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7-12-26姜燕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创新思维数学教学

姜燕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抓住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出现的无所适从,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激发创新思维;对同一道题,采取多种解法,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变通性;从一道题的分析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学习、大胆猜想、大胆怀疑,通过一些探索,得出有用的结论。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设情境;开拓思路;挖掘条件

创新意识,即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创新因素,创设各种情境,不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积极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励学生联想创新

问题的情境是指解决某问题的氛围环境和一些与之相近的外界条件。在问题情境中,人们往往能较容易找到思路,即使在百思而不得其解、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一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人们往往思路豁然开朗,解决问题的办法奔涌而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的兴趣,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内在动力。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复习比较 与 时,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分子分母不同时先通分取得相同分数单位后再比较”的一般规律后,启发学生能不能用化简比的方法进行比较呢,试试看。于是学生马上就做出几种比较方法。如,(1) ×40=25与 ×40=16→25与16比较,∵25>16∴ > ;(2) ÷ = × = > ,

∴ > 。又如“甲除以乙,商是 ”,“见到这句话你联想到什么?”学生会联想到:甲是乙的 ;乙是甲的1 倍:甲与乙的比是4:5;甲占甲乙和的 ,乙占甲乙和的 ;甲比乙少 ,乙比甲多 ;甲除以乙是80%等。这样学生通过联想就把分数、比、倍数、百分数等的知识沟通起来,想象力得到了训练。

二、以一题多解的训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就是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同一题目用多种解法去分析解答,然后比较解题思路的异同,从中选出最佳解决方法,这对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拓展思维大有益处,使所学知识广泛迁移,既能训练思维的序列性,又有利于培养不拘常规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和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大胆猜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某机械厂计划生产机器2400台,实际头2个月就生产了计划的 ,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学生按“计划时间-实际时间”的思路列出式子:12-2400÷(2400× ÷2)或12-[2400×(1- )÷(2400× ÷2)+2]之后,我再启发学生用解工程题思路,把工作总量“2400台”看作整体“1”,并提出问题:(1)总数有多少个?2个月的工作量呢?(2)工作总量有多少个?实际每月工作效率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多学生另辟蹊径,以不同的思路想出其他解法,根据问题(1)学生列出:12-2×(1÷ );根据问题(2)学生列出12-1÷( ÷2);更有一位學生用12-2÷ =2(个月)(把实际完成计划任务所有的时间看作单位“1”,那么2个月所对应的分数是 ,用分数除法思路解),这就是创意。

三、挖掘隐含条件巧解题,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潜能不存在于已有的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主动认识发展,积极地付出行动,才能释放出创造性的潜能,驱动着发现问题,以致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创设问题,让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充分运用联想、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挖掘和利用好隐含于题中简洁的数量关系,舍繁就简、避拙求巧,使解法独出新径,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修一条2000米长的公路,8天修完了 ,照这样计算,修这条公路共需要多少天?学生的一般解法是:2000÷(2000× ÷8)=40(天)。如果深入题目实质(照这样计算),工时与工作量成正比例。8天修完 ,就是8天修了全长的 ,即8天占了共修天数的 ,求共用天数就用除法解答:8÷ =40(天)。又如: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A地去B地,货车行到全程的 处时,客车已行到全程的 处,这时两车相距15千米。已知货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求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一般解法:15÷( - )× ÷[15÷( - )× ÷60]=67.5(千米)。如果对原题条件继续进行思考,可知:客车、货车同时从A地去B地,在相同时间内,货车行到 处,客车行到 处。那么相同时间内,客车行的路是货车的( ÷ )倍,时间相同,路程与速度成正比。因此,客车的速度也是货车的( ÷ )倍,可以用60×( ÷ )=67.5(千米)。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将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程丽,王晓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8).

[2]邱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J].新课程(教研版),2009(12).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创新思维数学教学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