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先生的课堂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2017-12-26肖娴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讨论预习

叶圣陶先生的课堂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这显然是个开放的命题,叶老的回答也很开放,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我们可以根据他的文字做一些推测,因为他对课堂教学有明确的赞成和反对,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一个大致的轮廓,一个总体的方向,而这些对教师的教学而言,也许是比枝节性的技术更为重要的东西。

叶老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的言论中,对一些不合适的课堂教学行为都表达了他的“不赞成”。其中最为重要,语气也是最为坚定的一点就是“反对逐句讲解”。他明确提出要“废除逐句讲解”这种私塾时代的遗传。这一反对,也非常适合我们当下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我们对“反对繁琐分析”已形成基本共识,但实践中的改变却似乎滞后很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没有弄清究竟“反对什么”和“为什么反对”,二是没有找到变革的合适方向与路径,不清楚“课应该怎么上,还能怎么上”。由于“繁琐分析”背后体现的教学意识和“逐句讲解”相类,因此,沿着这一思路,我们首先看看叶老为什么“反对逐句讲解”。

叶老说,老师不是来讲书的,不是来把文言翻为白话,把白话翻为另一个说法的白话。这两种“翻译式”的教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缺乏言语的实践。“逐句讲解”背后的假设至少有这样几点:(1) 教师不讲学生不能懂;(2) 语文能力是可以靠一讲一听实现师生间的传递的;(3) 听了老师所讲的就足够了。显然这些假设低估了学生,误解了语文素养的内容与形成途径,它没法形成学生独立的素养,也就更谈不上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了。并且,逐句讲解“对于学生可能发生误会的地方不给点醒,对于学生想要寻根究底的地方不给指导”,因而效果“讲如未讲”。它将教学从对待学生的问题转变为对待文本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复杂性,因而也削弱了应有的价值。就好像厨师做了一桌子每一样都是精品的美味,即使真的都是美味,如果不符合食客的胃口和需要,那么对食客而言也算不上佳肴。

不“繁琐分析”,不“逐句讲解”,语文课做什么?叶老给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预习”,二是“讨论”。

先看“预习”。这个环节在当前的教学中似乎已日益异化成一种形式。我们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课堂40分钟的设计上,将预习定位在为课堂学习做铺垫的位置,有时甚至被排除在教学的考虑之外。这个价值排序很有可能是错的。叶老说,预习的阶段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是学生“自己动天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得到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长短的思索;预习时遇到了独自没法解决的问题,讨论时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而这三者恰恰是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费尽心思却不易获得的东西。老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在课堂上营造情境,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而似乎总是比较困难,其原因可能主要不在于40分钟怎么设计,而在于我们弄错了教学的起点。在叶老看来,教学的起点在预习。带着预习的收获与问题来到课堂里的学生,更容易自然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那么,课堂里应该干什么呢?叶老说:“讨论。”

预习的对不对、充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都讨论到,须待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有别的事儿了。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排列讨论的程序,归纳讨论的结果,纠正补充阐发学生表现出来或是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仅此而已。概括起来就是,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这与我们现在流行的某些问题式教学看起来相似,却有本质不同。我们只顾到自己设计的问题,顾到自己觉得深刻的、系统的问题。一到公开课,更生怕自己提了过于肤浅的问题显得没什么水平,所以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苦思冥想,总想把课文看成一个隐秘文本,而自己则成为一个先知,总能读出一些别人看不到的言外之意,提出一些别人提不出的问题,试想,这样挖空心思地设计问题,课堂能不繁琐吗?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叶老在评课时关注些什么吧。在评述一位赵姓老师的课时,他说:“老师讲话不多,随时启发学生思考,评学生之答案,有鼓励,有指正,要言不繁;此皆引导学生用心阅读之正途。”“两位学生指出同学读书之缺点,足见赵老师平时注意训练诵读,诵读得当,于理解课文内容,于养成语言好习惯,关系皆至重大。赵老师又举出学生未及指出之误读,引起学生细细辨别,此亦至为得要。学生为教师指出书写的笔误,老师随即更正,足见师生关系之融洽。”叶老似乎不怎么关心教师提的问题是否深刻,是否足夠新颖,设计又是否环环相扣,相反,对教师“讲话不多”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什么?我们可以各有自己的体会,但显然,与我们今天的教学取向是不同的。

深入研读叶老的教导,我们还会体悟到,叶老是站在人生观、知识观的高度来理解课堂的。

对于人生观,他认为“小学教育的意义,概括的说来,便是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小学教育没有好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没有修养功夫”,只在意一些教学的枝节问题,因而往往支离破碎,邯郸学步。对此,叶老诘问:自己的方向还没有定,却要引导他人;自己从事的事业的价值还没有理解,却要做这项事业,陶冶他人,这是可能的吗?

知识观是指怎样看待知识,怎样看待教学。比如,教师没有整体的知识视野,只囿于学科分类知识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支离破碎,从而看不到与生活整体的联系;对知识价值的误解,就会将读书本身误解为学习的目的,而忘记了更需要研究事物,知行合一,忘记了书籍只是用来帮助思考,而不应该被当作结论;忘记了书籍中的结论是儿童需要获得的材料,需要儿童自己去经验;忘记了让儿童随处接触实际事物,随处觉得有兴趣,随处研究。就语文知识而言,尤其不是仅靠“传授”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有兴趣,有亲身的实践,体验、感悟……。诸如此类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叶老涉及人生观、知识观的讲话,启示我们,除了教学的技艺问题,还应想点大问题——人的生活是什么?学习到底学什么?今天的学习与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孩子的童年有什么价值?今天的教育,理解、尊重这样的价值了吗?未来的教育又可能是什么模样?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未来的世界又怎样?我们今天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在世界扮演什么角色?这些似乎很遥远的问题当然不可能一想就有答案,但我们必须思考,因为对这些大问题的思考,也许就在出发点上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到底能走多远。

(*本文系南京市第十期个人课题“基于儿童自然兴趣的班级‘阅读村落建设”(编号:B64612)研究成果。肖娴,南京市玄武区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全科阅读团队核心成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讨论预习
小学语文教学新探讨
略议促进小学数学预习有效性提升的对策
有趣的预习题组作业使课堂更高效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有关开设跨文化课程优化教务管理的讨论
水库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