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阳光成长
2017-12-26陈巧淋
陈巧淋
摘 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有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在此过程中,自信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学生;自信;主体;学习动机;目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就要走进学生的幼小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症下药,就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常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学生,平时成绩都不错,一到期末成绩就会非常糟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胆小。实际上是学生的受挫能力不够,需要多加锻炼。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老师或者家长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帮助他改正。
首先,要让该生多外出运动运动,使他能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大地大,使得他心中的小天地变得开阔起来。心中的舞台大了,看事物就会充满阳光,选择的余地就会大。那么一场测试也自然不在话下。
其次,给予他足够的自信。凡是这类学生,往往是遇到事情时底气不足。因此,在他找回自信之前,旁边需要有人帮他打气。在他着手之前,给予他物质上的或者是精神上的鼓励,往往可以收到令人喜出望外的效果。
再次,以台阶式的方式促使他进步,最后使他学会独立。要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进步给予肯定,但最终目的是让他自己学会独立。让他既独立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遇到挫折不骄不馁,从容应对。
以后,不管是考试还是其他方面的困难,他自己都能解决。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学生绝对不会再害怕学习上的困难,学习欲望必会加强。
二、换位思考,懂得尊重学生
教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一个认知体,他首先是一个生命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要生活得自在、有意义、有价值,要能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民族做有益的事。
而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所以:
1.教师要跟学生多沟通,多交谈,试着了解学生心里所想,听听他们的心声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以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老是被人举报拿班级其他同学的東西。我知道后,并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先问一问同学们的说法是否真实。他一口否认。我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解释清楚。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见他拿东西,只是看见他在失去东西的同学座位旁徘徊。因此,我让学生们面对面说清楚,同时在全班面前教育道:“盗窃是违法的行为,同时,若不经主人允许,拿走他人东西形同偷盗,是不可取的。而失去东西的人,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也不可以乱说别人偷窃。”课后,我又对该生私聊,指出他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并告诉他瓜田李下的故事。此后,该生慢慢改变了之前的不良习惯。
刚开始,他是否有真的偷窃我没有详查。但是,我让他在同学面前有了尊严,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了改正。这种信任比任何方式都有效果。
2.从学生角度出发,不仅要体现在学习上,更要体现在生活上
生活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
生活上对学生尊重和关心,看似与教学无关,实则关系十分密切。学生在生活上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会因此喜欢上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可见,从心理角度分析,教育切不可心急,有时,换一种方式,效果会更好。
三、增强教师自身的心理辅导素养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对培养非智力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无声的教育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总之,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多从学生角度想想,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明娟,肖海雁.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