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融合“品德”与“生活”

2017-12-26丛阳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品德兴趣生活

丛阳

摘 要: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没有良好的品行,知识就会变成罪恶的利剑。所以,小学设置这门课程,远远超过所谓“正课”的地位。在这里引用一句话,但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只是想引出这个话题,供大家思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觉得应该把“学会做人”提到首位,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品德;生活;兴趣

只有让教师“品德”与“生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只有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载体,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目光转移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学会如何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换言之,就是把学校的德育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目前所有老师都已达成共识的教学理念。但如何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上,需要进一步探讨。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老师们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们都努力在回归学生真实生活方面大动脑筋不遗余力,尽最大的努力,利用现代媒体,恰当地将生活场景真实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自己曾经的生活情景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的时候,我就是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大家来猜谜语,今天老师给你们编个小谜语,看看谁最聪明,一下子就能猜到它是谁——用手拿不起,用刀砍不断,庄稼没它长不了,刷牙和做饭,没它做不来。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他们积极动脑思考,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其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博弈,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叹息,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得到了提高。

二、再现生活,体验生活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化的发展。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里我用“變来变去的水”一课为例进行阐述。在探索水的秘密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戴面具扮演)上场:

1.“我是水公子(同学们大笑),现在你们看得到我(教师用板刷蘸水信手楷书“水公子”三个大字)但我会变(待水干后)谁知道我哪儿去了?”

2.“你在哪里也见过这种现象?”(学生举手回答水变水蒸气的生活现象)

3.水公子:“你们知道我跑哪里去了?”(小组讨论后交流)

4.但我不总是这副模样的,有时候我也会变成硬汉!瞧,我又变成了什么?(出示冰块)你知道现在的我变成了什么吗?

5.“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我?”(学生说出水变冰的生活现象)

6.“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小组讨论交流)

7.我还会是这个样子,你们知道这时的我叫什么吗?(出示雪和霜的图片)学生汇报。

通过合作探讨,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顺利得出正确结论。在将生活经验系统化的过程中,既张扬了孩子的个性,又明白了集体合作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三、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所以作为这门课程的授业者,就要思考:我们的课堂仅仅是给予学生简单的结论就草率收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地去亲自做,亲自去体会。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践行课本上的认知,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围绕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这一理念,我们要努力把真实的生活情景搬进德育课堂,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一定思想的群体,要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接受德育。在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获得真知,培养能力,使其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促进学生完成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尽全力去丰富、拓展、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霞.品德与生活的有效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5.

[2]胡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J].中学教学参考,2009.

[3]梁能英.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9):122.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兴趣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