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12-26吴建章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借贷消费心理大学生

吴建章

[摘 要] 受社会环境、家庭管理、学校教育、个人心智发展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在网络借贷消费中存在着尝新求异、超前享乐、从众趋同、虚荣攀比、炫耀显摆等心理。为此,社会要弘扬传统文化,规范网络借贷平台;家庭要改变养育观念,加强日常监督;学校要加强校园监管,强化消费教育;个人要进行理性消费,增强防范意识,多途径解决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2-0056-03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它发生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1]。受心智发展、文化素养、性格偏好等因素影响,消费心理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群体相似性。大学生作为经济不独立但消费独立的群体,其消费心理既带有成人烙印,也兼具群体特性,既能反映个体人生价值观,也是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反映。

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网络借贷平台把触角伸向了高校,采取虚假宣传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等手段诱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不仅出现多起因陷入“高利贷”无法偿还而选择自杀的极端个体事件,也出现了女大学生在网络借贷中进行“裸贷”的恶性群体事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深刻分析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表现及成因,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一 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表现

任何消费都是由个体需求动机和消费心理支配,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尝新求异心理

大学生作为特殊消费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最显著的是尝新求异心理。大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一直是时代弄潮儿,愿意尝试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追求个性独立,愿意表现自我,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另类和与众不同,以此凸显自己的价值和寻找存在感。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型借贷方式,它简单便捷,仅凭个人信息即可在短时间内借贷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金钱,能够快速满足大学生的即时需求,大学生愿意尝试并接纳网络借贷。

(二)超前享乐心理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财富的迅速累积,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消费政策和现代人的消费价值观、消费心理。国家为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鼓励人们积极消费,贷款买车、贷款买房已成为现代人消费的常态。校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消费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经济上虽然严重依赖家庭,但在消费上却是自由支配。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享受和刺激,任意挥霍,有时会不惜采取极端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网络借贷不仅解决了大学生资金匮乏的窘境,更迎合了大学生超前享乐的心理需求。在网络借贷平台诱导面前,当理智战胜情感时,大学生往往会信任网络借贷,并愿意选择网络借贷。

(三)从众趋同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2]。从众,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反映的是个体自主意识不足、缺乏判断力、容易“随大流”的状态。表现在消费上,从众就是看到别人买的东西、拥有的东西,自己也要买,也要拥有。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在吃穿住行等消费各方面,都是以其他同学作为“参照物”,表现出趋同性,以便与其他同学“合群”,避免被其他同学歧视或看不起。当周边同学通过网络借贷购买到心仪物品时,部分同学会把耐不住而出现从众心理,继而进行网络借贷。

(四)虚荣攀比心理

當前,大学生消费不仅仅用来满足维持日常必需品的消费,其他诸如感情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等比重持续加大,甚至会出现高档消费。另外,大学生消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他们总习惯于有意或无意地同身边同学作比较,当身边同学拥有名牌手机、电脑和新款衣物时,他们往往会予以效仿,以求心理平衡。当内心充满躁动,虚荣心作崇时,部分同学会丧失理智,铤而走险,一些女大学生选择了“裸贷”,不仅受到了网络借贷平台的控制,更失去了人格和尊严,甚至是生命。网络借贷,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虚荣攀比心理。

(五)炫耀显摆心理

炫耀是指刻意向他人展现自己拥有的东西,以获得别人的赞美与羡慕,借此寻找存在感和凸显自己的价值。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出手阔绰,豪车进校,穿着名牌,进出酒店,手持香烟,配备新式数码产品,刻意在身边同学炫富,刷存在感。炫耀之风,严重玷污了校园风气,腐蚀了学生的心灵。对于出身贫寒的同学来说,家庭状况不能给予其炫耀资本,但网络借贷给予了便利,他们通过网络借贷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二 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成因

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社会环境影响、家庭管理错位、学校教育缺失和个人心智发展不成熟等因素影响的。

(一)社会环境影响

1 不良社会风气冲击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一些富裕阶层在西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影响下,把享乐消费作为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无炫富,不土豪”已成为中国一些有钱人的标配。受社会形形色色消费现象和风气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在消费上严重物化,她们过度追逐社会时尚和个人品味,在消费上大手大脚,远远超出了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当家庭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时,她们便把目标投向了网络借贷等不良消费方式。

2 大众媒介推波助澜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消费时代的鼓噪者,从它的最初形态开始,就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3]。”一些大众媒介为“赚流量”、博人眼球,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往往会进行大肆的渲染和宣扬,而毫不顾及对社会的影响。在百度搜索上输入“炫富”两字,“炫富”的新闻、图片、视频铺天盖地,一些公众人物也赫然在列。大学生作为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群体,易受到社会媒介的消费暗示。媒介的大肆渲染和宣传,不断激发出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中,失去应有的理性[4]。

(二)家庭教育错位

1 养育观念错位

家庭对成员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成员的消费支出和购买决策。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今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那里受到百般宠爱,父母对于孩子的消费需求是迁就多、拒绝少,宽容多、约束少,很少进行科学的消费理财教育。子女上大学后,一些家长宁愿在家省吃俭用,也不愿在外的孩子“受苦”,部分家长则主动给孩子专项经费,如交友费用、恋爱经费等。父母对子女不正确的养育观念,使大学生在校园内基本衣食无忧,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无节制的消费。

2 日常监管缺失

当前,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缺乏必要的日常监管和及时的教育引导。上大学前的受教育地点,大多离家较近,家长对于子女的消费支出和消费行为能够进行必要的监管和引导。上大学后,大学生大多距家较远,平时很少回家,家庭很少或者无法对子女的消费进行必要的监控。一些家长给予子女生活费之后,对于她们如何消费、怎样消费基本不管不问,很少进行沟通,完全任凭子女自由掌控,即使子女作出一些高档消费和出格行为,家长也可能无法知晓。

(三)学校教育缺位

1 消费教育缺位

消费教育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5]。消費教育包括消费知识、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理财教育等,通过一定的消费教育,引导人们进行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在我国,无论是幼儿园、中小学,抑或是大学,在消费上一直都是向学生灌输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大多是泛泛而谈,而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消费教育层面,没有设置相关的消费知识课程体系和内容,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2 广义教育不足

广义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消费价值观、消费心理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对此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对大学生群体出现的不合理消费现象和行为进行干涉,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越演越烈,最后导致走上网络借贷这一极端道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无论是相关组织活动,还是专题讲座,抑或校园宣传栏等,基本都难觅有关消费教育踪影,更多的是“消费节”“美食节”等鼓励消费的活动,不利于大学生合理消费习惯的养成。

(四)个人心智不成熟

1 个性心理不成熟

大学阶段是个体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特殊时期,独立性指大学生远离父母怀抱,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生活,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务,独立地进行消费支出;依赖性指在经济上严重依赖家庭供给,消费虽有自己的主张,但支出不能任性。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普遍缺乏自制力,虚荣心、从众、求异的心理格外明显,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把时髦的装饰、高档的消费、阔绰的花钱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高地位的象征,注重外在形象的装扮而忽视了自身思想修养的提高[6]。

2 个体价值观扭曲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光荣还是可耻的评判标准[7]。消费心理小处上反映的是消费价值观,大处上反映的是人生价值观。大学生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攀比、炫耀、从众、享乐等心理,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扭曲。

三 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解决对策

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解决,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和个人的协作,共同维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社会:弘扬传统文化,规范网络借贷平台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到治国,小到修身,都离不开节俭。从古代《左传》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到明、清之际《治家格言》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到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和深厚。要坚持文化自信,认同和尊崇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健康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的形成,离不开网络借贷这一平台。网络借贷作为新生事物和互联网金融业态,国家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但作为以家庭供给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承担借贷风险的能力。一些大学生经不住网络借贷公司的欺骗和诱导,深陷贷款“泥潭”不能自拔,演出了一幕幕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断绝伸向校园的黑手,社会和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措施严格规范网络借贷平台,以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家庭:改变养育观念,加强日常监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孩子踏入大学,是走上独立的第一步,家庭要采取宽严相济的方式管理大学生,“宽”是指给大学生以充分自由,在不违反大原则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在大学期间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严”是指在经济上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任性支出,要从费用供给源头上给学生立规矩,如每月给学生固定生活费用,而不是开学之初即把一学期费用全部打给学生等。

大学生在外求学,远离自己,家长不能放任自流,平时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教育。通过沟通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消费状况,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消费,要及时给与纠正,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科学引导,张弛有度。另外,要多加强与学生辅导员及班主任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状况,必要时与学生班级班长或宿舍同学进行沟通。家长要多举措了解学生消费状况,以避免孩子不良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产生。

(三)学校:加强校园监管,强化消费教育

铲除网络借贷伸向校园的黑手,高校必须加强对网络借贷的监管力度,要建立校园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高校要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公安局等相关单位合作,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的拓展情况;要密切关注网络借贷在校园内的宣传,及时清理网络借贷在校园内的活动和小广告;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网络借贷消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消费心理的产生,高校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职责。要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高校要把消费教育列入课程内容体系,或者开设消费教育专题讲座,從专业的角度让大学生认识消费、了解消费;要采取选树勤俭节约、自强不息先进典型和不良网络借贷消费典型案例,从正反两面教育大学生积极向上,远离网络借贷;要密切关注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心理,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必要时借助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辅导和矫正。

(四)个人:进行理性消费,增强防范意识

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因素引起的,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行理性消费。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人未来发展如何,大学至关重要。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不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消费上。大学生在消费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状况和家庭经济实力,进行理性消费,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私欲和情感需求,追求高消费,更不能编造各种借口欺骗家人索要不合理费用。大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风险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每个国家、组织、团体和个人都难以规避风险的挑战和威胁。大学生尚未真正踏入社会,她们对于社会的认知是感性的,缺乏有效应对和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网络借贷公司看准了大学生社会风险意识不足问题,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的虚假宣传,引诱大学生超前消费。大学生必须认清网络借贷的本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走好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晔南,程刚.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其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68-70.

[2]郭幽圻.大学生消费现象及其心理特点[N],大众科技报,2010-07-20(07).

[3]任忠惠,赖雄麟.消费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价值观嬗变[J].高教探索, 2015(4):122-125.

[4]何艳.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 2008(3):13-15+61.

[5]卢嘉瑞,田学斌.论国民消费教育[J].消费经济, 1995(5):16-18.

[6]詹莉.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8):168-170.

[7]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9.

猜你喜欢

网络借贷消费心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借贷平台中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低价不低相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