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

2017-03-22陈梅芬

关键词:巴特勒女性主义生理

陈梅芬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

陈梅芬

自朱迪斯·巴特勒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性别操演理论”以来,其观点影响了女性主义转型和性别批评。性别操演理论不仅是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朱迪斯·巴特勒其他理论观点的基础。学术界对其的讨论从未间断过,而朱迪斯·巴特勒本人也对各种学术批评进行了回应,并在其学术实践中对性别操演理论进行了阐发、辩护和重建。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理论贡献;局限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朱迪斯·巴特勒教授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是20世经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学者之一。在美国历史上的3次女权主义浪潮基础上,朱迪斯·巴特勒提出了酷儿理论,开启了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转型的进程,并提出了“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从而以独特的视角建构起一座独特的女性主义殿堂[1]。自朱迪斯·巴特勒提出性别操演理论以来,其观点影响了女性主义转型和性别批评。性别操演理论不仅是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她其他理论的基础[2]。20多年来,学术界对该理论的讨论从未间断过,而朱迪斯·巴特勒本人也对各种学术批评进行了回应,并在学术实践中对性别操演理论进行了阐发、辩护和重建。有鉴于此,笔者对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性别操演理论的价值。

一、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概述

朱迪斯·巴特勒通过《性别烦恼:女性主义与认同的颠覆》《至关重要的身体:论“性”的话语界限》以及《废除性别》3本书对性别操演理论的各种争议、批评、肯定进行了阐发、辩护和重建。她将性别操演理论和其他理论进行了融合,证明了性别操演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卷起了一阵狂风暴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人们对性别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朱迪斯·巴特勒之所以在《性别烦恼:女性主义与认同的颠覆》一书中提出性别操演理论,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女性主义“性别主体假设”观念进行分析与批判,在对性别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将其建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过程性”的身份[4]。朱迪斯·巴特勒首先质疑了女性主义的主体“妇女”这一具有本体色彩的概念。长期以来,传统女性主义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女性,往往将一个具有总体特征的“受压迫的妇女”概念作为政治斗争的基础,以此来反对父权制,但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性别本体论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朱迪斯·巴特勒指出,这种传统的女性主义身份的确立和实践,实际上是对有色人种妇女以及性少数群体的攻击和排挤。朱迪斯·巴特勒强调:“妇女”并非一个稳定的能指关系,而是一个麻烦的词语[5]。她正是在批判和质疑“妇女”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而强调传统女性主义所提出的女性主体的荒谬性,并指出只有通过质疑女性主义背后的主体概念,才能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本体论的身份建构。并且,将可变的、流动的身份作为一种先决条件,才能真正认识到“表征”对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而这正是朱迪斯·巴特勒思考流动的、可变的(性别)身份的主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分析性别身份的内在本质,以便将隐藏在“性别身份”背后,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作体系暴露出来,朱迪斯·巴特勒对以西蒙·德·波伏娃、阿德里安·里奇等人的传统女性主义经典论述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批判[6],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管女性主义者是分属于何种理论派系,他们对于性别的论述始终都有一个相同的前提假设:“性别在霸权话语里以一种实体的面貌存在,从形而上学来说是始终如一的一种存在。”人们普遍认为性别是一种自然的内在本质。然而,朱迪斯·巴特勒则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先在的生理性别,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同样都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是在不断反复的操演过程中强制产生的,因此性别是具有操演性的。接着,朱迪斯·巴特勒在女性概念以及生理性别建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性别身份的主要意义。她指出,“身份”与“性别身份”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先后之分,因为人们只有在一个可以理解的身份标准中去建构自身的性别身份,才有可能被社会所理解。生理性别只有在与社会性别、欲望等进行一定程度的联系时,才有可能在文化话语中得以建构。

最后,朱迪斯·巴特勒通过对扮装表演进行分析而对性别的建构和操演的维度进行了理论解释和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戏仿政治是西方女性主义政治的主要策略之一。她指出,在以同性恋为代表的性少数群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断裂,而这种性别断裂、扮装表演或许是一种最为合适的例证。她认为,扮装表演本质上是文化在身体表面铭刻的一种幻想,是一种模仿性结构,性别只不过是一种没有原件的戏仿。她强调,扮装表演的主要意义在于建构起一个内在的、性别化的主体假象,从而通过戏仿文化建构的运作机制来嘲弄“真实”的性别身份,进而使性别身份被“去自然化”,并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构建起性别身份的流动性[7]。可以说,扮装表演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性别戏仿,其所产生的增衍效应使霸权文化体系所倡导的“自然化身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朱迪斯·巴特勒认为,“身体”在扮装表演实践中已经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存在”,而是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了一个可以变化的“疆界”,以此来证明采取戏仿政治策略的可行性。

二、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的贡献

(一)生理性别的建构性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对性别建构问题的挑战,促使女性主义者开始重新思考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二元区分问题。在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以西蒙·德·波伏娃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主义学者遵循了一个观点:他们始终认为生理性别是两性生理结构的差异而代表的性别,社会性别则是在文化建构下形成的性别,一个人的性别可以划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个维度。传统女性主义者二元建构观点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反驳性别歧视者所坚持的“生理即命运”的片面观点,以便帮助女性真正挣脱所谓的“天定命运”[4]。然而,朱迪斯·巴特勒并不认同这一传统观点,她认为:“该理论不加批判地复制了笛卡尔对自由与身体的区分,维持了精神身体的二元论。”她指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都是“可以改变的”,生理性别也是被话语权力建构而成的,并没有一个未被社会话语诠释过的生理性别。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里,生理性别始终都是等同于社会性别的。朱迪斯·巴特勒通过性别操演理论对生理性别的建构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便使生理性别和自然化表象得以区分,进而为打破与颠覆这种强制性的异性恋文化霸权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文化批判的维度性

长久以来,在各种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中对于女性身份解放的实践有着完全相对的解释方式和反抗立场,即文化主义路线和唯物主义路线。总的来说,这两种路线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于当代女性而言,到底是文化压迫还是经济压迫才是导致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这个分歧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体系当中,而正是这个关键的理论问题才导致了不同立场的女性主义者们各自为战、相互攻击、相互责难,从而造成了许多梳理不清的困惑。伴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文化主义路线和唯物主义路线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朱迪斯·巴特勒强调的“二元区分”“解放”以及“平等”等女性政治概念,都是男性文化霸权体系的产物,是难以真正改变女性的社会不平等地位的。只有将女性从这种传统文化建构的话语中真正解放出来,才能真正使女性得以解放。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了唯物主义的叙述方式,从而体现了文化主义路线和唯物主义路线相互结合的批判维度。

(三)尊重个体的不同性倾向

在传统社会主导的异性恋观念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个体的性倾向是由其生理性别所决定的,是天生且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在生理性别和个体性倾向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决定关系。例如,一个生理性别的女人其性倾向在“正常”或者“自然”的情况之下,必然指向一个生理性别的男性对象,才符合正常社会规范的要求[8]。因此,在传统异性恋观念中,每一个个体的性倾向是天然的,是不再进行自由选择的。这就使得那些具有不同性倾向,如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会被人们排斥而难以得到社会认可。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的提出并非为了推翻传统异性恋体制,而是出于对个体性倾向自由选择权利的尊重,以此为不同性倾向者在社会上争得合法地位,进而为性别的多样性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朱迪斯·巴特勒认为,社会性别具有多元化特征,是由社会文化和制度所操演出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性倾向,而且不应受到来自外部的强制性干涉。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主张,应该尊重和认同个体自由选择性倾向的权利,彻底改变异性恋霸权主义对生理性别的传统认同模式,从而体现出对个体性倾向自由选择权的尊重。

三、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的局限性

自朱迪斯·巴特勒提出性别操演理论以来,由于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首先,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缺乏相应的道德标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性别操演重复性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抵抗”,然而,朱迪斯·巴特勒并没有对这种“抵抗”的实际效果进行明确的定义,使得个体在性别操演的主体建构过程中难以明确自身应履行何种道德责任和义务。南希·弗雷舍据此批评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放弃了那些用以解释她理论中隐含的规范性判断所必需的道德理论资源。”[9]

其次,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在政治上是“虚弱的”。由于朱迪斯·巴特勒对“女人”这个概念进行了质疑,因而更加注重个体以及性别身份之间存在的天然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阻碍了女性群体政治构想的实现。当然,不管是从道德伦理上,还是从女性主义政治的角度去评判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都不能否认其对当代女性主义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四、结语

自朱迪斯·巴特勒提出性别操演理论以来,其观点就影响了女性主义转型和性别批评。性别操演理论不仅是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她其他理论观点的基础。20多年来,围绕着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的各种争议、批评、肯定从未停止过,在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中,朱迪斯·巴特勒将性别操演理论和其他理论进行了融合,从而证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1]施萍萍.关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的评价[J].中国市场,2016(27).

[2]赵娜.后现代主体理论转向中的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再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3]李婕.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和身份理论[J].蚌埠学院学报,2014(5).

[4]都岚岚.论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的动态发展[J].妇女研究论丛,2010(6).

[5]何成洲.巴特勒与表演性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2010(3).

[6]施萍萍.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研究:基于其主体理论的考察[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7]谈永珍.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论的伦理审视[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8]姜佳玢.朱迪斯·巴特勒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9]施海淑.巴特勒操演理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D440

A

1673-1999(2017)12-0013-02

陈梅芬(1982—),女,硕士,厦门理工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外语教学。

2017-09-01

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美学思想研究”(JAS170333)阶段性成果。

(编辑:文汝)

猜你喜欢

巴特勒女性主义生理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律法之前”与“刑具之后”:巴特勒律法述行思想的文学阐释
事不关己
特别的外宿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