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丁·伊登》中的伦理困境解读
2017-12-26徐明
摘 要:作为具有十分清晰的伦理结构的文学作品,《马丁·伊登》全书运用了大量笔墨对主人公——马丁·伊登由于伦理身份出现错位而引发的一系列伦理困境进行描写。文章主要从身份、选择和困境三个方面结合马丁·伊登所做出的伦理选择针对书中存在的伦理困境进行了解读,该作在伦理教诲方面具有的特征也因此而得以凸显。
关键词:《马丁·伊登》;伦理困境;伦理选择
作者简介:徐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
引言:
從文学伦理批评的角度对《马丁·伊登》进行研究能够发现,马丁·伊登的一生之所以面临如此多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他对自己伦理身份认知的错位,诸多伦理困境也是由此而产生的。他最后做出的选择从本质上来说,是脱离困境最理智同时又最艰难的选择,作者通过对马丁·伊登所面临困境和做出的选择进行描写的方式,简介表达了自己对资产阶级所具有虚伪道德以及个体较易出现的虚伪理想的否定。
一、伦理身份
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出发看待文学形象伦理身份的辨析,能够发现想要对具体形象加以理解,前提便是对其伦理身份进行彪西,这一观点对《马丁·伊登》同样适用,因为在《马丁·伊登》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由于马丁·伊登伦理身份错位而导致的矛盾,还有由此而引发的种种伦理选择。
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就通过对衣着、心理感受的描写,将处于陌生环境中的马丁·伊登的局促和不自在感进行了勾勒。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水手,马丁·伊登具有与自己身份相对应的性格特点,例如不拘礼数、粗豪质朴等。最初,马丁·伊登并未由于自己的身份而产生自卑或是其他的情感,但是在机缘巧合下,他走进了莫尔斯先生的家,在这里,他第一次对处于不同阶级的人在生活方面具有的差异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生活在上流社会的露丝,此时,马丁·伊登越发觉得自己的生活如此粗鄙,身份意识也因此而被激活。自此,马丁·伊登开始对自己生活的阶级、处境和身份进行审视,发现自己与露丝之间有“至少一百万英里”的距离,所以他从衣着、生活习惯等方面开始改变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内在还是从外在,马丁·伊登都在向露丝所处的阶级进行靠拢,他想通过对自己伦理身份进行改变的方式,与露丝共度余生。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伦理混乱的情况出现[1]。
在对自己的伦理身份进行转变时,马丁·伊登决定选择作家作为自己脱离水手后的职业,他以为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达到想要的高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遭遇了理想世界里不曾存在的残酷情况,其中最关键问题就是周围人对马丁·伊登新身份的否认。露丝认为他首先应当接受一套完整的教育,然后再选择一个更加“体面”的职业,写作是无法作为谋生的职业而存在的,也就是说露丝无法对马丁·伊登所写作作品具有的价值加以理解,也从未相信过马丁·伊登能够创造奇迹。另外,由于马丁·伊登始终居住在贫民窟中,因此,“粗鄙水手”这一烙印在他身上难以被彻底祛除,无论是露丝还是露丝的家人,都会在某些时候由此而感到难堪。其次,无论是清教徒一般的生活模式还是稍显疯狂的写作方式,都无法得到与马丁·伊登所处阶级相同的人们的理解,马丁·伊登的同胞姐妹甚至认为他在踏上写作的道路后变得愈发古怪。最后,无论是杂志社还是出版界都没有真正接纳过马丁·伊登,即使马丁·伊登的写作水平和学识修养都通过不断努力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甚至超过了他曾仰望的莫尔斯先生,但是,无论是他呕心沥血写作而成的作品还是以迎合世俗趣味为目的而写作的作品,都无一例外的遭遇到了退稿的命运。可以说奋斗并没有使马丁·伊登获得符合他内心期望的新身份,反而成为了漂浮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间的、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夹心人”。
二、伦理选择
与对上流阶级人员、对爱情、对露丝的理解相同,马丁·伊登对文学的理解同样是源于想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文学、出版界在他的心中被理想化,他认为只要是有价值、有思想的作品,就能够得到资质编辑的肯定,只有自己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就能够成为受人敬仰的作家。可以说马丁·伊登这种丝毫不掺杂社会属性和文学复杂性的观念具有明显的一厢情愿的特征,文学梦的破碎并非偶然。虽然接踵而至的打击导致马丁·伊登原有的人生梦想崩塌,但他始终高涨的激情也因此而有所消退,理性意志回归,自此,马丁·伊登开始对导致自己深陷伦理困境的主要原因进行梳理,并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最终确定了人生的归宿。
就像作品中写的一样,马丁·伊登无论是对露丝还是对文学创作都怀有相同的赤诚之心以及献身之情,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将在出版社和杂志社就职的编辑视为美的“评判者”。正当马丁·伊登为写作的未来感到困苦时,意外认识到了勃力森登,此人在马丁·伊登的生命中充当了极少数的挚友的角色,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马丁·伊登在他自杀后幡然醒悟,意识到长久以来存在与自己脑海中的美不过是海市蜃楼,现实社会是无法真正接纳它的,至此,马丁·伊登决定放弃他立志要成为大文豪的梦想,也放弃了文学梦,他开始意识到无论是对爱情、对文学还是对上流阶级,自己的认知始终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想要获得符合自己认知的伦理身份,就必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审视[2]。此时,马丁·伊登选择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阶级、生活和伙伴之中,他开始认为“劳动人民和自己才是同类人”,但是他可悲的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回到过去。
与此同时,莉齐·康纳利的出现,也使得马丁·伊登的内心感到了前所唯有的沉痛与惆怅。马丁·伊登之于莉齐·康纳利就像是曾经的露丝之于马丁·伊登,她对马丁·伊登几乎到了百依百顺的程度,可以说只要马丁·伊登召唤,她就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但是对马丁·伊登来说,莉齐·康纳利的存在只能带来温暖,无法让他感受到爱情,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和莉齐·康纳利在思想上始终无法引起共鸣。此时,马丁·伊登的人生出现了戏剧般的转折,他撰写一篇长篇论文一经出版便成为了当时文学界讨论的焦点,他也就因此而成为了各个出版商以及杂志社编辑们奉承、追逐的对象,无论是稍显粗糙的草稿还是被退稿数十次的文章,都成为了“香饽饽”。面对名利双收的马丁·伊登,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露丝,都表现出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态度,但是已经褪去了最初的幻想与狂热的马丁·伊登,已经看透了繁华表象背后残酷的现实,他知道,自己和露丝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无论是坚持理想还是屈就现实,对此时的马丁·伊登而言,都是十分困难的。endprint
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四点:首先,勃力森登用他自己的生命让马丁·伊登明白了,文学之路是行不通的,现有的声名和浮华无一不是对自己心中所抱有文学梦的背叛;其次,他无法再与露丝找回最初的感觉,因为在此时马丁·伊登的心中,和露丝重温旧梦就代表着彻底的投降以及沉沦;接下来,他也无法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与莉齐·康纳利牵手,因为他明白,做了这个选择就代表着另一个悲剧的开始;最后,他无法在亲戚还有伙伴中找到符合自己内心情感以及思想的知音。因此,马丁·伊登选择独自出海,前往南太平洋岛开始一段自己从没想过的犹如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在路途中他幡然醒悟,乌托邦是无法在人世间存在的,矛盾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最终,马丁·伊登投身于海中,这不仅是解脱,同样也是一种抗议[3]。
三、伦理困境
马丁·伊登之所以会成为“夹心人”,主要原因在于他对自己的伦理身份并不具备正确的认知。对每个人来说,他人认定的身份才是自己的伦理身份,自己主观臆想的身份是无法作为伦理身份而存在的。马丁·伊登的问题主要处在他在转变伦理身份时,仅仅根据自己对上流社会的理解,便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标准,然后便根据自己所制定的标准开始了所谓的“改造”之路。但是由于在他的观念中,对上流阶级的理解本身就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因此,可以说马丁·伊登陷入由于残酷现实与美好理想相冲突而产生的伦理困境之中是必然的。通过对《马丁·伊登》进行阅读能够发现,马丁·伊登的梦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文学梦以及爱情梦,其中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要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也都面临着需要被认可和接受的问题,认可的评判对象是社会,接受的评判对象是家庭和个人,二者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别,但是在马丁·伊登的观念中,并未对二者的差别进行思考,而是单纯的将其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马丁·伊登的文学梦以及爱情梦对应着相同的对象——露丝。但是由于他和露丝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在情感方面始终面临着不平等的情况,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无法结出果实的,这是因为爱情的本质是双方的平等、回应与尊重。
在阅读《马丁·伊登》的过程中读者能够敏锐的发现,马丁·伊登和露丝之间,不仅存在着身份上的错位,还存在着与情感初衷不符的情況。对马丁·伊登而言,露丝代表着爱和美,可以说正是由于露丝的存在,才使他产生的爱的欲望,他想要将自己心中一切和美相关的情感呈现在露丝的面前,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马丁·伊登对露丝的爱恋更加倾向于精神恋爱的方向。即使到露丝写信与自己断绝关系的那一刻,马丁·伊登还是没能参透“无论是伦理还是爱情都与社会性相关联”这一道理,飞蛾扑火般的献身精神是无法帮助他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就像他曾写下的诗篇——《上帝的疯狂恋人》一样,既无法在人世间存活,也无法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4]。受所处阶级以及身份的影响,对于爱情、对于婚姻,马丁·伊登和露丝的理解从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不仅是导致马丁·伊登爱情梦无法实现的原因,也是导致他陷入伦理困境的决定性因素。
结论:
通过对上文所叙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能够看出,马丁·伊登之所以面临着如此的人生悲剧,主要原因是他对伦理身份存在认知错误的情况,虽然马丁·伊登一生都在为转化身份而努力,但是他始终没能意识到,身份并非是由自己所认定的,另外,他对于文学、爱情等方面的认知也存在着明显的理想化特征,这就决定了他的理想无法实现。因此,如何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伦理身份以及如何处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每个人掩卷深思的伦理命题。
参考文献:
[1]申利锋.《马丁·伊登》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03:87-94.
[2]冯赛枫.《马丁·伊登》中的资产阶级人物伦理观分析[J].海外英语,2016,13:171-173.
[3]雷琼华.《马丁·伊登》的悲剧原因与批判精神[J].语文建设,2017,20:42-43.
[4]梁艺凡.颠覆与遏制对立——《马丁·伊登》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8:49-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