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7-12-25宁玉秀
宁玉秀
【摘要】本文从直观教具、直观操作、直观图示三方面展开论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体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直观教学 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94-01
直观教学是指运用真实事物的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利用语言、符号、图象、数表等形式理解数学概念、公式的过程,结合这个特点,采取直观教学法有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借助直观教具增强感性认知
教具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明确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理解和领悟提供便利。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借教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与思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學更加轻松。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因此,笔者主要采取借助直观教具教学的方法展开教学:同学们,现在我们先进行一个观察活动(教师把小正方形方块放在讲台上),你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这个正方体的几个面?学生回答完毕后,笔者又让学生到讲台前观察,说说此时自己又看到了正方体的几个面……最后笔者故意把正方体放在低于学生视线的地方,把三个一模一样的正方体摆放在一起,把正方体下面摆的多些,上面摆的少些;在前面摆一些正方体,后面摆一些正方体……就这样,教师不断变换正方体的位置,让学生就自己的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就这样,借助直观教具,学生很快明白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事物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二、借助直观操作主动发现数学规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亲自去操作、亲自去发现,这样经过自己学习得来的知识,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也更容易发现其中隐含的内在规律。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操作、探究的平台,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能力。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如能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自主发现它们的特点,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为了促进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特点的深刻认知,笔者提出了如下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观察一下它是几边形?有几个角?正方形呢?在学生观察完毕后,教师提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去操作发现。”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有学生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分别去量长方形的每个角;有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来比较长方形对边的长度;有学生拿出直尺来测量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为自己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做好准备。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人人有事可做,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三、借助直观图示搭建知识的桥梁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相对于教材中的知识来说,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挂物、表格、线段示意图、模型等,帮助学生搭建沟通数学知识形象与抽象之间的桥梁,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动物园里有12只鹦鹉,孔雀的只数比鹦鹉的4倍多7只,请问动物园里的鹦鹉和孔雀一共有多少只?怎样才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呢?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可以把鹦鹉的只数12只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孔雀的只数是鹦鹉的4倍多7只,也就是4个12多7。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追问:“你的想法不错,但是,能不能用一些更加简洁的方式来表示呢?”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想到了用线段图来表示(如图)。
这样教学,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楚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快了学生理解题意,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势,促使学生在快乐、和谐和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