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空间下的知识共享研究:关于距离的悖论

2017-12-26马蓓蓓

关键词:距离阶段主体

马蓓蓓

地理空间下的知识共享研究:关于距离的悖论

马蓓蓓

根据地理空间特点和知识共享相关文献,通过规范研究方法,分析了距离对知识收集、交换和创新等阶段的影响,构建了距离对知识共享三阶段的影响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距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理,提出距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悖论,从地理空间视角探索促进知识共享的策略。

知识共享;地理空间;距离;悖论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要想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仅仅依靠自身的知识、信息、资源等远远不够,还需要与其他企业实现合作和资源共享,尤其是知识共享。基于此,政府先后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创新网络主体进行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如促进产学研合作、政府作为中介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然而,知识共享的效率及实现程度非常有限,导致知识并未发挥其核心作用。想要提高知识共享效率,首先要明确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T.Broekel等人认为知识共享对地理空间因素非常敏感,地理空间特征的差距会导致知识共享效率的不同,并从多种角度影响着知识共享[1]。为此,笔者通过已有文献的研究分析地理空间下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部分学者对地理空间下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分析,确定地理空间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黄昱方等人认为不同组织之间的地理距离、关系距离、知识距离等空间因素构成的差距阻碍了知识的共享行为,其原因是由于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的增加使得信息传递成本增加,导致知识传递效率下降,降低共享效率[2]。T.C.Ambos等人认为距离潜在地伤害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使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出现障碍[3]。S.M.Jasimuddin等人认为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关系距离等地理因素通过影响知识传递效率,进而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地理因素与知识传递呈负相关关系[4]。

虽然这些研究较为严谨且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但是他们的关注点在于知识分享、知识交换这一过程,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空间因素对知识交换的影响,并没有完全考虑到知识共享的整个过程,即知识收集、交换和创新过程。这可能会导致其提供的相关改进策略较为片面,对提高知识共享效率的作用不显著。那么,地理空间的差距对知识共享行为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次研究从知识共享的三个阶段出发,结合已有文献,对于地理空间下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研究,认为在不同的知识共享阶段,地理空间对共享行为的影响不同,甚至可能相反。

一、地理空间与距离的内涵及主要因素

在地理学上,地理空间是指物质、能量、信息等存在形式在功能关系、形态上的分布方式和其在时间上的延续,强调的是地理分布和时间上的延伸[5-6]。S.M.Jasimuddin等人基于知识传递的视角,提出地理空间是不同城市或其他主体之间的距离,包括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和心理距离等[4]。可以看出,地理空间涉及到多种距离因素,从知识特性方面证明知识距离影响着知识传递过程[7]。因此,笔者在对地理空间视角下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时,选择距离因素作为研究的主体。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将地理空间的研究因素总结为地理距离、知识距离、文化距离和关系距离等,距离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则代表地理空间下知识共享的影响。

(一)地理距离

经济地理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地理邻近性对知识传递和创新的影响,地理距离表示的是两个主体(如个体、组织和乡镇)在地理空间下的物理距离。地理邻近是指两个主体在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上的空间距离,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衡量两个主体之间是“远离”还是“靠近”。近年来,人们广泛讨论了地理邻近知识共享的重要性。T.Broekel等人认为地理邻近只影响交换过程,它涉及到空间或物理距离上的两个经济主体(即知识提供者、知识接受者)[8]。J.Hohberger强调知识传递只能在当某个组织在物理意义上聚集时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地理上的靠近为知识共享行为带来一定的优势[9]。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随着通讯技术、交通设施的完善,地理距离对知识共享的阻碍已经越来越小。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知识包括可以明确获得并且表现较为外在的显性知识,同时还包括特定时间、地点和环境下的隐性知识[10]。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在不同主体之间得到较好的传递和共享;但是隐性知识涉及到特定的场合,因此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并不能够解决地理距离为其传递和共享带来的障碍。地理距离对不同主体之间显性知识共享的影响较小,但是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来说,主体间特定场合的可达性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可达性是指主体到特定场合所需时间和精力等,涉及地理分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这些因素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地理距离是企业间知识共享需要跨越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衡量文化距离通常从其最核心的因素即价值观出发,进而从深层次上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1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在文化距离较大的区域,人们的思考方式存在较大的差距,对相同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J.Johanson等人认为文化距离是文化因素不同的结果(如语言、价值观、规则、思想),它可以阻碍知识在合作伙伴之间的流动[12]。P.Gooderham等人的实证结果表明,导致国际联盟比国内联盟知识转移效率更低的主要因素是文化距离[13]。这一观点与许多学者的研究一致,即当国际合资企业各方拥有相似的社会身份时,知识转移就会得到促进。已有文献表明,文化距离对知识转移有强烈的影响。

(三)关系距离

关系距离意味着关系双方之间缺乏亲密和持久的关系。R.A.Boschma提出“组织距离”这个术语,指的是组织中参与者的亲密程度[14]。在物理意义上,组织的邻近不是指地理上的靠近,而是关系上的亲疏程度。M.Gertler认为,“组织距离”与组织关系的亲密和分支工厂从整个企业资源池获取收益的可能性有关[15]。组织的接近性包含参与者共享相同的关系空间的程度(如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方式是有组织的)。只有当知识接受者和发送者之间存在亲密关系时,团体中的知识传递才能成功,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特定场合和情境的隐性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关系距离在隐性知识的产生和转移方面可能与地理邻近同样重要。主体间关系因素不仅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成功,同样也影响关系资本在组织间知识转移中作用的发挥。

(四)知识距离

知识距离是指不同主体在知识基础上的差距,或者说是双方掌握知识的相似度。基于知识转移的视角,知识距离是知识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所拥有知识的差异程度[7]。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知识距离与知识转移成果呈负相关关系,即拥有相同知识背景的主体,知识距离小的主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以便于吸收所转移的知识;反之,知识距离较大使企业内部知识的粘性较大,在转移的过程中会增加难度和复杂性,提高知识转移成本[16]。知识距离与知识共享是否存在关系?陈涛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知识距离对知识共享存在着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不同主体的共享意愿和态度[17]。杨钊等人认为知识距离决定了知识接受者获得和吸收该知识的难易程度[18]。由此可以看出,知识距离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各距离要素之间的关系

S.M.Jasimuddin等人支持地理距离与关系距离、文化距离是正相关关系[4]。其中,地理距离对文化距离产生正向影响,即主体之间的地理距离越大,其文化距离越大。这是因为地理距离涉及到文化的差异,不同主体之间文化距离存在的基础是其分布的区域不同,即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地理距离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D.Este等人认为不同主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影响着他们发展社会关系的能力和意愿。当距离较大时,由于成本、时间等因素会使得其发展社会关系的意愿降低[19]。知识距离主要表现为地理距离对知识流动带来的阻碍,由于地理距离阻碍了知识在不同地区的流动,使得不同区域出现知识距离,即知识水平的差距[2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理距离一方面直接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其他三种距离间接影响知识共享。

综上所述,地理距离与文化距离、关系距离、知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对文化、关系、知识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且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其分别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之间联系较小,笔者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做探讨。

二、距离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研究

知识共享是个体之间通过贡献和收集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交换的过程。胡刃锋等人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物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在主体间传递,通过这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21]。结合已有学者的定义,知识共享不仅仅包括知识交换阶段,还包括知识收集阶段和知识创新阶段。知识收集阶段是知识共享过程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主体通过内外部知识的获取和整合,为知识交换做准备;知识交换阶段是知识共享的核心,在这一阶段主体双方将自己独有的知识转移给对方,同时吸收对方转移的知识;知识创新作为知识共享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对共享知识进行整合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它是反映主体知识共享是否有效的重要阶段。选择知识共享是为了扩大单个主体的知识面,获得自身难以发现和收集的知识。通过共享获得知识并运用到自身的发展中,与已有知识结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将最终实现自我发展[3,21-22]。上述三个阶段构成了完整的知识共享过程,只有三个阶段全部完成,知识共享过程才算完整。值得关注的是,知识共享是循环过程,知识创新并不是主体知识共享的结束,而是下个共享过程的开始。基于此,笔者将从知识收集、交换和创新三个阶段研究地理空间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一)距离对知识收集阶段的影响

知识收集是知识共享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想要进行知识共享的主体需要对自身拥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同时要通过获取外界知识增加其所拥有的独特知识,获得更多对方没有的知识,进而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掌握主动权。T.Broekel等人认为知识共享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拥有相似知识基础的企业在地理距离上较为邻近[1]。这意味着若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近,则其拥有知识的相似程度就越高,而最终能够相互共享的知识则越少。各主体进行共享的知识通常是对方缺少的而不是众所周知的。因此,这可能不利于提升区域创新网络主体间的知识共享效率。与此相似的是,J.N.Cummings等人认为当组织中成员处在不同的环境时,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与任务有关的信息,这会提供新的知识共享机会[23]。不同地理位置会提高工作小组的知识共享价值,这是因为小组成员通过不同的外部社交网络能够获得关于任务的独特信息,每个成员都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独特信息,而这些独特信息使得不同成员之间可共享的知识量增加[24]。

研究表明,人们更加相信与自身相似的人所分享的信息,即拥有相似经历、性格相似的主体更容易获得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相似的经历、态度使得人们感同身受,那么他们所需的知识、信息等也大致趋同。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距离较小有利于获取对方需要的知识,提升知识收集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对于知识距离与知识共享关系的研究得出与此相似的结论。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首先需要从外部获取新知识,若共享双方可供交换的知识较少或者是双方的知识相似性小,则会导致双方的学习过程加长,知识距离增大,进而导致知识共享的难度增加。正是由于组织之间的相似性,使得其对知识的需求一致,这对共享主体的知识收集具有积极的影响。文化距离建立在地理距离的基础上,文化距离的加大会导致不同主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在知识收集阶段,价值观的差异使共享主体难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无法了解对方所需何种知识,进而导致其花费大量精力收集到的知识在知识交换过程中的交换价值较小,或者是双方对于交换获得的知识难以吸收、应用,最终导致知识共享的效率较低。

根据上述分析绘制出知识收集阶段地理空间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理图示,如图1所示。其中,地理距离对文化、关系和知识距离产生正向影响。在知识收集阶段,地理距离增加使得主体知识收集的范围扩大,进而提高知识的收集量,增加主体可共享的知识量,最终实现知识共享效率的提升。文化距离的增加意味着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差距加大,使得主体从不同角度收集知识,进而导致不同主体之间可共享的知识价值降低,最终不利于提升知识共享效率。关系距离增加使得共享主体之间所需知识的相似性降低,主体在收集知识时往往是以自身知识需求为参照,因此关系距离加大降低主体知识收集的准确性,最终导致知识共享效率降低。知识距离加大即为组织之间知识的差距增加,这说明两者的知识水平存在差距,使得二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存在问题,进而增加知识共享的难度,不利于知识共享效率的提高。

图1 知识收集阶段地理空间对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机理图示

(二)距离对知识交换阶段的影响

在知识交换阶段,共享主体将其收集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通过整合,确定与对方进行分享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双方知识传递的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地理距离与知识传递呈负相关关系。尤其是科技嵌入型知识的传递,当组织之间距离较远时传递速度将会减慢,而地理距离上的接近则有利于知识共享活动的实施,增加两主体开展知识共享的可能性。主体选择知识共享是想要通过与其他主体合作的方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当前所需知识,此处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和其他形式的成本,如时间。因此,若是知识共享产生的成本高于其收集知识的成本或其选择知识共享给其带来较高的风险时,则不会选择知识共享。正是由于地理距离使主体间知识共享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增加,知识共享成功的可能性降低,才使得主体在选择是否进行知识共享时需要考虑两者的地理位置,最终导致选择知识共享的可能性降低。

知识交换主体之间的关系因素包括信任、关系持续和知识传递过程中的表现。一些学者认为伙伴间频繁、重复的交流能够增强联系,尤其是情感联系和信任水平[6]。主体间形成长期且相互信任的关系使得它们愿意交换知识的可能性增加,这种亲密关系促进彼此间信任和知识共享的意愿增强。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是知识共享的渠道,主体间缺乏亲密关系不利于知识共享。由此可以看出,关系距离是主体间知识传递的障碍,对知识交换产生消极影响。知识交换不仅是交换那一瞬间的动作,还包括交换后知识的整合。只有将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整合完成,知识交换过程才算结束[25]。知识的交换受到知识交换双方知识差异程度的影响,想要完成知识共享,对知识的共同理解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在知识共享前期,主体所存储的知识会影响对后期获得知识的吸收。若初始阶段知识距离较大,则不利于后期知识吸收和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知识距离与知识交换呈负相关关系。国际商务中的文化距离通常是指企业所处国家的政治、经济、企业系统、意识形态和法律系统的差距,这种差距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企业的行为和知识传递。已有研究表明,由于文化距离的存在,国际联盟伙伴间的知识传递效率比国内联盟低。文化距离通过阻碍伙伴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而阻碍知识在跨文化主体间的流动,增加知识共享的成本,降低共享效率[4]。甚至有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距离可能会导致合作伙伴之间的误解和冲突,进而阻碍知识转移;不仅如此,文化距离使得合作伙伴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最终使其难以长期合作、交流等[26]。

根据上述分析绘制出知识交换阶段,地理空间对知识共享效率提升的影响,如图2所示。在该阶段,地理距离通过影响知识交换的速度、成本,导致知识共享风险提高,进而降低主体间知识共享的意愿,使得知识共享效率难以提升。文化距离则是通过影响不同文化区域的价值观,阻碍共享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知识流动,不利于主体间持续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增加知识共享难度,不利于知识共享效率的提升。对关系距离来说,关系距离产生的原因是缺乏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主体间的情感联系,进而降低彼此间的信任,使得知识共享主体间关系不稳定。知识距离使创新主体间知识融合和运用变得十分困难,这会导致主体所获知识难以在本组织内有效运用,即降低知识共享效率。

图2 知识交换阶段地理空间对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机理图示

(三)距离对知识创新阶段的影响

知识创新阶段是知识共享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主体将原有知识与所获知识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获得更多知识。人们普遍认为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参与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得外部其他企业的知识,企业的吸收能力决定了其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会影响其所获知识成功使用和实现创新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认为其他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关系距离、知识距离、文化距离、地理距离等。一般认为地理上的邻近性能够为知识共享提供一定的优势,但是同地区联系主导的合作可能会降低主体的创新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地理距离的存在能够增强知识共享主体的知识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地理邻近使得知识共享不必再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和精力收集所需知识,通过主体间的共享行为即可获得更多知识,这容易造成对其他主体的过度依赖。当需要知识时,主体将会首先考虑通过知识共享获得知识而非通过外部收集和内部创新,长此以往将会降低主体知识创新的意愿。因此,地理距离的存在通过提高知识共享的成本,减少共享主体对他人的依赖,进而促使其进行自主创新以减少支出。

由前文可知,关系距离的存在使得知识收集的准确性降低,知识交换的稳定性减弱。当主体间存在较大的关系距离时,主体考虑到彼此间知识共享行为的不稳定性,会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的创新和研发,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知识。知识距离较小则表明主体间拥有知识的差异性较小,这会导致知识共享过程中双方知识的异质性较低。虽然这有利于主体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但是高度相似的知识将会限定主体的创新视野,导致主体很难获得偏离现有知识技术轨迹的创新资源,进而不利于主体的知识创新[27]。因此,笔者认为知识距离的存在有利于主体知识创新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文化距离的存在使主体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知识收集和知识交换,对知识创新同样产生影响。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笔者认为文化距离对主体知识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文化距离带来的差异使不同主体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性的理解有利于降低创新趋同的可能性,进而使得各主体都拥有自身特色和对其他合作者的吸引力,从而为进一步的共享和合作奠定基础。

知识创新阶段地理空间对知识共享效率提升的影响机理图见图3。地理距离的存在导致知识共享成本提高,进而促使主体增强自主创新,结合所获知识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以期以自主创新为主导获得发展所需知识而非过度依靠知识共享,进而降低共享成本,激发创新意识。文化距离使主体拥有不同的思考方式,相同知识会出现不同理解和运用,进而降低主体间创新趋同的可能性,使各主体均拥有独特知识,增强吸引共享伙伴的能力,实现可持续知识共享。共享主体间关系距离较大,知识共享不稳定且难以持续进行。为获得日常经营和发展所需知识,主体则需要将共享所获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并促进知识创新和研发,以避免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过于被动并且促进所获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由前文可知,知识距离的存在能够扩大主体的创新视野,促使其发现未知的创新资源,进而激发创新意识,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最终实现知识共享效率的提升。

图3 知识创新阶段地理空间对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机理图示

三、距离与知识共享整体过程

由前文分析可知,距离通过影响知识收集、知识交换和知识创新对知识共享效率造成影响。在知识共享的不同阶段,距离的影响方向有所不同。

(一)知识共享过程中的距离悖论

距离对知识共享效率提升的影响路径图见图4。第一部分是地理距离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路径。在知识收集阶段,地理距离通过扩大知识收集范围,增加主体间可共享知识量,进而提高知识共享效率。在知识交换阶段,地理距离的增加会导致知识共享速度减慢,共享成本和风险提高,这将负向影响主体知识共享的意愿,不利于知识共享效率的提升。在知识创新阶段,共享成本和风险的提高会促进主体进行知识创新活动,以减少共享成本,降低共享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地理距离对知识共享效率的提升具有双向影响:一方面增加可共享知识量,激发共享主体的知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增加共享成本和风险,降低主体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第二部分是文化距离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路径。在知识收集阶段,文化距离通过加大主体间知识差异,降低其相互理解程度,导致知识收集“所获非所需”,降低知识共享的价值和效率。在知识交换阶段,不同文化环境的主体间的理解难度增加,信任水平降低,不利于知识共享的持续进行。在知识创新阶段,文化距离的存在使主体间知识创新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这种独特性有利于吸引其他主体与其共享知识,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持续进行。由此可知,文化距离一方面降低主体间的理解程度,不利于知识共享主体间的相互信任,进而不利于提高共享效率;另一方面文化视角不同使得不同主体的创新视角存在差异,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独特性,促进主体间持续知识共享。第三部分是关系距离影响知识共享路径图。在知识收集阶段,关系距离通过降低主体间知识需求的相似性,降低双方知识收集准确性,不利于知识共享效率的提升。在知识交换阶段,关系距离的增加降低共享主体间的信任程度,增加知识共享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知识共享行为难以稳定持续的进行。在知识创新阶段,关系距离的增加使主体更加的独立,能够有效地激发其知识、技术创新的意识,进而促使主体掌握和运用所获知识,提高知识共享效率。因此,关系距离一方面降低知识收集准确性和知识贡献主体信任水平,不利于提高共享效率;另一方面增强主体间相互独立性,激发主体创新意识。第四部分是知识距离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路径。在知识收集阶段,知识距离通过增加主体间知识差距程度,增加知识共享的难度。在知识交换阶段,知识距离导致交换所得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融合更加困难,这不利于主体对外获知识的有效运用和知识共享效率的提升。在知识创新阶段,知识距离的存在能够扩大主体知识创新视野,促进其发现未知创新资源,从而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为接下来的知识共享提供资源和技术准备。由此可知,知识距离一方面增加知识共享难度,不利于共享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扩大创新视野,激发新技术的产生,进而提高知识共享效率。

图4 距离对知识共享效率提升的影响机理图示

由上述可知,距离因素在知识共享各个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就整个知识共享过程而言,距离对其的影响存在一个悖论,即距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它既可能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效率,也可能负向影响知识共享效率。前者是指距离的存在能够扩大知识收集面,进而增加可共享知识量;同时由于距离的存在使得知识共享成本增加,进而促使各主体积极进行知识创新。后者则是指距离通过影响主体间关系、所处环境、知识水平等因素,增加知识在主体间的流动和理解的难度,进而影响知识共享过程。

(二)基于悖论的相关启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由前文的阐述已经明确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着关于距离的悖论,而这一悖论也在不断影响着知识共享的进程,最终会对知识共享效率产生影响。因此,知识共享过程中想要缓解距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不利影响时,需要考虑到距离的正面作用,在进行选择前需要对正反两面的影响进行思考分析,比较两者的影响程度,进而做出选择,从而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效率。

距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因此共享主体在设法克服距离带来的不利影响时,需要把握尺度,以免损害其有利的一面。为克服距离产生的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政府鼓励更多的高新企业能够集聚起来,形成高新产业园以实现有效的知识信息共享和溢出。因此,目前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产业集聚、研发集聚和创新集聚。地理上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距离造成的诸多问题,知识、信息在多个主体间共享,能够有效提高知识利用率和知识共享效率;物极必反,对于集聚来说,适当规模的集聚有利于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而集聚规模过大则会造成创新趋同,不利于共享主体的自主创新和发展。集聚效应是规模报酬递增和距离成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前文所述知识共享悖论一样,集聚一方面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促进知识技术溢出,进而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另一方面过度集聚会造成共享主体间的逐渐趋同,不利于创新。因此,研究最优集聚规模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四、推进知识共享的策略

由前文所述可知,地理空间对知识共享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想要继续保持优势就需要主体自身的努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不断扩大知识面和创新视野,结合外部环境获取知识,以便实现创新发展。对于消极一面,则需要主体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地理空间带来的危害。下面针对上述不足,为推进知识共享提出相关促进策略。

(一)以政府为中介,鼓励多方知识共享

地理距离不仅直接影响知识共享,还通过影响其他距离间接影响知识共享。想要缓解其他距离带来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地理距离问题。有学者提出小世界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6个人[28]。这说明无论距离多远,通过一定的方式总是能够产生一定的联系。地理距离将共享主体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导致远程知识共享难以实现。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远距离主体间找到联结点,通过其中介作用联系共享方。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社会网络的存在使距离因素的影响不断降低。政府可增强网络各节点的联系,作为网络中的主体则可以通过网络中其他成员获得所需信息和知识。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中介,采取多方知识共享,构建知识共享联盟主体获得更多有效知识,提高知识共享效率。多方知识共享是指三方及以上主体为实现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而建立的共享平台,在该平台共享主体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增进信任,进而形成多方联盟,共同发展。例如,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中,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以政府为中介建立交流平台,共享知识、信息和技术等,在共享和合作中共同发展,形成安徽省创新发展联盟军。共享联盟拥有同一个目标,即通过合作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因此它的建立能够克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使各主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共同发展。

(二)构建交流平台,增进互相了解

知识共享在为主体带来所需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主体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会通过知识共享过程被他人学习。因此,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一定要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其知识共享的意愿。距离的存在使得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变得更加困难,想要提高知识共享效率首先要解决距离带来的问题。因此,主体需要通过知识共享建立相互交流平台,增进了解,通过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增进相互信任,了解彼此所需知识,提高知识共享对双方的价值,克服文化距离、关系距离和知识距离对知识共享带来的不便,进而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三)以技术为载体,促进知识融合

知识的融合关系到知识共享是否有效,若不能将所获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则知识共享对其来说毫无意义。知识是抽象化的概念,而技术、人员和工具则是知识具体化的工具。它在一方面使知识不再是抽象化的信息概念,另一方面使知识在知识共享背景下能够在不同组织中进行转移。因此,以技术为载体,将蕴含相关知识的技术、工具等通过知识共享转移到其他主体,只需要将技术和工具与原有知识技术相互配合,并且能够较好掌握,即可实现外获知识的融合。同样,以技术为载体实现知识共享能够克服距离带来的理解困难、文化差距和主体差异等问题,实现知识与技术的融合,有利于主体对知识的整合、运用和创新。

五、结论

通过研究,笔者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第一,系统地分析知识共享的内涵,认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收集、知识交换和知识创新3个阶段。分析地理空间的主要因素——距离与知识共享各阶段的关系,从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关系距离、知识距离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关于距离的悖论。距离悖论指距离的存在一方面提高知识共享成本、风险,阻碍知识流动,降低共享主体间的信任水平,提高知识融合难度,进而增强共享难度,降低主体知识共享意愿;另一方面距离能够扩大主体知识收集面和创新视野,增加可共享知识量,促进未知创新资源的发现,同时降低共享主体之间的依赖程度,激发主体自主创新,降低创新趋同度,增强主体间相互吸引力,促进知识共享的持续进行。第二,结合研究结果提出构建主体间的交流平台,政府作为中介鼓励多方知识共享,以技术为载体进行知识交换等策略,以期能够有效地解决距离带来的问题,促进知识共享有效、顺利的进行。本次研究的价值在于丰富了知识共享研究,将经济地理与知识共享结合,从正反两方面研究距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提出促进策略,为思考知识共享提供一种新视角。

[1]BROEKEL T,BOSCHMA R A.Knowledge networks in the dutch aviation industry:the proximity paradox[J].Paper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2012(2).

[2]黄昱方,范芸.基于情境管理的创新网络跨边界知识治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9).

[3]AMBOS T C,AMBOS B,Eich K J,Puck J.Imbalance and isolation:how team configurations affect global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6(22).

[4]JASIMUDDIN S M,LI J,Perdikis N.Linkage between geographic spac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a structural equation approach[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5(3).

[5]胡雪莲,孙永军,程承旗,马蔼乃.基于地理空间概念的地理元数据组织管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

[6]KAMASAK R,BULUTLAR F.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sharing on innovation[J].European business review,2010(22).

[7]周密,赵文红,宋红媛.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7).

[8]BROEKEL T,BINDER M.The regional dimens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s:a behavioral approach[J].Industry&Innovation,2007(2).

[9]HOHBERGER J.Searching for emerging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collaborative and geographically proximate search[J].Europen management review,2014(11).

[10]王增鹏,洪伟.科学社会学视野下的默会知识转移:科林斯默会知识转移理论解析[J].科学学研究,2014(5).

[11]尹忠明,袁泽波,付竹.文化距离对跨国企业绩效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3(2).

[12]JOHANSON J,VAHLNE J.The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revisited:from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to liabilityof outsidership[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9).

[13]GOODERHAM P,MINBAEVA D B,PEDERSEN T.Governance mechanisms for promotion of social sapital for knowledge transfer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

[14]BOSCHMA R A.Proximity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J].Regional studies,2005(1).

[15]GERTLER M.Manufacturing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6]张莉,和金生.知识距离与组织内知识转移效率[J].现代管理科学,2009(3).

[17]陈涛,王铁男,朱智洺.知识距离、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间知识共享:一个存在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10).

[18]杨钊,陈士俊.知识型团队知识共享影响机制研究:以信任和知识距离为基础[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19]D’ESTE P,GUY F,IAMMARINO S.Shaping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what type of proximity does really matter[J].Paper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2013(4).

[20]TANGARAJA G,RASDI R M,SAMAH B A,Ismail M.Knowledge sharing is knowledge transfer:a misconception in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6(4).

[21]胡刃锋,刘国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7).

[22]NAVIMIPOUR N J,CHARBAND Y.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s and techniques in project teams:Literature review,classification,and current trend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

[23]CUMMINGS J N.Work Groups,structural diversity,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a global organiz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4(3).

[24]CUMMINGS J N,TENG B S.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

[25]JASIMUDDIN S M,ZHANG Z.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14(10).

[26]PARK B I.Knowledge transfer capacit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echnology acquisition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1(1).

[27]BROEKEL T,MEDER A.The bright and dark side of cooperation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J].Paper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2008(8).

[28]GRANOVETTER M.Ignorance,knowledge,and outcomes in a small world[J].Science,2003(8).

F490.5

A

1673-1999(2017)12-0033-08

马蓓蓓(1992—),女,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区域创新网络。

2017-09-25

(编辑:唐龙)

猜你喜欢

距离阶段主体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算距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爱的距离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