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识字教学这座金矿上种卷心菜
2017-12-26焦卉
焦卉
一、 识用结合,与生活有机链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关注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一位老师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中的“拜”字时,先不出示这个字,而是让学生跟着老师学做拜师礼,将双手握住高举头顶再鞠躬,并强调头在手下面表示尊敬,接着出示“拜”字,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拜师礼的动作,自己发现头到了手下面,所以右边的“羊”是四横。这样的教学将这个字的难点巧妙突破,又与文章内容有机融合,可谓四两拨千斤。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上《识字7》中的“亭”字时,出示“亭”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南京有大钟亭,安徽有醉翁亭,你还在哪儿见过亭子?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汉字“亭”与图中的亭子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教师范写,学生练写。这个字的教学先从图出发,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再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画面,最后再回归到汉字上来,可谓层层推进,一步步将这个字的字形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上《识字8》中的“包”字时,对学生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那看到“包”字,你想到了什么?外面的“包字头”像什么?里面的“巳”像什么?学生的回答充满着想象力,有的说外面的部分像包子的皮,里面的“巳”字像包子的馅儿;有的说外面的部分像书包,里面的部分像书本。老师突然话锋一转,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出示“包”字的汉字演变图,告诉学生,最初“包”字是妈妈肚子里的一个宝宝,字典中是“包裹”的意思,进而再让学生观察以“包”字为基本字的几个形声字,到底是什么裹着什么?最后,据此编了一首儿歌让学生学写这个字。“包”字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三折”,由学生结合生活充分想象,到教师揭示这个字的本义,再到还原此类字的构字规律,最后书写汉字,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二、 举一反三,丰富汉字内涵
识字教学以字为中心,以识写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似乎简单而乏味,但细细回味这些课堂教学流程,我们发现,原来识字写字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调浅薄的,它与阅读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它的内涵丰富而广博,如同一座座矿藏,等着我们去开发挖掘,如果我们用心琢磨,它一定能带给学生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收获。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上《识字7》中的“闻”字时,创设多种情境,将“闻”字的几种意思让学生进行辨析,可谓巧妙之极。老师先让学生练习用“闻”字说一句话,理解《新闻联播》和“闻味道”中“闻”字的意思,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文中“林深不见鸟,但闻鸟鸣声”中“闻”字的意思。当学生理解后,老师又进行延伸,在背过的古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也有“闻”字,它是什么意思?诗中有“闻”字,故事中也有“闻”字,老师又讲起了“闻鸡起舞”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这里的“闻”字又是什么意思?如此三番,“闻”字的内涵显得越發丰富,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得更加紧密,这样的识字教学显得丰满而有意蕴。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上《学棋》一文的课始,教学“棋”字的环节虽然很短,但却做足了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板书课题中的“棋”字,对“棋”字的形和音稍作指导,然后问学生,你会下什么棋?接着,出示“围棋、棋子、棋盘、布子、棋手、棋艺”等词语,结合图片,配上讲解,将文中与“棋”字有关的词语逐一进行了梳理,将“棋”字的内蕴逐一展开,又为学生学习课文扫清了障碍。然后,老师用了一首儿歌重点指导“棋”字的写法,最后,补充板书课题中的“学”字,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学棋》。这一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满了智慧。
一位老师在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时,对“治”字的讲解可谓举一反三。老师先告诉学生“治”字的意思是治理、管理,那么“治水”就是治理洪水的意思,接着问学生,那管理国家叫什么?管理家庭叫什么?管理班级又叫什么?——“治国、治家、治班”。这些词语就在教师地巧妙引领下,与“治水”一起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下了根,这样的字词教学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一文,而是将它延展开来,铺陈出这个字最丰满的图景。
三、 结合字理,为汉字追根溯源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除此之外,还有社会性和科学性的融通。或许,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对汉字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表层的音、形、义。通过此次大赛,我发现汉字其实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传承,蕴藏着更多字理的奥秘,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幅画,都有它的文化基因,都有它流传千古的根。
通过对字理的追溯,学生终于知道,原来《大禹治水》中“洪”字的右边为什么是“共”字,那是因为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共公”的神经常发洪水;《三顾茅庐》一文中的“恭”字的下半部分与心有关系,是“心”字的变体,叫竖心底;“顾”字右边的“页”字最初的繁体是“頁”,是“首”字的变形,即把上面的点和撇移到了下面,与头部有关,因此“颈、顶、项、颊”等字都是页字旁;《夕阳真美》一文中的“慢”字,最初的古文字是表示一个人的两只手被绑起来,眼睛被眼罩遮住,心里很难过,所以做事就慢;《珍珠鸟》一文中的“赖”字,左边是一个捆着的布袋,右边是一个人驮着贝壳,这个字原指人驮着满袋贝壳,有所依赖……
看到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理溯源,我们不禁要问,在平时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是否也曾想去寻一寻这些汉字的根?如果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能联系生活,举一反三,追根溯源,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那么,学生一定会对汉字充满敬畏之心,一定会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定会学好语文的。
于丹曾讲了一个故事:别在金矿上种卷心菜。我想,识字写字教学也许就是一座蕴藏无限宝藏的金矿,如果我们只在它的表层种上廉价的卷心菜,或许会有些许收获,但相比于璞玉的禀赋,这是极大的浪费,我们要潜心挖掘,深入探索,去发现识字写字教学这座金矿里蕴藏的宝贵财富,让它释放出胭脂璞玉的天然美质,散发出汉字教学的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泰州市凤凰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