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陷碎片化阅读?别那么焦虑

2017-12-27吴剑

养生大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深度信息

吴剑

编者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的一段名言。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读书还的确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烦恼等。

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如今,我们已经悄然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它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阅读方式,我们每天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似乎一切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而伴随这种阅读方式的普及,关于“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的话题被一再提及。那么,这种阅读方式到底好不好?且听心理学专家怎么说。

人类的阅读方式从来都是多元化的,有整体阅读和碎片阅读。比如:先秦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典型的博文形式的碎片化阅读;又如:当今的报纸阅读与书籍阅读相比,也有许多碎片化信息。我们不能全盘否认碎片化阅读,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碎片化阅读也有闪光点

我们身处一个忙碌、竞争、浮躁、碎片化的时代,加之网络的发达,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将阅读碎片化。公车上、电梯里、睡觉前、吃饭时,点点滴滴,分分秒秒,都被忙忙碌碌的人群利用、把握、分配。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有一定的闪光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量大,方便查阅。过去,阅读属于高雅行为。而今,阅读已经成为大众行为,不断满足着每个人的阅读渴望。碎片化阅读胜过不读,就算是利用零散的时间看一些信息,也好过两耳不闻窗外事。相比较而言,传统书籍大多针对性强,一本书只介绍某个领域的内容,历史书不可能教你数学,计算机书不可能教你做饭。但碎片化阅读的信息量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多元化信息可以让你查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洗衣做饭的相关知识,在海量的信息中自由选取你需要的部分。因此,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2、提高了时间利用率。碎片化阅读代表着一种阅读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快速、及时、交互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想要阅读的东西,甚至可以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搭配,这给了用户极大的阅读自主权。

信息爆炸 你是否淹没其中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人也超负荷工作,深度精读成为小概率事件,碎片化阅读可以说是人类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它的弊端很多:标题党断章取义,观点片面,淹没真相;使人们视觉疲劳,降低专注力;过多地占用人们的学习、生活时间,等等。从心理层面而言,碎片化阅读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有以下几方面。

1、形成依赖心理。互联网提供了碎片化信息,读者使用了碎片化阅读方式,因而更加剧了碎片化信息的生产。而碎片化信息具有简单化、娱乐化特点,类似信息毒品,使读者欲罢不能,形成依赖行为,成为“低头族”中的一员。缺乏深度阅读的后果是认知和行为趋向简单化、表面化,这与快餐一样,美味而容易成瘾,但缺少营养。久而久之,人们被碎片化信息控制,会导致心理层次的依赖性。

2、缺乏情感体验。科学知识的学习,本来目的是缓解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对细微情感的悟性、美好宜人的耐心以及沉浸其中的專注力,也就失去了阅读原本的意义,最终使人只知内容,不知感情体验。大量阅读碎片化信息就容易导致这样的结果,它不仅没有缓解阅读者对未知的恐惧,反而使其增加对信息本身的恐惧,从而导致精神碎片化、认知极端化。而深度阅读不单单是一种信息的获取,还有一份心灵的安静、创新的思考、灵魂的沟通。这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升华,是碎片化阅读难以实现的。

3、选择焦虑症。碎片化阅读虽然在阅读形式上可以带来便利,但很多人在网络上接触的不是学术知识,不是名著经典,不是思想争鸣,而是网络小说、娱乐新闻、只言片语。碎片化阅读给我们提供的资讯中,许多连知识也算不上。在自媒体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出信息,也接受信息,这使我们有一种深层次的茫然体验,即不确定性,这是焦虑产生的根源。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多数人而言,碎片化阅读导致的是一种现实性焦虑,还没有达到病理性焦虑的程度,就是说,没有严重到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焦虑是人类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是环境变化对人类提出的适应性要求,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其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此,适当焦虑是心理防御,是适当提醒,是适应要求。

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走深度路线

不可否认,碎片化阅读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衍生品,在人类的阅读生活中不会消失,只会加强。但如果它成为一个人惟一的阅读方式,其焦虑情绪可能进一步加深。那么,针对碎片化阅读导致的焦虑情绪,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呢?

1、自媒体平台有责任筛选健康、真实、深度的信息。要传递正能量,避免蛊惑性标题、煽动性语句、夸大性信息,塑造积极健康的阅读文化,预防更大的困惑与混乱,避免民众心理的浅层化、简单化。

2、信息生产者有义务整合内容,推动探索。充实内容,碎片整合,使碎片化阅读成为体系,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举个例子:作家韩寒和他的团队针对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研发了一款手机应用,每天提供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一个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使人们能够在工作忙碌之余感到一丝温暖和感动,这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3、阅读者调整习惯。互联网时代,学习信息,整理知识,需要做到四个“有”:有方法,经典阅读不放弃,深度阅读要保持;有意识,头脑清醒,能够识别,谨慎选择不盲从;有思考,对有启发、有价值、有意义的碎片化信息,可以进一步阅读、思考;有应对,少玩微信,少刷微博,避免被无用信息淹没。

此外,对于社会上热议的“回归纸质图书”,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碎片化阅读能否与深度阅读趋于一致?阅读不一定必须书卷在手,尽显文艺范儿。与其把人们从手机、电脑前拉回书本,倒不如让人们在手机、电脑上更轻松方便地找到好书。

(编辑/茹晓 )

猜你喜欢

深度信息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提升深度报道量与质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