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打击乐的“乐音性噪音”
2017-12-27卞建国
■卞建国
京剧打击乐的“乐音性噪音”
■卞建国
京剧打击乐在京剧舞台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一线贯穿剧情,烘托气氛、左右全剧的节奏。渲染出英雄好汉意气风发的豪情、才子佳人情意缠绵的情调,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场景。它用音乐形象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的京剧舞台人物,被行内称为:“一台锣鼓半台戏”。但是也有人提出,京剧打击乐在当今不为人们接受,声音大、调门高、太土气,成为一种噪音污染,影响观众的欣赏情绪,应该加以限制。如:减少它在京剧舞台上的演奏时间,削弱调控它的音量等。在京剧表演与打击乐融为一体的舞台艺术中,控制京剧打击乐“吵”、“闹”的问题出现了诸多争论。笔者认为京剧打击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应该从“乐音性噪音”的本质、观众的需求、文化的背景,以及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客观的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音乐范畴里,经常提及的乐音和噪音是什么呢?李重光指出:“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的高低十分明显,这种音我们叫它‘乐音’。振动不规则,音的高低听起来不明显,这种音,我们就叫它‘噪音’。”戴念祖指出:“乐音是音乐的最重要、最基本成分。它具有音高、音强、音质(音色)和时间长短(衰减性)四大特性。”韩宝强指出:“能够给听觉以明确高度的音,叫做‘乐音',没有明确音高、但有音区归属感的音,叫做‘乐音性噪音',既没有明确音高、也没有音区归属感的音,叫做‘噪音。”
通过上述定义,笔者认为:京剧打击乐的“乐音性噪音”是没有明确音高、但有音区归属感的音,介乎于乐音和噪音之间。更重要的一点,它是京剧艺术演奏家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挑选出来,能够表现人们生活或思想感情,并形成一种用来表达音乐氛围和塑造音乐形象的音色符号。我们也可以得出“乐音性噪音”的本质是在物理基础上,根据人的心理标准选择,加工创造出来的声音。
一、音与听觉的关系
古人很早就把声音与听觉联系在一起。关于声、音与人听觉之间的关系,《礼记·乐记》中的阐述最为精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一)听觉的主观性
音乐既然是供人听,它就会按人的主观标准,而非科学仪器的标准去选择。所以人的听觉系统对音乐的接受,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下面我们将对音乐的受众和演奏者的听觉主观性,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
1.识别功能,如:戏曲锣鼓一般都是四、五种乐器的组合,但为什么戏迷一听就能区分出是哪个剧种的锣鼓。当“打虎上山”的锣鼓响起后观众很快就能知道是什么人物上场。京剧旦角流派梅、尚、程、荀都要用小嗓,同样用京胡等弦乐器伴奏,可听者很容易区分不同的派别。这说明“听”和“唱”的双方都有着主观选择的过程。
2.自选功能,让有用的信号进入,其他无用声音被拒之门外。如:打击乐的吵闹声和舞台上演员唱、念的影响力,对观众来说,前者弱于后者。因为心理的关注程度不一样,可以达到充耳不闻的状态。有时在喧闹舞台旁,休息的演出人员都能打盹小睡一会。这足以说明人耳具有一种自动过滤的功能。
(二)个体差异地方和区域
听觉是有个体差异的,主观上的音色、音高、音强、音长是受外界和人自身的种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对人的辩音能力的影响。比如:对于乐器音色的喜好,南、北方人略有区别,由于北方相对地广人稀,大多数戏曲表演以往基本上在较空旷的场所里进行,人们对音的喜好倾向于清亮,使用的乐器多为音色尖锐、高亢明亮的乐器。如:京胡、司鼓、梆子、海笛等。南方相对的人多,戏曲演出都在狭小封闭的空间进行,人们对音色的喜好倾向于恬美柔雅,使用乐器多为音色柔和、低沉、厚重,如:昆曲的竹笛、鼓、二胡。川剧的锣、大钵等。
(三)听觉文化差异
人的听觉受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文化差异显著的表现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由于这种文化民族传统所形成的历史遗传不同,所以养成了不同的听觉习惯。例如,不了解欧洲文化背景,没有学习过当地语言的中国人是听不懂欧洲的交响乐。没有接触过中国戏曲、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同样理解不了韵味十足的京剧打击乐所体现的内涵,所以说不同民族的声音符号都有各自独特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二、京剧打击乐的“乐音性噪音”的发展
中国音乐的传统特色就是追求音色多样性,同时表现在传统乐队组合的多元化和小型化,笔者在西安博物馆里就看到过展有出土唐代的铜锣和铜钹实物。唐朝到清末打击乐更是没有离开过中华民族的发展,戏曲的发展一直都有“乐音性噪音”的伴随。谈及京剧音乐,就不能离开打击乐器发出的“乐音性噪音”,离开了被中国戏曲多少代的音乐家们精心编制的“噪音”,中国京剧音乐就不能成立,京剧舞台上所有的表演方式,都依靠打击乐器控制节奏,没有了这些节奏的韵律,京剧演员的表演,就失去了依托,京剧的韵味,就成为空谈。京剧文场和武场同时或轮番进行演奏,优美动听又热烈欢快。这种组合构成了中国戏曲不可或缺的要素和艺术特色。
如图1是管乐和打击乐的混牌子
如图2是弦乐和司鼓组合的小曲牌
三、当今“乐音性噪音”发展和运用
(一)技术上的进步
当今声学研究已开始进入新的境界。电子放大器的乐器等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音乐合成器产生的乐音既可以模拟现有任何乐器的声音,也可以创造出从来未有过的新“乐音性噪音”。电声打击乐如:电子打击板、罗兰电子爵士鼓。已经随时能融入到现场演奏的乐队当中。
(二)理论上的认识
近些年西方现代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已经相当程度地改变了他们原来过于狭隘的艺术音乐观,许多民族音乐学家在其研究中已经不再采用“音乐”这一术语,去审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而代之以“声响、声音”,这类概念。对各个民族中各类不同于西方艺术音乐的音乐文化现象,都具有一定的涵容性。如:非洲打击乐器几乎成为非洲音乐传统文化的主流样式之一,而且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演绎出令全世界充分享受其美妙现代爵士音乐。
(三)中西方的交融
打击乐由早期的伴奏声部出现,逐步发展成为主流的乐器而活跃于舞台当中。越来越多作曲家倾向于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将中西方的打击乐器组合起来。他们创作的一些作品中融入了中国鼓、京锣等有着典型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器,同西方大鼓、小鼓、桶桶鼓、非洲鼓、康佳鼓完美融合,其音响效果特色鲜明。
我国民族打击乐倾向于表达作品的“形”“意”。例如:京剧的打击乐其主要目的在于烘托戏剧的氛围,并且塑造舞台形象以及音乐形象。西洋打击乐缺乏如此具体详细的乐器形象代表。但是在打出“真情音乐”,击出“恰好意境”的艺术追求是共通的。
总之,京剧打击乐轻、重、缓、急,韵味十足的节奏律动构成了不同“乐音性噪音”变化方式,和一组组具有不同意义的文化代码,传播着中国人才能充分理解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人应该引以自豪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回避自己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表现样态,用别人的标准作为衡量尺度,把它统统视为“不协和”因素。全球化的趋势下,音乐发展迅速、交流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本民族打击乐特色前提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同时还要关注当今观众的文化消费取向。继承和创新京剧打击乐的“乐音性噪音”,让京剧舞台表演艺术成为常青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