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式的科学探究教学

2017-12-26胡萍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逻辑性科学探究

胡萍

摘 要:思维导图在现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所应用,其应用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探究时更有逻辑性,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逻辑性进行探究,最终将问题有效解决,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那么在该教学中选择思维导图式来进行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式;科学探究;逻辑性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做的,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声音,在课堂上我已经带领学生去做了,并且有很多的活动,而且让学生全程去体验,并且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了科学探究。这些教师所说的的确在课堂上有呈现,但是往往教师为了追求活动的丰富性,每个活动都要求学生完成,虽然学生完成了这些内容,但实质上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甚至由于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学生只顾着将活动完成,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没有运用思维去解决,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缺失。笔者以《声音的传播》为例,来分析运用思维导图式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这一理念出现后迅速被教师所关注,并且教师们运用的也比较多,笔者曾看到有的教师在每个内容的教学中都让学生去绘制思维导图,但要求的形式多样,常会听到学生抱怨画思维导图要比写作业的时间还长,我不会画,都是爸爸妈妈帮忙画的,这不是个例。学生在绘制了思维导图后,教师也没有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而是在班级或走廊中展出。那么笔者就在思考,这样的思维导图有何意义呢?笔者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没有对思维导图有特殊要求,学生跟笔者一起在课堂上进行绘制就可以,并且运用的时间较少。在《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中,笔者首先引出这一主题,然后制造声音,并选择不同位置的学生询问是否能听到声音,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声音的传播方向问题,再用一些简单的教具来引导学生说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最后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传声效果,这样就完成了简单的思维导图绘制,也在其中呈现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思维导图来进行科学探究。《声音的传播》思维导图如下:

二、思维导图式科学探究

以往没有思维导图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会按照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学习,有时学生想到的问题与教师正在讲解的问题,或者按照教学顺序操作的问题不一致,那么为了跟上教师的思路,学生会将想到的问题暂时放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中断了,再重新去探究之前想的问题时,就很有可能不像之前那么有思路,除了这一问题,在《声音的传播》中每一项内容都需要实验来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己完成一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会适当进行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即使教师按照能力进行合理分组,每组成员能力差别不大,但在实验操作中还会有先完成和后完成的,那么先完成的学生就需要等待,在等待期间他们比较容易打闹、谈一些无用的话题,将进行科学探究的思路断开了,再去进行操作时还需要重新进入探究“环境”中。还在操作的学生也会产生一定压力,这样的科学探究对学生是不利的,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科学探究就不同了。笔者以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小组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完成思维导图后,笔者让学生按小组根据思维导图进行科学探究,不限制学生的探究形式,在和学生一起制作学生绘制思维时已经简单对《声音的传播》这一内容进行梳理。那么,学生再根据自己之前对知识的印象以及教材对应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进行科学探究。(课前笔者已经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两个小组同时开始探究,并且选择的探究顺序相同,他们都先进行传播方向的探究,但他们所选擇的方式不同,以小组1为例:一名成员来播放音乐,其他学生分别去到教师的不同地方来听声音,看看是否能将音乐中的歌词听出来,听完后成员们将听到的内容写下来,虽然写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大致意思相差不大,因此该小组成员确定在一定距离内无论什么方向都可以听到声音,那么他们就在思维导图的传播方向中标记上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小组1完成后,小组2还没有完成,但这一次他们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等待其他小组完成,而是继续按照思维导图的框架进行探究,该小组看到思维导图中声音传播介质一问题,并结合上一个实验内容想到了空气传播,并且笔者听到了学生讨论说,平时咱们互相交谈都是在空气中,因此声音传播的一个介质就是空气,我们将其标记上,去探究其他的介质吧。小组成员附议,在传播介质这一部分中思维导图上还有两个分支,小组1看到笔者准备的材料后,选择了闹钟,学生们接了一盆水,然后将闹钟定时,一分钟后响起,将闹钟用防水袋套好放在水盆里,然后等待,是否能听到闹钟声音,一分钟后,学生听到闹钟确实发出了声音,于是学生将水这一介质填到了思维导图中,突然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水都能传播呢?于是学生们发现笔者还准备了盐、墨水等,他们继续探索,探索后学生将思维导图的内容改了,将水改成了液体。在这个探究后又继续来探索固体是否能进行声音的传播。再来看小组2:他们在完成了第一部分内容后,没有像第一小组那样去做声音传播介质的探究,而是先探究了声音的传播效果。在这个问题中该小组的成员犯难了,应该怎么做才能判断呢?正在这时他们发现了笔者材料中准备的听诊器,他们决定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探究,首先他们选择普遍的听诊方式来测试空气,接下来将听诊器的头放在金属块上重新听,又装了一个液体袋来听,通过这三种方式来确定各种介质传播声音的强弱性。该小组成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检测空气传播时听诊器的距离与其他两种测试的距离差的比较多会不会影响结果呢?于是他们选择最接近的距离重新测试。最终将其探究出来,并在思维导图中标记固体最快,液体其次,固体最慢,小组2在这个实验后直接就将传播介质分析出来了。最后通过简单的实验进行了证明。在有效的时间内,各个小组的学生都完成了思维导图的内容,几乎没有学生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并且,许多小组在完成了科学探究后还选择一些自己没用过的材料进行探究,最终学生根据自己探究情况绘制出完整的《声音的传播》思维导图,如下: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也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中笔者只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其他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梳理,在没有用思维导图前,学生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条理性,有时还会将比较重点的知识遗漏,但运用思维导图后,学生不需要看教材都能很清晰地将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几乎没有遗漏,知识梳理时,笔者请一名学生来说,这名学生按照思维导图来进行的,首先说了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传播,然后说出关于声音传播的三个内容,并将三个内容的知识点都说出来,没有遗漏,并且还简单说了一下探究过程,可见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学生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这种思维,养成科学的心智思维模式,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使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使科学探究能力快速提升,得到更好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

[2]于昊.思维导图及其教学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郭艳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逻辑性科学探究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语言艺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方法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例说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