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以生为本的“真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017-12-25尹黎
尹黎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真学”。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实现让学生“真学”呢?对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真需、真思、真做、真言、真会,寻找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启发学生真切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活动,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想法,指导学生真正地运用知识。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真学”,进而落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新课程下的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反观目前一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笔者不禁思考:学生在真正地学习吗?是什么抑制了学生“真学”的产生?要如何让学生“真学”呢?通过课堂的观察和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需,寻找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的基础是“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知晓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他们想要知道什么,思考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一)真需,需要一个起点的对接
实际上,学生对新知识并不会完全感到陌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备课时,教师通过前测,把学生将要学习的部分知识整理成导学单,了解学生通过自己预习,哪些可以完全学会,上课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讲解。再通过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预设学生学习时会出现哪些状况,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展开教学。
(二)真需,需要一个真实的动机
教师在走进课堂后,不要急着展开教学,可以通过谈话、提问、检查等方式面对面地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可以让学生交流已有的收获,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学生不知道的内容往往就是他们学习的“盲点”或者难点,而这恰恰是“教点”的所在。教师要抓住真实存在的“疑难”进行教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二、真思,启发学生真切地思考问题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课堂中应该由学生来引发问题、形成问题。课堂问题的形成过程要充分展开,就要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真思,需要一些等待的时间
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对事情都有不同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方法、角度也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果课堂中出现答案不一致的情况,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思维进行再思考,直至在探讨中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真思,需要一个纠错的过程
错误的产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形成问题、思辨问题的必要条件。学生每遭遇了一次错误,就增添了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这些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错误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包容错误的发生,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把一些错误资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看到认知沖突所在,并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从而合理地建构知识。因此,不要轻易否定学生错误的答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要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学生,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去伪存真,去粗求精。这时,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思维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真做,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活动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一)真做,需要一个体验的感悟
数学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传统的讲析转化为学生的体验实践,在课堂中要适时、适当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在体验中“悟”数学,在体验中“做”数学,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真做,需要一些合作的契机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可以是同桌合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合作交流的时间要充分,不能流于形式,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深入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随机点拨,指导学生们大胆猜想、科学验证,使学生真正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合作结束后,教师对有共性的问题更要梳理提炼,供大家探讨,提升合作交流的质量。
四、真言,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想法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否真实,将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能否真实地开展。
(一)真言,需要一个安全的氛围
倡导“童真”语文的特级教师季科平老师说:“没有安全、民主的氛围,也就没有儿童真言。课堂上学生会出现反驳,即使是错误的反驳,老师也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展开考证的过程,呵护学生的质疑权,让学生们以后还有勇气来提出自己真实的质疑。”数学课,也需要一个开放、安全、尊重学生的课堂氛围,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拥有话语权。
(二)真言,需要一些互动的平台
除了安全的氛围,真言,也需要一个互动的平台。课堂中,师生对话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生生互动的环节更是学生吐真言不可或缺的平台。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引导学生“互教”,让“已经学会的”来教“不会的”和“不太清楚的”,可以几个学生一起补充地“教”,教师作为旁观者适时地引导,让问题的解决儿童化。若是学生在探究时遇到意见出现分歧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去肯定某一种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展开讨论,让生生对话,在辩论中帮助孩子扫除问题障碍。这样的学习是最真实、最有效的。学生也会因为拥有了发言的主动权而变得更加有勇气,才会在课堂上敢于真言,敢于质疑。
五、真会,指导学生真正地运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两者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真会,需要一个运用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和资源,但它只不过是个例子,是问题研究的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不能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蓝本,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要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与本地生活、生产相关的实际应用性问题,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真会,需要一些意识的养成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情境之外,也可以在课外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增加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和其他学科进行拓展性整合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