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呈现的关联性与迁移性
2017-12-26高文娟
高文娟
摘 要: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但是在呈现给学生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又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关联性、知识的关联性,同时还应注重数学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呈现;关联性;迁移性
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师在给学生呈现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又要充分考虑到问题和知识的关联性,同时还应注重数学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问题的呈现要注重关联性
一是要注重教学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教师在给学生提出教学问题的时候,要根据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在教学前后的关联性,也就是新旧知识的关联性来确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又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实现“由此及彼”的关联效应,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識体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先复习“6的乘法口诀”,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乘法口诀的算式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最后的得数是什么意思?”运用这个问题就可以把整个乘法口诀的特征都能体现出来,并能为学习8和9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使后续的学习更加容易。二是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关联性。在教学中给学生提出问题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变化和实际情况来给学生呈现问题,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又能有效解决问题。
二、教学问题的呈现要注重迁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在教学问题呈现时或讲解问题时,注重数学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性,以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式方法等能力迁移到其他问题上,或应用到其他学科上。注重通过问题解决来实现能力的迁移,避免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死记硬背和简单套用,还可以把在解决简单问题中的思路方法迁移到复杂问题的解决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例如,某游乐场的购票方案是:个人票分为成人票10元/张、儿童票5元/张;团体票是8人(含)以上可购团体票,价格是7元/张。小丽一家6个大人、6个儿童要去游乐场玩。想一下用什么方案购票最便宜?是多少钱?
分析:如果按照一般思路来购票,可分为两种方案:方案一是都买个人票6×10+6×5=90(元);方案二是都买团体票(6+6)×7=84(元),显然方案二便宜。有了这样的思路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再想一想有没有更便宜的方案,经过深入思考,学生发现如果2个儿童和6个大人购团体票,剩余4人购儿童票,则方案三需要:8×7+4×5=76(元)。通过这样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既能呈现思路变化的关联性,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想象、推理、分析、比较,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三、要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教学问题,就要注重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并从中挖掘关联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或者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可通过如下方法实施:一是梳理解题思路,发展思维。在课堂师生交流互动中,生成不少新的学习资源。如,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比较分散、无序、凌乱,教师可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思路,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形成清晰、有序、条理化的思路,对发展学生思维大有益处;二是比较解题方法,深化思维。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方法,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比较,从中归纳总结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加以利用,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的能力实现迁移;三是利用错误资源,反思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回答错误、理解错误、解题错误的情况,对这些错误,教师不能简单进行否定,而应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梳理与错误相关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些错误资源就能得到有效利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广阔性,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有效的迁移和提升。但是,教师应注意呈现给学生的问题要具有新旧知识和教学前后的关联性,并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长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学术汇编,2016.
[2]曹晓东.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内江科技,2015(1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