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发展之花在“有效课堂”璀璨绽放

2017-12-27李化年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7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资源作业

李化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28-02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我们促成学生成长的第一阵地,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活动的过程,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教学、掌握规定内容的过程。因此,是否构建了“有效课堂”,是否在课堂上达成了学生成长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 “有效课堂”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3.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4.學生学习的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6.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充满活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呢?

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每个老师都知道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起点,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用两种方法确定“起点”:(1)从教材中找,把教材的起点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2)从教师自身的经验储备中找,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这两种策略的共同问题是忽视了学习真正的、最重要的主体——学生,设计的问题有些因过易使学生不感兴趣,更多的是因过难使学生望而却步,最终只能带来教学效率的低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因此,许多教育专家提出课堂教学要“降低起点”,也就是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与学生已有知识衔接的基础上提供“略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发挥其潜能,帮助他们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生不是一张任凭涂画的白纸或任意装填的容器,他们会带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进入教室,凭借先前的经验来认识、理解、解释新的世界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置身事中,学生就会用极大的热情去发现、去探索、去参与。为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学情,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前提下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理解能力,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已有知识、心智发展,特别是认知规律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制定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找到了“最近发展区”,教师还要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不同境遇,根据课堂现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目光迷离者,要改变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对困惑纠结者,要悄声细语,指点迷津;对烦躁痛苦者,要使其心气平静,顺利度过“顿悟前的黑暗”;对若有所得或陶醉其中者,无需打扰,只让他们享受知识带来的幸福快感。

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内容讲得简单明了,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把抽象的原理概念讲得生动形象,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让学生切实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以不断提高解释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将学习作为课堂生活的全部需要,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二、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元素,构建“适度、集约、和谐”的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进度、师生关系的相处等多种元素,我们倡导的“有效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适度”的课堂:教学过程科学,教学节奏适当,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达到最佳契合;“集约”的课堂:教学空间收放兼顾,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和谐”的课堂:教师以人为本,顺势而为,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共处,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达到学科素养与生命阅历的共同提升。

1.教学进度适当有序,学习进度适度高效

教学是一种平衡的、动态的、和谐的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行为。教得越多,不等于学得越多。教得越快,学生没有感悟也不会有收获。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只有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度的最佳契合,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遵循教学发展规律,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大跃进”。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2.教学资源精当整合,教学空间兼收释放

有效课堂教学要贯彻集约化的教学原则,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从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社会环境中提炼出最适合教学的典型例子,从丰富翔实的热点材料的背后探寻能揭示知识本质的素材,从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中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集约是厚积薄发后的一种简约,我们既反对教学例证满天飞冲淡主题的课堂现象,也反对教学中缺乏鲜活实例的“裸视现象”。在集约化原则之下,教师做好课程资源的“加减法”,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抓住有效资源和课程主线,在最简约的教学设计中渗透最丰富的知识元素、最开放的问题探寻空间,让兼收并蓄的课堂教学绽放出学生最精彩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获得思维上的高峰体验。

3.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活生命蓬勃成长

“有效教学”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学生的成长应顺应其自然本性,遵循生命成长规律,从而实现充满个体差异化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用平等的、充满期待的眼神看待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触发生命的成长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主体参与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理解思辨力走进课堂,新知识宛如田野中等待发现的奇花异草,每一次相遇、相识都伴随着惊奇与惊喜。这种深刻的学习体验,通过课堂教学节奏的张弛有度、思维情感的聚焦投入,师生、生生的倾听思考、互动交流、思维碰撞、想法成果的分享、方法的借鉴等,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素质提升。

三、准确诊断、有效反馈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之“效”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最形象的手段,其功能与价值一是有知识巩固、知识矫正、知识完善和知识深化的作用,二是有规正思路、熟练技巧、规范格式、开阔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教师的指导要相机而动,或深入浅出,或提纲挈领,或导向高远,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感情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的必需,“有效课堂”更不能缺了感情这个润滑剂和催化剂,没有感情,无论教师的指导方法多么高明,最终也将无功而返。

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生命的充实与升华也在课堂。充满生命力、充满朝气,彰显知识的认识功能和素养发展价值的“有效课堂”不仅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向往的,也是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教学资源作业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