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2017-12-26邓家标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

邓家标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古诗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古诗词教学,遵循从行动上践行古诗词教学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从研究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出发,进行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分析

古诗词具有哲理、音韵、意境等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诗词作品中体会不同美感。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审美观念并不完善,他们只能从事物外表分辨善恶、美丑、好坏,还无法了解内在蕴含的美,而古诗词教学就能弥补这一不足。古诗词中蕴含着内敛而丰富的情感,诗人通过诗词委婉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抱负,通常说“以诗明志”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古诗词教学,增长学生见识,同时让学生能体会到内涵的美,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古诗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文化历史的伟大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诗人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读这些文学作品,进一步认识古代社会。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向学生传递古人的精神和优秀的人文品德、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过程。古诗词能让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团结精神,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讨论

(一)细读文本,抓字词语句教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词教学重点就是理解字词的意思,字词理解了就要理解句子,从诗句整体体会诗人的情感。

1.抓诗眼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遥”字就能理解此时“登高”的目的,又从“少一人”知道亲人远在他乡。从整句又能体会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2.抓词语

例如,写送别的诗有很多,但只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就能发现所表达的送别情感是不同的。我们挑选《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来进行对比,在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寒”“夜”“孤”“冰”等词表达自己送别辛渐的伤感之情。为什么诗人会如此的伤感呢?我们可以从中推测辛渐可能是作者的“亲人”,送别家人,故而作者感受到凄凉与伤感。在第二首诗中,重点词是“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作者用词十分轻快,表达出作者对友人前途的祝福之情,希望友人此去能有一翻新气象。我们可以推测出,诗人与好友几十年没有见面,恰巧在此地偶遇,诗人向他敬酒,祝他大展宏图。所以诗人的心情像主人送别客人,希望客人有更好的前途,并没有像送别亲人那样的哀思之情。

3.抓诗句

每一首诗至少有两句是重点,有些重点句甚至成了千古名句,广为流传,因此,在解读诗词时,最重要的是理解重点诗句。如《登鹳雀楼》这首诗的重点是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如果想要看到更遥远的地方,还要站得再高一些。再如《静夜思》中的重点诗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抓诗题

在学习诗词之前,我们首先要读诗题进行分析,通常诗题就是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从诗题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在西湖饮酒,刚开始天气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故而作者写了这首诗。又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我们不看题目,很有可能认为这是一首描写荷花的诗,但结合诗题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喻情,虽然是写景,实则写的是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祝福。

(二)以诵读为本,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古诗词的语言都很精简含蓄,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一种独特的韵律,这些赋予了诗词一种特殊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学生还能体会到古诗词中饱含的詩人特有的丰富内心世界。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古诗词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让学生尽量放开思维,全情投入诗意中;(2)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诗词节奏,从音节或意思上进行划分,教会学生掌握五言、七言诗的规律;(3)带着感情朗读诗词,将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4)注意朗读的形式,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表演、分段、齐读等。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体会诗词中的文化,带着自己的感悟去品读、去体会。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对诗词格律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教师可以带着他们在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独有的规律,如平仄、声调、押韵等;引导学生掌握七字诗句的停顿规律——二二三,告诉学生在平声的部分可以读得轻快一些,仄声的地方应读得短而重,让学生读出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学生有韵律地诵读诗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美感,进而更好地掌握诗词意思。古诗词的美除了音韵的优美外,意境也是引人入胜的,而诵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读出作者感情的同时也读出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情感与诗词融为一体,进而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想象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写下“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好心情,同时也让学生将自己对春天的感悟融入诵读中,这样才能读得深切,读出诗情,读出画意。

(三)注重拓展,将古诗词活学活用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除了要讲解诗词的意思,还应进行适当的内容拓展,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

例如,在学习完《咏柳》一诗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拓展训练,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先提问:“‘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出了柳叶还能剪出什么?谁能用诗表达出来呢?”学生积极回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还剪出了小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还剪出了桃花。”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出新的诗词,有学生随口念到:“不知红梅谁裁出,腊月寒风似剪刀。”让说明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能举一反三创造出新的诗句。

2.依托作者创作,纵向拓展

例如,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可以把作者的其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比如《绝句》中将两个黄鹂写得欢快激扬,《春望》对国破山河的感伤,《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这些诗词都用词考究,寓意深远,不负杜甫“诗史”的美名。在学生理解了诗人的诗风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诗人在创作上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从这一变化中又能说明诗人经历了什么呢?此时让学生再根据历史中学到的安史之乱的内容,从大背景下了解诗人杜甫的创作经历。再由诗词反应当时人民的疾苦、社会的动荡、家国的存亡。学生通过这一情景代入,对诗歌的整体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加深了影响,无形中让学生树立了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重视古诗词教学,运用古诗词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争取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全部掌握,并将试卷中相关考点的分数全部拿下。

参考文献:

[1]罗岚.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连续性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C],2017(2).

[2]王秋月.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6.

[3]李彦丽.榆树市实验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6.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