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柞蚕舍饲”的方法
2017-12-26李锋
李锋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领域中有养蚕的教学内容,由于很多地区不具备养桑蚕的条件,所以学生无法亲历养蚕的科学探究过程,严重影响了科学素养的形成。柞蚕生长变化过程与桑蚕完全相同,而且,柞蚕体形大,色泽鲜艳,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国柞树资源丰富,绝大多数地区均有分布。在东北地区如果能用柞蚕代替桑蚕来让学生亲历养蚕的探究活动,将会与养桑蚕活动形成互补,能够覆盖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然而,柞蚕只能野放,不能舍饲。不能舍饲就无法应用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本人经过多年的尝试,终于探索出一种简便易行的柞蚕舍饲方法。
一、准备工作
1.饲料准备(以吉林省延边地区为例,其他地区根据气候适当调整时间即可)。柞蚕舍饲的关键是饲料问题。因为它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若要在一学期内完成对柞蚕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观察,就要在3月20日至4月20日之间,每隔一周日采集一批柞树枝插于水桶或广口瓶中,置于温暖的居室中的向阳处培养。待孵出蚁蚕时,第一批柞枝已经展叶为宜。柞枝的数量视蚕的数量而定,以1000只蚕为例,一般3月20日插直径为25厘米的柞枝一捆,以后每次增加前一次的三分之一即可。蚕在3龄前食量很小,这样的数量完全可以维持到5月中旬。那时延边地区野生柞树陆续展叶,可将带叶的柞树枝砍下捆成小把插于水桶中,每天都要检查桶中水位,及时补充,以使柞枝保持新鲜。一般三天到一周更换一次(视叶片新鲜程度而定,以叶片不蔫为准)。
蒿柳也是柞蚕比较理想的饲料。用蒿柳喂养柞蚕,要比喂柞叶生长快,生命周期短。而且蒿柳易插活,柳枝浸在水中的部分很容易生根。在3月初一次性多插一些即可满足柞树展叶前的饲料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蒿柳展叶慢,一定要在3月初或更早插枝;在蚁蚕刚孵出时就要喂蒿柳,因为吃过柞叶的蚕是不肯吃蒿柳叶的。
山荆子也可作为柞蚕的饲料。山荆子要比柞树早展叶一周以上,可做柞树展叶前的短期替代饲料。
2.蚕卵的准备。蚕卵的好坏是养蚕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蚕卵要到正规的蚕业工作站、蚕业研究所购买。且不可用超市里买来的蚕蛹来繁卵,使用这样的蚕卵养蚕是不会成功的。
3.养蚕前清洁消毒。养蚕场所要用2~3%的福尔马林和0.5%石灰水混合消毒,用量为250g/m2,在25℃温度中保持5小时以上密闭一天,然后通风晾干后备用。
二、暖卵
要在学期内完成对蚕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观察,应该在4月15日前后开始暖卵。在开始暖卵的前一天上午10時开始升温,以15℃为起点温度,每天升1℃,到21℃时保持恒温不变,相对湿度保持在70%~75%,经过12~14天左右即可出蚕。要做到白天温度不高于21℃,晚间温度不低于15℃。白天应遮光,避免阳光直射。晚间移到较温暖处。
三、卵面消毒
卵面消毒一般在出蚕前1~2天(卵鸣齐后)进行。先将装入尼龙纱袋的散卵用18~20℃清水搓洗1分钟,捞出控出水分。将福尔马林、盐酸和清水按1∶1∶9~10的比例,配成26℃药液,再将控去水分的种卵放入浸30分钟,用18~20℃清水脱药3次后,摊放在消过毒的纱网上晾干。晾卵时严禁阳光直射,以免出现死胚卵。
注意事项:浸卵时严禁使用金属器具,可用1000ML的烧杯。操作时要戴乳胶手套,以防伤手。消毒后的种卵要妥善保管,以防再次感染。用未经消毒的蚕卵孵化养殖,感染蚕病的几率非常高。一旦染病,多数会全军覆没。所以,千万不可忽视卵面消毒环节。
四、收蚁及移蚕
发现有部分蚁蚕孵出或听到吃卵壳还未爬散时,将蚁蚕连同卵纸或卵袋一同放到展叶的柞枝上(卵袋要开口)。当三分之二的树叶被吃光或打蔫时要及时将蚕连同所在的小枝叶一同剪下,放到新叶上。发现蚕的密度过大时要及时疏散。蚕爬到新的枝叶上后,要及时将打蔫的枝叶拿走。移蚕时切忌用手拿蚕,如果发现过了较长时间仍有蚕留在枯干的枝叶上,不吃也不动,这只蚕应该是在眠中。千万不要强行将其撕下,强撕会将蚕皮撕破。这时应把它放在树叶密集的地方。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蚕蜕皮的过程。
幼虫的生长期,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0~23℃之间,千万不能过高。注意要开窗通风,尤其是气温高时,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及时清除残枝碎叶和粪便,保持室内清洁。
五、窝茧
到6月初将会有蚕陆续吐丝作茧。将要结茧的蚕节间呈白色,不吃树叶,头部昂起不停地摆动。此时要将它移到单独的柞枝上,让其做茧,以防其他蚕爬过来破坏蚕丝。
六、蚕茧的孵化
茧结好后,将包裹蚕茧的树叶撕掉,置于温暖的居室内,避免阳光直射。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观察出蛾和产卵过程。
本人连续两年引导学生用此法亲历养蚕的科学探究过程,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养的蚕成活率非常高,生长周期比野放短,最短的26天结茧。希望此法能为各位同行的教学和学生亲历养蚕的科学探究过程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陶欣然.论小学科学课中蚕的科学养殖办法[J].新课堂,2015.
[2]武田.探析小学科学课的“神秘”色彩[J].学周刊,2013.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