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2017-12-27章明

考试周刊 2017年37期
关键词:分液课本化合物

章明

摘要:如何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为老师不能一味的依赖于课本,而是要灵活应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备课。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内容

随着自己教学经验的不断增加和课堂把控能力的提升,对课本的掌握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如何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通常通用的教材都符合科学性和适用性原则,不管是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是编教材的专家也不可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名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备课。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根据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下面仅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为例,针对必修1课本中的某些内容,就上课时如何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在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涉及萃取分液这两个基本实验操作,课本先介绍了萃取及分液两个概念,即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萃取。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然后课本以《从碘水中提取碘》这个实验为例,详细讲解并图文演示了萃取及分液这两个实验的基本操作。但若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先讲萃取再讲分液,这样讲下来就教学效果而言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为学生很容易混淆萃取及分液这两个操作,例如在《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加四氯化碳进行萃取之后再问学生如何从萃取后的溶液中得到固态碘,很多学生仍然错误的回答萃取,这说明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萃取及分液操作的原理。若想要学生更好的理解萃取及分液操作的原理,我们不妨调整一下讲课顺序,先讲分液再讲萃取,讲分液时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油和水混在一起了,如何分离?很多学生都会说用勺子把油撇出来,其实这就是分液的原理,就这个实验给学生演示分液的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并记住分液这个操作了。接下来再讲《从碘水中提取碘》这个实验,学生就不容易混淆萃取及分液这两个实验基本操作了。

再如,必修1课本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课本把这章内容分为三节,分别为金属的化学性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以及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当然这章的重点在前两节内容,按照课本顺序先讲金属化学性质的通性,即与非金属单质、与水及与酸反应,然后突出讲铝单质的特性,这样讲的好处是先让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通性有整体的认识,然后再突出部分金属性质中的特性,这样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地把握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讲完后,再用类似的方法讲金属的重要化合物,但金属的重要化合物共同性质不多,基本上是逐个讲的,对比性也不够强。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按照课本上的顺序,纵观课本第三章主要讲了钠、铝、铁三种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而从考试内容上看,多注重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特别在推断题中要求学生对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要非常的熟悉,因此从这点考虑,我在讲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没有把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性质放到一起讲,而是逐个突破,即先单讲钠的化学性质,讲完之后立即讲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这样讲完再用图表的形式总结一下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让学生对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有一个连贯性。在钠及其化合物讲完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讲解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另外,将铝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放在一起讲,还有一个好处即能突出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再讲完铝单质的两性之后学生就能够联想到氧化铝、氢氧化铝也可能具有两性,通过猜测,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动手验证,学生对这部分的印象会更深刻。因此,由此联想到不能一成不变的就按课本顺序讲,有的内容可以按课本顺序讲,但有的内容可能调整一下顺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例如,必修1课本第三章第一节第四部分内容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放在这里讲个人觉得有点迟了,因为物质的量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就讲了,在那里讲了大量的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所以也可以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也放在这里讲,可以利用初中学习过的方程式,讲解一下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三章讲解金属化学性质时再利用第三章大量的方程式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以上只是本人对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可能讲解的还有很多的不到之处。总之,教材的编排顺序有一定的原则,但我们作为老师也不能一味的依赖于课本,完全的相信课本,因为每个班级的学情、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最容易接受并理解的上课顺序。另外,在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时,对教材不能作太大的调整。如前后相隔几节课对调是不科学的,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给学生复习带来不便。当然,一节课需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可根据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一年功”,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让每一节课对学生而言都能成為有意义、有收获的课。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液课本化合物
基于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检测的便携式分液漏斗振荡装置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自动化分液设备在纺织品纤维含量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加氢装置分液罐泄漏失效原因分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干式真空泵分液罐排液操作研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