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以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为例
2017-12-27管乐陆慧萍
■管乐陆慧萍
锡剧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以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为例
■管乐陆慧萍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与越剧、黄梅戏并跻于华东三大剧种,被誉为“太湖一枝梅”。《无锡市志》记载: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农村,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此后羊尖镇陆续诞生了三位锡剧名人:第一位锡剧作家严廷初,第一位锡剧女艺人青宝姑娘,锡剧史上灌制第一张唱片的锡剧名角袁仁仪,锡剧的辉煌由此发端。世纪之交,伴随苏锡常农村耕作环境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锡剧和我国诸多传统戏曲一样,陷入濒临灭绝的生存困境。2002年,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的羊尖实验小学肩负拯救、传承家乡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立了把锡剧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目标,并制订“锡剧特色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全面普及,重点突破”的实施策略,担负起传承锡剧艺术,弘扬锡剧文化的历史责任。2012年,羊尖实验小学因锡剧教育特色获批我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4年被授予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2015年“红领巾锡剧研究院”成功获评全国优秀小学生国学社团。十五年,笔者亲历了全校师生为锡剧文化进校园所做的坚守与努力,见证了学校“锡剧特色教育”的实践与成长。
一、浸染滋养,在情境创设中培养锡剧之兴趣
羊尖,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小镇,也是江苏最大的地方剧种——锡剧的诞生地。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锡剧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找到传统剧目中特有的生活环境,这也成为传统艺术当代传承最大的困境。为激发孩子们学习锡剧的兴趣,学校首先从锡剧本体入手,站在孩子的视角为学生创设体验锡剧之美的校园氛围。
羊尖实验小学利用“锡剧之乡”的地理优势,定期邀请当地锡剧爱好者和市、区锡剧团进校演出,为全校师生带来了鲜活的锡剧盛宴。从《珍珠塔》中的“跌雪”到《三请樊梨花》中的“三请梨花去寒江”,从《沙家浜》中的“军民鱼水情”到《红花曲》中的“一峰更比一峰高”,从《春调》到《赠塔》,从《孟姜女》到《双推磨》,全校师生无数次浸润在经典名段的锡剧雅韵之中。锡剧之美,美在唱腔,美在表演,通过锡剧本体,以感性体验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最生动也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学校定期邀请锡剧专家进校演出指导,让孩子们体验最纯粹的锡剧表演艺术。十五年来,羊小师生耳濡目染锡剧名家们的精彩表演,更有幸参与生动的艺术课堂。除了亲聆大师的演唱,孩子们还系统感知学习了锡剧的基础知识,并在教学互动中体会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这种原生态的口传心授,很好地保留了戏曲艺术的活态性,并以生动的感性体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营造良好的锡剧文化氛围,学校还在硬件设施上对现有资源实施了改造:1.围绕塑胶操场建设120米的“锡剧大道”,通过展板的形式传播锡剧知识,弘扬锡剧文化。2.对现有教室进行数字信息化改造,增设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为学校进行锡剧普及教育提供现代技术支持。3.设立“红领巾锡剧研究院”专用教室,为孩子们提供研习锡剧的专用场所。4.利用校园板报、橱窗、红领巾广播等德育宣传阵地宣传锡剧文化。5.利用校园网络,创建“锡剧文化”研究频道,开设“锡剧研究”“锡剧活动”“经典曲目”等栏目,让师生及时了解校内外锡剧动态。
二、教学相长,在实践探索中构建锡剧之课堂
“人人都能唱锡剧”是羊小锡剧特色教育规划中最初的梦想。2002年起,羊小师生开始策划编写锡剧校本教材《太湖一枝梅》,并在普通音乐课之余,面向一至四年级学生每周另设一节专门的锡剧教学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锡剧表演,聆听老师的讲解,了解锡剧的发展历史和演唱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跟着老师的示范模唱锡剧经典中的片段。十五年来,羊小师生于跌打滚爬中探索了一条“全面普及,重点突破”的传承锡剧文化的实践路径。即遵循“兴趣入手”的原则,先通过校本课程为学生创设学习锡剧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锡剧的兴趣;然后通过校园招募,挖掘那些热爱锡剧并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组建成锡剧兴趣小组,并由专任教师辅导,主攻锡剧表演;同时,学校还成立了“绿羊少年宫”社团活动,让更多喜爱锡剧的孩子们加入到学唱锡剧的队伍中来。这样,就形成了普及、提高、选拔三管齐下的锡剧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诉诸声音和舞台形象的视觉、听觉艺术,锡剧和绝大多数非遗艺术一样,其演唱和表演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羊尖实验小学卞敏华校长坦陈:把锡剧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有着相当的实际困难,其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对戏曲硬件——基本功的把握。毋庸置疑,对锡剧风格的把握,对角色塑造的领悟,以及唱念做打这些戏曲基本功的展现能力是锡剧特色教育成效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羊小锡剧教唱的日常训练主要依靠平小英、胡礼文两位教师。作为土生土长的羊尖人,这两位教师自小耳濡目染锡剧唱演,不仅对锡剧的传统剧目烂熟于心,而且能表演很多传统曲目的经典片段。“绿羊少年宫”社团和锡剧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主要由她们负责,工作量十分艰巨。就在羊小那间简陋的舞蹈房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句句模唱,手把手引导,练就了《信陵公子》《珍珠塔》《沙家浜》中的诸多名段。同时,学校常年聘请原锡山市锡剧团李小兴团长、原无锡市锡剧院华金瑞、童赛珍老师、苏州市锡剧院倪剑虹老师等到校指导孩子们的表演,使学生的锡剧欣赏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传承创新,在特色教育中收获锡剧之喜悦
“红领巾锡剧艺术节”是羊小展现锡剧特色教育成果荟萃的舞台。早在2002年,学校制订“锡剧特色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即已确定每两年举行一届艺术节,作为羊小最具特色的校园活动。2016年11月3日,羊小迎来了第九个锡剧艺术节,锡剧名家小王彬彬、过之红、石丽娟老师亲临现场助阵献演。羊小的孩子们展演了12个锡剧节目,传统剧目《摘石榴》《阳告》《白水滩》《朵朵红花》等显示了小演员们日益提升的精彩技艺;由胡礼文老师指导的锡剧表演唱《珍爱生命离毒品》,是为家乡青少年“无毒青春”教育创编的新作,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作为锡剧传承的实验学校,羊小没有把锡剧特色教育的视野局限在几棵好苗子上。因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既要有传承者,更要有欣赏者。两年一度的“红领巾锡剧艺术节”除了锡剧表演之外,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又增加了锡剧知识竞赛、寻访锡剧名人等活动。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将锡剧与文化课结合,鼓励孩子们用古诗句作词创编锡剧小曲。2009年起,学校在“红领巾锡剧艺术节”上展现“锡剧大合唱”的魅力,他们将古典诗词与锡剧唱腔巧妙结合,创编了悦耳动听的新戏歌。老黄调《晨读》、大陆调《林中吟》、玲玲调《锄禾》《枫桥夜泊》、南方调《元日》和黄调《夏令营之歌》的精彩演绎令师生们脑洞大开,学科的巧妙融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学唱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锡剧的基本曲调,感受了艺术的熏陶,也激发了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2012年创编的锡剧小戏《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以江苏省美德少年罗文龙同学的事迹为原型,借用锡剧表演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善良纯真、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阳光少年形象。2015年,羊小参演了由无锡市公安局制作的安全警示片《萌娃警事》。2016年创编的《珍爱生命离毒品》,为家乡青少年“无毒青春”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家乡戏的创编和表演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锡剧原来和他们的生活如此之贴近,传统戏曲并不仅仅代表古老,融入智慧和创造,她一样可以焕发独具特色的时代生命力。
舞台上的艺术实践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表演技能,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更让他们明白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正含义。十五年来,羊小师生凭借锡剧之乡的底蕴及坚持不懈的磨练,表演水平日益提高,获得了各级各类不少奖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2012年获“第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地方戏曲业余组金奖。2013年获江苏省少儿戏曲大赛银奖。2014年获“第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地方戏曲业余组金奖。2015年获第三届江浙沪锡剧票友赛少儿组银奖。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终审舞台上(张家港市),羊小肖陆霆昱同学喜获“金花”称号。
纵观羊小师生十五年的坚守与努力,我们见证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成长:1.通过锡剧特色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家乡历史,传承了家乡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2.在系列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实现了羊小孩子“人人都会唱锡剧”的朴素理想。3.通过特色教育,提高了全校师生文化担当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师生间的内在凝聚力。4.通过“锡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为我国“戏曲文化进校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前进的道路总是蜿蜒曲折,成绩的背后困难始终存在。十五年来,羊小的“锡剧特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资金不足、师资匮乏等实际困难,我们真诚的呼唤社会和政府能对锡剧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如何,我们将胸怀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让锡剧文化成为羊小师生创造美、表现美、鉴赏美的精神家园。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