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观引发思维
2017-12-25钟坚
钟坚
【摘要】本文以《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为例,从直观出发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在思辨中发现一般规律,在应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直观操作
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82-01
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教师可以从直观出发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在思辨中发现一般规律,在应用中提升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落实好“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使“教学”变成“学教”,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一、在操作中感知,积累活动经验
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发现和总结,可以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操作中初步感知。
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中标有长度的细木条搭一搭,看看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根木条都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如果不能,具备什么条件的三根木条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之后,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结果,如有的学生用长度为3cm、4cm、5cm的三根木条可以搭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长度为6cm、2cm、4cm的三根木条不能搭成三角形,短的两根正好重合在长的木条上;有的学生用长度为5cm、1cm、3cm的三根木条也没能搭成三角形,因为它们不能首尾相接。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形成初步的感知: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只有任意两根木条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木条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换成用减法来描述,则可以说成“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主动思考与探究,就可以自主发现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在思辨中掌握,巩固知识内涵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在直观操作形成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在思辨中更加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巩固知识,发展技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初步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有兩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小木棍,你能选择一根合适长度的小木棍与这两根木棍搭成一个三角形吗?如果第三条边为整数,则有几种可能,分别是多少厘米?学生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以得出第三边为整数时总共有三种情况,分别为4cm、5cm、6cm。“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2、5,第三条边为a,则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很多学生不经思考就得出4、5、6,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发现本题与上题的异同。学生在探究与思辨中发现,第三条边不一定是整数,由此得出3 三、在应用中升华,提升思维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本质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并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为5cm和6cm,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本题需要学生在思考等腰三角形边的特征时进行分类讨论,如5cm长的边既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由此可以得出本题有两个结果,即5+5+6=16(cm)或6+6+5=17(cm)。以此为基础,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cm,一条边长为4cm,则它的另两条边长为多少?很多学生将边分成两种情况,当4cm的边为底时,求出另外两边长为7cm、7cm;当4cm长的边为腰时,求出另外两边长为4cm、10cm。展示完后,教师让学生再思考,是不是还有没考虑周全的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知第二种求法中忽视了三边关系,它们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本题只有一种结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直观出发,让学生在经历操作、探究、推理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直观现象中抽象出内在规律,在操作、思辨和应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