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语文试题引发的思考

2017-12-26尹德容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成语词语课文

尹德容

学校语文四年级上册半学期诊断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把下面不完整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其他作业。

望子成龙 来龙去脉 如虎添翼 龙飞( )舞

群龙无( ) 调虎离山 骑虎难下 马到成功

( )鸟先飞 胆小如鼠

(1)以上词语提到了 种动物。

(2)填空:上面词语中,表达父母对下一代有很高期望的词语是 ;表达对一件事左右为难,难以做决定的词语是 ;说明一件事前因后果的词语是 ,祝愿一件事办得顺利,有好结果,可用 来形容。

(3)选择上面词语中的一至两个,写一段话,表达自己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愿望。

题中的十个成语是教材《语文园地四》中“日积月累”的内容,是学生所熟知的。从题目本身来说难度不大,题中的四个要求考查了由“积累”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能力,体现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过程,最后“运用”是很具开放性的题目。尽管题目不难,但测试结果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从学生的答卷中可以看出:题(1)正确答案是“6种动物”,全年级118人中回答对的有62人,仅占52.5%;而47.5%的学生回答有“5种动物”,原因是把自己填充的“凤”算漏了。题(2)中能按意思全部答对的只有9人,仅占7.6%。题(3)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有不按题意,用两个词语分别造句的;有不能表达“自己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愿望”的;有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的……

面对如此糟糕的答卷,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

与老师们热衷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相比较,“日积月累”教学的随意性大,教研探讨力度也弱,大多教师采用的是“读读写写,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读、背为主要方式,匆匆收场。更有甚者,为节约时间,干脆让学生课外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就此了事。如此教学,让学生对这些文化精粹学之无味,不仅没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反而变得面目可憎。所以当“读读背背”遭遇“理解”和“运用”时,出现如上“尴尬”状况,是必然的。

一、记忆和理解深度融合

“日积月累”的内容比较单一,往往只有几组词,几句话,几对对子或几句诗,不像课文那样内容厚实,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采用故事、图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让简单、死板的词句焕发生机,学生自然乐此不疲。

二、教材与拓展紧密结合

“日积月累”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手中的教学资源,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生的积累变得更厚实。

(一)在课内拓展

每一次学习“日积月累”这个板块,我总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如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日积月累”安排了十六个描写人物的词语,分为四组:有形容人物外貌的,如,“仪表堂堂、虎背熊腰”;有形容人物神态表情的,如,“满面春风、目瞪口呆”;有描写人物行动的,如,“活蹦乱跳、点头哈腰”;有描写人物说话时的情态,如,“娓娓动听、低声细语”。教学中,在熟读了词语,理解了意思后,我让学生分类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词语。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一口气列举了三五个的不在少数。学习送别的诗句,我便让学生搜集送别的诗句;学习惜时的格言,我便让学生搜集惜时的格言;学习完一至十的数字成语后,我让学生积累数字成语……这样一来,学生在遇到相关的习题时,就能举一反三,不至于抓耳挠腮了。

(二)向课外延伸

“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很多来自古典名著、名人语录。教学中,我们可以由点及面,拓展延伸,引导學生向课外积累,使学生的知识“立体”起来。

教学“日积月累”,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一点,放眼一类,立足书内,放眼书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这一教学目标。

三、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

学习语文,目的是为了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其中,运用语言是最终目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积累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日积月累教学应当让学生学会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而事实上,很多老师的“日积月累”教学,仅仅停留于积累记忆这一状态,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应该怎样把积累的内容学以致用呢?

(一)在拓展中活用

例如,学习了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中带动物名的成语后,我采用成语大擂台,成语大比拼的方式激发学生学成语、记成语、用成语的积极性。具体如下:

课例:四上《语文园地四》(主题是关于动物的成语)

组织形式:成语擂台。

第一关:快速题板。(裁判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参赛,答题错误的被逐一淘汰)

1.根据意思学生写成语;

2.根据提供的语句选填成语;

第二关:快速抢答。请写出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看哪一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说出的成语最多)

第三关:成语接龙。(接不下去者为失败者,谐音也可)

第四关:选择感兴趣的几个成语说话或编个故事。(至少3个)

这种做法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使学生丰富了词汇,积累了语言。

(二)在阅读中活用

不少“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和教材是紧密结合的,甚至有很多与单元主题相符。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教学顺序做适当调整,可以先进行“日积月累”的学习,再进行单元课文教学,把“日积月累”中积累的知识在课文学习中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累了语言,在积累语言后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依托文本,启动日积月累的致用致学。

(三)在生活中活用

新理念下的语文是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程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进而再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理解并真正地运用语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中推荐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对于这几句看似口号性的句子,我在教学时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干旱地区缺水的图片,让学生以这几条标语为主题,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学生们兴趣极大,小组成员积极策划,很快就完成了。有的画了一片干裂的土地,一位农民满怀期待地捧起手仰望天空,手里却什么都没有,旁边写着“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有的学生建议说:学校旁边那几个工厂的浓烟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严重污染了环境,我们也应当呼吁一下,于是设计了一些广告:有的学生画了几根高大的烟囱,冒出黑烟遮蔽了天日,旁边写着“还母亲一片蓝天。”有的学生画了一条河,河水漆黑如墨,河里漂浮着各种小动物的尸体,旁边写着“今天的它们,明天的我们!”

此时,这些名言标语已不再是口号,它们已经深入学生内心,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价值观之中。这样,从孩子们的情感体会出发,把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这些没有生命的语句有了温度。

“日积月累”虽然只是语文园地中一个很小的板块,但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理念,深入耐心地琢磨每一个单元“日积月累”编排的特点,合理挖掘,适度拓展,充分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理解、感悟、内化,巧妙积累,灵活运用,推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日积月累”教学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语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猜成语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