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创造教育

2017-12-26冯鑫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苏教版自然段分段

冯鑫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寻找课文关键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创造能力”“学会课文分段,培养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推敲提示语位置,培养学生体会感情色彩的创造能力”三个方面来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创造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文;创造教育

课改已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多年,教语文要从“教课文”转变到“用课文教语文”,要从“教课文”转变到用“课文”来教学生语文方法,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也成为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释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寻找课文关键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在教科书中一般指这篇课文里最核心的词语。在教学中,从课文关键词入手,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创造能力。以苏教版语文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為了体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作者在课文中主要是围绕关键词“破败”展开的,作者选择了灰尘、断垣残壁、青苔、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的神像等具有典型破败意义的事物,同时还有多处细节描写也能凸显“破败”,如能透过月光的屋顶,记录一天所得的桌子是用砖头垒的。这些细节描写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环境的“破败”,更深层次的是让学生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其实还有很多文章可以选作寻找关键词训练的范文,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关键词主要是“嫉妒”,为什么嫉妒?因为老师达仰看重徐悲鸿;“嫉妒”的表现:外国学生的神态和语言方面。《詹天佑》一课,主要围绕“阻挠”这个关键词来写,描写了帝国主义为什么要阻挠,因为是军事重地;阻挠的目的:控制东三省;阻挠的手段:嘲笑。

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寻找关键词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创造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会课文分段,培养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课文中“段”的概念。通常,我们把前面有两个空格的文本叫做自然段,学生很好分辨。而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或者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方面进行表达的自然段归纳在一起,这就叫“段”,也叫结构段、意义段或者逻辑段,这个是学生不容易做好的。我的教学经验是,中年级训练分段时先给出每一段的段意,再让学生分段并说理由,这样难度低一些。到了高年级,让学生自行分段、概括段意并说理由,有些课文有不同的分段,只要学生能够说出充分的理由都是可以的,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答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时,让学生分段,我先提醒学生这是一篇说理文,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原先学到的说理文分段原则,要根据“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三个方面去分。很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分好了: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段,提出本文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把事情做成;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举例从正面和反面来论证本文的观点;第五自然段为第三段,进一步总结本文的观点。之所以学生能又快又好地把这篇课文的逻辑段分好,原因在于学生有对说理文分段的方法。因为我在教授苏教版第一篇说理文《说勤奋》时教过学生说理文的构成以及说理文的分段方法。当然,分段的方法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教授学生不同的分段方法,要通过几篇典型的课文教会学生这类课文的分段方法。学生如果能够牢牢地掌握一类课文分段的方法,那么他们对这类课文的脉络层次是非常清楚的,等到学生碰到写这个类型的作文时,他们会对这类作文的体裁和写作要求有更明确的认识,而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窘境。

学会课文分段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做试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写好作文,培养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习作更上一层楼。

三、推敲提示语位置,培养学生体会感情色彩的创造能力

人物对话中的提示语位置有三种:提示语在人物对话前面,提示语在人物对话中间,提示语在人物对话后面。提示语位置的不同,有时表达的人物情感也是不同的。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口袋》为例,课文第五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这句话的提示语在人物话语的后面,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句话的提示语在后面,通常我们见到的提示语都是在前面的,如果把提示语放在前面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学生们纷纷进行了对比朗读,他们发现提示语放在前面并没有让整句话的意思发生改变,但人物的情感色彩却发生了变化,课文中的父亲怒气没有原文那么足了,父亲说话的语气也没有原文那么急切了。最后我作了总结——提示语位置的选择很大程度是根据当时人物的心情来决定的,提示语放在最后的人物心情最急切,提示语放在中间的其次,提示语放在前面的则是人物心情最不着急的。通过一番总结后,学生对本文其他对话也进行了对比朗读感悟,从中体会到人物丰富的感情色彩。

这样的例子在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提示语位置传达的感情色彩也不是单一的,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推敲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位置,可以培养学生体会感情色彩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堂语文课中,可以进行创造教育的点是非常多的,老师可以选取典型的训练点展开。通过在语文课堂细节之处进行创造教育,带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领悟语文方法。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苏教版自然段分段
一类连续和不连续分段线性系统的周期解研究
分段计算时间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美丽的秋天
3米2分段大力士“大”在哪儿?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关于年龄分段的描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