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上)
2017-12-27王丛
王丛
Ⅰ
大约公元476年到公元1453年,亦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这近千年的历史时期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在这期间,基督教成了唯一合法的宗教,《圣经》也就成了唯一合法的教义,一切不合乎《圣经》的东西,特别是新思想、新科学,都被视为异端学说。这有点像中国历史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前者的程度要严重得多。基督教设有宗教裁判所,一旦发现他们认为的“离经叛道”分子,就毫不留情地镇压。历史上就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及科学家被基督教徒迫害,如我们熟知的布鲁诺、伽利略、塞尔维特……学校教育也成了神学的附庸,只能为神学服务,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时期,古罗马图书馆甚至也被付之一炬。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科学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
文艺复兴开始后经过100多年的积淀,一个人类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才应运而生,他就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
1592年,夸美纽斯出生在一位“捷克兄弟会”(捷克的一个民主教派)成员的家庭。夸美纽斯在12岁时失去双亲和两个姐姐,寄养在亲戚家,沦为要当牧童维持生计的境地,在兄弟会的资助下才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
夸美纽斯读中小学时,刻苦自励,成绩优秀,表现非凡。但他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很不满意,体会到了当时的教育弊端,尤其是教学方法令人厌倦,这是他后来成为教育改革家的重要动因。这一点,在后面介绍《大教学论》时还要涉及。
中学毕业后,夸美纽斯游学德国,这期间,他遇到了名师爱尔斯底特,从而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也因此开始注意教育方法问题,同时开始了他的著述生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1614年,夸美纽斯学成回国后,即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担任捷克兄弟会所设学校的教师、校长。
1618年,捷克爆发了历时三十年的战乱,1621年,夸美纽斯供职的富涅克被西班牙军队攻破,夸美纽斯因此过上了流亡生活。
夸美纽斯先是在国内流浪了七年,这期间妻子和两个儿子死于疫病,他本人则东躲西藏,甚至有时隐身于丛林山谷,藏书和手稿丧失殆尽。但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夸美纽斯居然研读了大量的教育书籍,并埋头著述,经典之作《大教学论》的撰写即从此时开始。
1628年,夸美纽斯被迫流亡国外,始终未能返回祖国,先后迁居波兰、英国、瑞典、匈牙利,最后定居并逝世于荷兰。无论在哪里,他都坚持着对教育科学的研究。
在波兰,夸美纽斯居住了十二年。这期间,他做过中学的教师和校长;1632年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大教学论》;写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论述幼儿教育的著作——《母育学校》;提出并开始研究“泛智”——概括与综合人类的全部知识。
夸美纽斯在瑞典生活了六年,主要是为瑞典编辑学校教科书和教学法参考书。这期间,他继续进行《泛智论》的创作,并着手写作以全人类的生活改进为题材的巨著,这部巨著名为《关于改进人类事务的总建议》,共七大卷,《泛智论》则是其中的一卷。
1650年,夸美纽斯应邀赴匈牙利进行教育事业的改革,他主持了一所学校,并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啟蒙读物《世界图解》,还完成了《一个泛智学校的轮廓》《一个有秩序的学校的规则》等教育著作。
《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夸美纽斯也因此被誉为“儿童插图书的创始人”。
《世界图解》的内容涉及了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如人类的起源、各年龄阶段、人类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等等。书中附插图二百幅,均出自作者之手,逼真生动,形象鲜明。与文字对应匹配,珠联璧合,引人入胜。如在字母表中,字母和一些动物的图画一一对应,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就代表着字母的发音,被誉为是“活的字母”,且成为后世看图识字的发端。这不但使得儿童能够在自然、快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而且,能够使儿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陶冶审美的情趣,发展形象思维的能力,可以说是夸美纽斯“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具体实践。
1670年11月15日,夸美纽斯逝世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享年78岁。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却也是学习研究的一生,著作有200种之多,涵盖教育、哲学、政治、神学,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等身”。这不禁让人惊叹,人的潜力,人的创造能力,有时真的是超出想象。
真是应了那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俗话,夸美纽斯虽生前流亡国外,客死他乡,死后却因其巨大的成就成了捷克的国宝级人物——头像被印在200克朗的纸币上。
近现代以来,中国有像夸美纽斯这样的教育家吗?似乎没有。教育家之间的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
Ⅱ
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有关教育的部分最有价值,而在他的教育著作中,又以《大教学论》为代表。套用一句著名的比喻,《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著作中的明珠。
《大教学论》的写作,始于夸美纽斯在国内躲避战乱的时期(1621—1627),到1632年在波兰完成,用时十年左右。
《大教学论》全书33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十章),讲教育的目的及作用;第二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第三部分(第十六章至第二十六章),讲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含纪律);第四部分(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三章),讲教育教学的内容等。
每一章的内容段落,都用序号标出。表面看来,似是松散的集锦,实际上,各章之间,每章的段落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严谨的逻辑体系。
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对全书做详细的介绍,重点从五个方面介绍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一个人脱离母体后,只具备自然属性,与其他的动物一样,所以称为“自然人”,亦称“生物人”;要通过教育,具备社会属性,即接受并遵守社会规范,从而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社会人,是一个人成长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目标。使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这就是教育的作用,也是教育的目的。对教育的目的作用的认识,古今中外都差不多,只是表述稍有不同。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是“明人伦”;在古希腊,被认为是发展人灵魂中的高级部分——理性和意志(亚里士多德);在现当代,则普遍被说成是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endprint
夸美纽斯是怎么说的呢?
他认为,人的成长目标是:1.理性的动物;2.一切造物的主宰;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
转换一下语言形式,用我们的语言表述,就是:1.要有知识;2.要有能力(这两条夸美纽斯自己又概括为“博学”“学问”);3.要有道德和信仰(夸美纽斯自己又概括为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
夸美纽斯认为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于人们身上(这和中国古代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近似),但是,“自从亚当作恶以后,人类向往作为至高至善的上帝的本性已经破坏了,已经误入歧途了,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单凭自己的力量回到正路上去”。(这又与孟子“放心”说近似。)
那怎样才能实现成长的目标呢?这就需要教育了。夸美纽斯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他还反复强调:“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谁也不可能相信一个没有学会按照一个人的样子去行动,即没有在组成一个人的因素上受到训练的人,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人。”
总之,在夸美纽斯看来,有学问,有能力,有道德,有信仰,是人成长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目标,而帮助人实现这个目标,就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在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方面,夸美纽斯还强调了三个方面:
1.在适合接受教育的年龄进行教育。他说:“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
2.要在学校中进行教育。他说:“青少年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他解释说:“本来,使自己负责的生命成为理性的、有德行的和虔信的,这是父母最自然的责任”,但是,“由于人类职务和人类数目的增加,所以很少有人具有充分的知识或充分的闲暇去教导自己的子女”,于是,學校就因为这种需求而诞生。
如果父母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那他们的子女就不必进入学校学习了吗?也不是。夸美纽斯说:“即使有些父母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青年人最好还是要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他还运用比喻来说明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凡是想要大量生产的东西便要在一个地方产生出来。比如,木材在丛林里大量生产,草在田地里大量生产,鱼在湖里大量生产,五金在地里面大量生产。”这涉及集体生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问题,现在教育手段空前发达,为教育的个体化提供了可能,国内已有在家中教育子女的实践,国外也有人提出了“学校消亡论”。但我认为,尽管在将来,学校的命运确实存在着不定性,难以预测,但就现在而言,夸美纽斯关于学校存在的必要性的论述,仍然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3.要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夸美纽斯主张,“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他说:“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一致,都有全民教育的意思。夸美纽斯这样主张,从反面证明,当时确实存在着教育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以女性而论,从古代到近代,无论东方西方,她们往往都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无独有偶,在西方也有人,如希波利塔斯说过相似的话:“我痛恨一个有学问的妇人。我希望我的屋子里绝不要有一个知道得比一个妇人所应知道的还多的妇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夸美纽斯主张让妇女和劳苦大众也都接受教育,既反映了他作为教育家的深邃,也体现了他作为哲学家、思想家广博的人文关怀。
(未完待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