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2017-12-25高晓兵黄永秋
高晓兵 黄永秋
笔者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发现,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应用账号,可在公众平台向特定受众发送文字、图片、视频、语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笔者尝试将微信公众号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微信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机融合,辅助中职数学教学,以此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 辅助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现实条件已具备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和网络流量。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不少学生都开通了流量套餐,有的月流量可使用1GB,有的甚至高达5GB,同时,不少中职学校已将校园网络全覆盖、免费列入智慧校园建设项目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免费使用的无限流量,不会造成学生经济负担。当然,公众平台的维护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需借助电脑来完成,目前,学校基本都为教师配有办公电脑,教师也都拥有私人电脑。
(二)教学优势颇明显
微信公众号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库,可以从200多万公众号中分享、搜集更加优秀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和语音等,方便快捷地分享、传递、交流信息,并将碎片化的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符合现代社会的学习趋势。此外,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以随时随地重复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学生毕业后,仍可通过公众号平台进行学习。
二、辅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首先要注册一个公众号。创建公众号并请学生关注之后,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策略来辅助教学。
(一)提高备课效率
对中职学校的每个班级而言,并非每天都有数学课,而公众号每天则可群发一次信息,笔者利用每天的信息发布进行有效备课,即通过发布一条“学前测试”或“学情调查”信息,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通过发布一条“预习指南”或“学法指导”信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养成预习习惯;通过发布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知识点微课、例题的解答过程或思维导图图片,向学生分享备课资源,优化师生的教与学,同时也请学生对教师的备课进行监督。此外,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解题过程、数学思考等分享在平台上。教师在持续更新、逐步优化、每日发布中,将会形成一个教学资源丰富的备课平台,为课堂应用做好积累。
(二)提炼数学重点
为方便学生温习功课,笔者在公众号平台资源建立之初,就提炼出中职数学经常用到的基础知识点,如有理数的运算、(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平方根等,并与初中数学教师一起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图片、微课等资源包,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将资源包分享在平台,供学生学习。例如,笔者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三招妙解一元一次方程”,将解答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供学生及时模仿。不少学生通过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学习,感叹“原来就这么三个步骤,一元一次方程居然这么好求”;还有的学生在遇到难懂的知识点时,就会主动到平台上找解析;也有不少学生会打电话来追问某一知识点是否已经发布到平台。现在,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三)记录教学过程
在多年的中职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少有学生主动做数学笔记,即使做,也做得比较简单,不够系统、规范。教师可在公众号分享新课的教学板书、解答思路与过程等,并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同时,学生们对于某一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一,教学中很难兼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时,上公众平台查看新课的教学分享,并进行模仿练习。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涉及一些旧知识的运用,此时可以将相关知识提前发布在平台,供学生进行自主登录学习。
例如,在教师讲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配方法”时,不少学生都能掌握好“配方”,但不能很好地理解“开方”,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上平台查看分享资源,笔者提供了图片版解析和一个微课,供学生进行选择学习。
在没有借助公众号平台时,多数学生都不明白配好方后的不等式如何开方,错误也是五花八门。笔者通过在公众平台分享微课和图片后,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这一方法,部分学生已能做到“六步合一”,熟练精准开方。
(四)加强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然而,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很少自行购买辅导资料,可供学生复习的资料也很少,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于是笔者在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外,还通过微信平台,给学生提供课后复习的资料和方法,如新课的知识复习要点、习题解答思路和过程、所用到的旧知识及其相应训练题等。当然,笔者也积极引导学生用手机记录自己对某一知识点的复习理解等,收集来自学生的复习和学习素材,并在征得學生本人同意后,将它们发布在微信平台,进而促成“以生教生”的平台教学格局。
一年多来,笔者通过自行开发、教师分享等方式,初步积累了近200个教学资源,有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在辅助教学实践中,微信学习平台的使用不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还提高了教学效果。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