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核心素养,发展数学思维

2017-12-26高春梅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数学

高春梅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概念及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借助直观图来帮助理解,这就有必要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渗透“画图策略”,达到“用图目的”。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思维;数学;核心素养

一、会读图,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

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

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

一年级教材中的图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静态图,如下。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教学时,教师可采取问答的方式,如:

问: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答:左边有1把扇子,右边有3把扇子。

问:问题是什么?

答:一共有多少把扇子。

问:怎么想?

答:就是把左边的一把和右边的3把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问:怎么列式?

答:1+3=4。

当学生明确了读图的基本步骤后,可以采用生问生答、自问自答的形式加以巩固,最后使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地读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各种各样的图,让学生体会到“大括号和集合圈”表示求和,“斜线和虚线圈”表示去掉一部分,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

第二类是动态图。

这类图表达的是动态的过程。如,原来鱼缸中有4条金鱼,又倒进1条,现在有几条?原来荷叶上有5只青蛙,跳进水里4只,荷叶上还剩几只青蛙?要想正确分析出数量关系,看懂图是关键。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图的基础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图意。学生初步理解图意后,再带着学生演一演,经过这样的实际模仿,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

第三类是连续图。

连续图就像连环画,如果学生看着图能绘声绘色地讲出一个小故事,那么图意也就理解了。教学中,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原来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原来有……去掉……再去掉……还剩……”“原来有……添上……再去掉……现在有……”这样的句式来读图,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准确地找到数量关系。

二、会画图,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题意

有了读图的训练,学生对于用画图的方式表示数量关系并不陌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画图策略是众多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它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画图来理解题意。

(一)在厘清数量关系时画图

“比多比少”问题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在学生入学的准备课中就涉及了“比多少”,教材中通过创设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以及“比多少”。随着学习的深入,在一下教材中出现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帮助学生厘清数量关系,显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点。为了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等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然而,教师如果仅仅将教学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不够,只有将操作的过程转化为画图,并渗透画图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突破重难点时画图

在一上教材中有这样的题目:“同学们排队做操,小丽排在第10位,小宇排在15位,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个人?”“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从前往后数排在第5位,从后往前数排在第7位,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5人,后面有7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对于这类学生难于理解又极易混淆的题目,如果学生仅仅通过读题,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除了可以组织学生先按要求模拟排队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想办法把排队的情形画出来。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画图,根据学生画图情况再做一些细化的指导,比如小明可以怎么表示?是画个小人还是用个什么符号来代替?如何根据题意将前后位置的小朋友表示出来?用同样的符号行吗?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是模拟站队方便还是画图方便?让孩子感受画图解决问题的魅力——简单直观、便于分析。

(三)在培養学生空间观念时画图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也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三下教材中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长都是36厘米,宽都是18厘米。(1)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2)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3)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是多少?由于将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相接部分的边长不再是新图形周长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只依靠直接看文字叙述,太抽象。为了厘清条件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怎样摆才能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画示意图,并描出新图形的周长,进而明确新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将问题中提到的图形画出来,可以弥补我们想象力的不足,使问题更加清晰、直观、明了、容易理解与解答。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通过画图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但画图并不是要我们把现成的图画好展现给学生看,也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样画,而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画图的需要,在画图的过程中体会方法、感悟策略、发展思维、获得思想。

三、会用图,逐步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

纵观我们的课堂,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学中我们比较喜欢运用“画图法”这种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想不到运用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放手不够,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重视不够。像这样“一张方桌每边坐2人,4边坐8人,两张这样的方桌拼成的长桌可以坐几人?”的问题,学生只要动手画画,问题就迎刃而解。

因此,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比教会学生如何画图还要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我认为教师应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画图兴趣。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一定要摆脱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画图即画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形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帮助学生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和作用。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

画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帮手,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使学生形成画图技能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逐渐具有应用有效策略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增進学生的思考力与理解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桂德怀,徐斌艳.数学素养内涵之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5).

[2]张舒予.视觉素养培养:搭建眼睛与心灵之间的桥梁[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