花出现在贵妇、仕女、伎乐、飞天、菩萨发髻上,其表现形式也各有其特点。早期飞天仅把飞天发式梳成高髻而无花饰,从隋朝开始发髻上出现簪花的妆饰,一般在发髻的四周和发中妆饰花形,如第62窟隋代的吉祥天女发髻上插对称的七瓣叶组成的三束花,花色形状各不相同,晕染细腻,在唐代后期达到鼎盛。一般用比较宽的环做成,不是戴帽式而是套在头上为环式,环的四周饰花饰,且种类繁多,有在冠首饰菊花状,有在冠圈四周饰二、三束不等的花,还有三瓣、五瓣叶组成的花饰。

簪花多为金钿。所谓金钿,在这里泛指钿饰,就是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制成多种样式的饰物。钿饰无论以何种料质制作,均以花卉形象为题材而多见,取其华贵之意。从敦煌壁画上看,唐代妇女的金钗,也有制作成叶枝状花型的,莫高窟晚唐第9窟的女性,整体饰物由九个和十个叶状金钗组合成扇状,构成一组对称的图纹。

在各类女冠中,最为贵重者当数凤冠。凤饰,正确解释,应该叫凤形冠饰。秦代的凤钗,到汉代发展为以凤凰形象为主的冠饰。作为头饰,凤是为女性所独有的。宋代以后正式将凤冠确定为法服,并将其列入冠服制度。宋代后妃在受册、朝谒景灵宫等盛大的场合都佩戴凤冠,后进一步繁化为九翚四凤之饰,翚是羽毛五色的雉。南宋时,又在凤冠上增加了龙的形象,名龙凤花钗冠。如莫高窟130窟 [4]。

敦煌壁画反映佛教内容,其中,宗教女性形象的首饰占有一定的比例。其首冠妆饰有两种:一种为普通冠式,另一种为环冠。一般在冠的上面或两边佩戴有不同的花朵作妆饰。

菩萨首冠是指在宗教女性的发髻上戴冠,冠上有莲花及缠枝卷草纹样等纹饰这样的头冠,可以称为花冠。花蔓冠从菩萨头冠形式的基本特征看,仍是中国本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而代表菩萨首冠的又有莲花纹样与忍冬纹样,同是白色,代表来自上天的灵光,这使得白色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纯净、素雅、神圣的象征,飘溢着不容妥协,难以侵犯的气韵。

在第188窟寶冠上有七个不同的花朵,一佛坐于莲花座中,佛坐背后伸出对称的两束菊花,围绕佛座四周有四朵盛开的莲花作妆饰。佛教常见的象征性题材是莲花。印度原始佛教艺术中就把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尊为“佛门圣花”。如云冈石窟第8、16等窟也有三面宝冠上装饰“忍冬”纹饰。“忍冬”是蔓生植物,忍冬纹即类似忍冬花植物的花纹,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流行于敦煌早期包括敦煌宗教女性服饰在内的诸多壁画上出现的莲花纹、忍冬纹花朵状纹样,不应仅作一般几何纹意义上的简单命名或解释。这种纹样的原形取材于印度、波斯,与佛教有关,它作为纹样出现在妇女发髻,菩萨宝冠上,则是佛教思想图像化表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周峰、张恩亮,古代人物服饰参考资料,沈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79:120-131.

[2]敦煌研究院编,服饰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70-78.

[3]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81-90.

[4] 周讯、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人民出版社,1996:156-159.

猜你喜欢

飞天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飞天》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飞天》系列
飞天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