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疑自己有病”

2017-12-27李培凯

养生大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贴标签过分李先生

李培凯

编者按:疑病症是一种躯体形式障碍,表现为对健康过分担心,与身体的实际状况极不相称。由于疑病症的核心表现是恐惧和焦虑,所以,对于此类人群,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下面,就让我们聚焦这种身心疾病。

案例:52岁的李先生在某广告公司任职。有高血压的他每天都按时测量血压,这本是件好事,但是李先生却很“过分”。不仅一天测六七次,每次都记下数值,而且只要血压值稍有波动,他就要去医院检查。前不久,他发现自己肚子里经常“咕咕”叫,以为肠道出了问题。就诊时,医生说这是正常人都会有的肠鸣,不必大惊小怪。但他表示怀疑,经过反复检查,医生坚定地告诉李先生: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他这是“心病”。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关注自己的健康。不过,如果你像案例中的李先生一样,总怀疑自己得了病,要求做各种检查,检查显示没病还不相信,那么,你可能患上了“疑病症”。

什么是“疑病症”?它是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某种病症的判断,致使整个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精神症。

为什么你总是疑心重重

疑病症主要发生在两类人群身上。一类是因为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后,对自己造成潜在影响。另一类则是曲解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误信不正确的宣传,把轻度的身体不适和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依据,误以为自己身患重病。归结起来,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1.心理因素。容易产生疑病症的人,大都性格比较敏感、多疑、谨慎,非常容易受暗示心理的影响。此外,还比较固执,对自我过度关注。

2.社会因素。如婚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等,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摒弃猜疑 杜绝“贴标签”

对疑病症患者而言,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不要太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疑病时间长了,会导致焦虑心理,甚至抑郁症,同时也会影响到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因此,这类人群在生活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不查资料,不乱给自己贴标签。有疑病倾向的人,尽量不要查阅有关医学卫生方面的资料,尤其避免上网查阅,这是治疗疑病症的重要原则。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笔者在工作中,经常听到患者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强迫症,但当笔者问“怎么得出这个结论”时,很多人回答说是自己查资料看的。当笔者用专业量表测量,再咨询后,发现他们并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不乱给自己贴标签,是一种有效手段。

2.不要太敏感,杜绝经常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习惯。人对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刺激都有感知能力,感觉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会把生理的感觉疑为疾病的过程,把轻微的小病体验为大病、重病。感觉要恰如其分,才能准确评价机体的状态,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

3.转移注意力。如果发現自己纠结于某些所谓的“病症”而无法自拔,可以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如晨跑、游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的运动。此外,和朋友聊天、出去旅游散心等,均可改善焦虑、郁闷、压抑等不良情绪。

总之,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可先以观察为主。对于偶然发现的确实存在的疾病,要积极诊治。对于个人不能克服的疑病症,建议必要时接受心理咨询。

(编辑/茹晓 )

猜你喜欢

贴标签过分李先生
小熊贴标签
列控系统过分相特殊场景的探讨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校园欺凌,不是“开过分了的玩笑”
她从来只等人追
注定错过
不要过分强调“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