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研文化推进区域教研
2017-12-25李蔓
李蔓
【摘要】本文论述柳州市鱼峰区中小学英语教研组开展基于共同体合作模式的教学研究,形成自主互动、合作共赢的区域教研文化。在以研修文化为核心、课堂文化为阵地、传帮带文化为抓手、读书文化为平台、“咖啡吧”文化为环境、网络合作文化为拓展的教研文化建设中,达成六维目标,解决教学瓶颈问题,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个体教育教研能力,同时推进区域教研组的发展,由合格教研组向优秀教研组迈进,打造品牌学科、品牌教研组。
【关键词】区域教研组 教研文化 六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40-04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需要发展,民族需要振兴,教育是保证二者前进的基石,是提高人整体素质、促进人发展的根本途径。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是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之一,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教研组是教师直接参与、联系最为频繁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组织,对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操作性平台,承担着开展教研活动的任务。因此,组织内部的文化建设对整个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研组的体制沿革、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内容上,但对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思考却相对薄弱。
教研文化是区域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实践和共同学习生活中,逐步积累、形成和发展并被一致认同和恪守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全体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工作热情、科学态度、宝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是区域传承与发展的精神财富,是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以教师为主体、群体性高度负责地投入教研工作、研究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构建自我教学特色、获得职业的荣誉感和幸福感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在过去几年开展的研修活动中,鱼峰区中小学英语教研组形成了区域教研共同体,组成了跨校区域教研组织,打造了区域交流研讨的平台,构建六维目标和凝练教研文化,即在以研修文化为核心、课堂文化为阵地、传帮带文化为抓手、读书文化为平台、“咖啡吧”文化为环境、网络合作文化为拓展的教研文化建设中,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个体教育教研能力,同时推进区域教研组的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整体提升的共同愿景,使区域教研组逐步实现从弱弱联合、抱团取暖,到整体做强、组团发展的蜕变。
二、构建教研文化,达成六维目标
(一)构建研修文化,提升教研质量
研修活动正在成为许多教师的一种工作常态,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研修活动需要制度的规约、保障和激励,更需要培植一种新型的研修文化。如下图:
1.养成独立思考的研修习惯,做到研中潜思。在研修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在于勤于思考,思考是预设和判断、回顾和反省、审视和分析、理解和实践的对话,具有研究的性质。我们提倡研修活动的主题确立的正确性、形式的灵活性、过程的实效性、反思的主动性和结果的针对性。主张明确课前设计的依据、课中实施的方法、课后反思效果,剖析教了什么、学了什么、教得怎样、学得怎样、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我们提倡“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教学中的深刻性反思、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将“研”与“思”有机统一,实现教师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提升。
2.奉行共有的研修文化价值观,落实教学活动。在我们区域教研组中,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教研组所特有的研修文化价值观,并努力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我们所进行的教科研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实践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这即是我们区域教研组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组内每个人都遵循该价值观念,每个人都在这种文化中改造自己。我们通过定期高效的研修活动,期望每位教师都能给我们的研修带来积极主动的教性变化,同时也使参与的教师能从中得到收获和启发,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
3.建立新型行为规范体系,保证教研质量。鱼峰区中小学英语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研修过程中要求做到“四化”:研修目标主题化、研究活动常规化、活动展示高效化、活动成果物化。我们要求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做到“五要”:一要议,即和其他教师一起研究讨论;二要导,即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启发引导;三要传,在活动中要传递新的教育思想和教改信息;四要评,即对该组教研活动的情况进行点评;五要填,收集整理教师们对教研和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认真填写教育教学情况调查统计表,深入实际,反馈真实信息,并及时加以解决。同时把城区小学分成四个团队,每月每个团队至少开展一次研修活动,由组长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由承办校的副组长定发言人、定执教者、定记录员、定拍摄、定总结和小专题论文撰写人;每个参与听评课的教师都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参与发言。这样就使得团队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有课可研、研有所得,保证教研质量。
4.教科研一体化捆绑,落实研修依托。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人提出“问题即课题”以及“教室即研究室”的教研思想,我们立足区域特点,以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共同的话题、思考的问题、交流的问题、关注的问题,建立同类研究的团队和指导队伍,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方式,以发现破解为主要抓手,以名师队伍为引领,以学科教研为主要阵地,实现研究多元化、问题课题化、课题本土化、成果特色化的目标,激发教师树立问题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为广大教师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几年以区域牵头的课题有广西教育科学C类课题《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和广西A类课题市级子课题的《基于区域教研组的英语课堂教学行动研究》,還组织城区三所初中立项了广西C类课题《初中英语动漫教学方式的研究》的市级子课题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的教学常态。endprint
5.创新“八步三平台”研修模式,形成共同行为。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制定并严格遵守研修制度,其中要求各研修团队每月开展2次研修活动,每月各团队轮流面向城区进行研修展示。为优化团队内研修和城区展示的质量,我们构建了“八步三平台”的研修模式。
(1)八步研修流程。即:独立备课—团队研讨—教学实践—反思修改—再次实践—专家引领—形成成果(优秀课例)—研修报告。如图2:
在完成了以上8个步骤后,通过一节课、一个课后反思、一个研修团队汇报,面向整个城区展示研修团队的研究成果,传递高质量的研修理念,达到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三个研修平台。为更全面地推进课题研究,打造学习型的教师团队,课题组为教师们创建了三个研修平台,从性质的不同去划分,可将其分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和展示的平台。
(二)构建课堂文化,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也都关涉文化问题,于是便有了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特定课堂空间中师生共同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的综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遵循英语教学原则,构建“三步七环节”教学模式,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开展有效对话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英语课堂文化。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1.遵循英语教学原则,奠定课堂文化基础。我们英语课堂的三大原则是:全英原则、容错原则和动静结合。全英原则是教师通过大量英语信息的输入,让学生在英文环境里习得语言,并养成说英语的好习惯。容错原则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会犯各种错误,我们要容许学生出错,并在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将错误纠正过来,保护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动静结合原则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适用于外语教学。语言有交际的功能,因此在英语课堂上要求学习者既能参与到热烈的交际活动中来,又能保证适时的安静,快速进入到倾听和思考状态。动态的交际与静态的倾听思考并不相悖,做到和谐统一。
2.构建“三步七环节”教学模式,搭建课堂教学框架。“三步七环节”是我们在多年研究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而成的教学模式。“三步”以新课标为导向,结合教参,将英语课堂划分为三步:课程导入、展示新知、操练活动。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打造高效英语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寻找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将英语课堂教学这三步教学又具体细化为七个环节。这七个环节为: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新知呈现—新知再现—巩固练习—延伸拓展—总结评价。该教学模式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入手,通过本模式的构建,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搭建课堂教学框架的目的。
3.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我们缺乏英语学用的环境,因此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课堂情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习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寻找各种不同的学习和解题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教学情境可以贯穿全课,也可以在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4.开展有效对话教学,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对话教学是以师生的平等地位为前提,以教师、学生、文本之間的沟通与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师生的“对话意识”和解放师生为目的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学形式。对话教学是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有效对话教学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创生性、交往性、参与性、直接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创造宽松的交流环境,以形式多样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开展对话教学,力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在现代教育中应用多媒体已是大势所趋。微课和白板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简单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为教学观念与方式转变带来了新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体现了直观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的应用,使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组织者、加工者甚至是信息的创造者,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构建传帮带文化,促进教师成长
区域教研组内新老教师并存,教师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异,为此我们建立了“育青苗”师徒结对工程,通过由梯级名师带领教育新秀(种子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名师将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经验倾囊相授,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们第一期结成了9对师徒,一方面尽量发挥出梯级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一方面积极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得我城区在教研组活动过程中,达成教师培训的目标。“育青苗”师徒结对工程,是以区域教研组为单位,跨校际的师徒结对让英语教师能够走出校门,在教育资源上获得一种共享,这也是“育青苗”的一个创新之处。我们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师徒结对活动。
1.建立共同愿景,组成师徒“成长共同体”。区域教研组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每一个教师塑造人格、追寻自我生命意义的大舞台。在结对之初,师父要与徒弟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在讨论、协商制定“成长共同体”这一共同愿景的基础上,鼓励徒弟建立自己的个人愿景,让徒弟描绘明天、诉说梦想,师徒共同分享,取长补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打造“成长共同体”。
2.制定成长计划,确保达成预期效果。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师徒要先进行商讨论证,共同制定出符合培训指导要求、适合师徒共同发展的最佳计划。成长计划全面审视以及考察区域教研组、师父和徒弟三方面的“适宜性”,确保师徒结对达成预期的理想效果。年轻教师培养分为“实习期”“发展期”“创造期”三阶段。endprint
3.实践帮扶策略,形成传帮带文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一是共写一设计。由师徒共同完成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师带徒的指导,也需要有徒弟的独立思想。我们以种子成长记录册的教学设计为师徒共写的精品设计进行呈现。二是共撰一论文。要求每位师父深入地按照论文固定的格式指导种子教师撰写一篇课题论文,并在每次的教研活动进行主题发言。三是共研一节课。我们通过校际联动和城区展示活动平台,让徒弟每学期上一次展示课或研讨课,并且课后通过“师父评评看”来提高师徒共研一节课的成效。四是共读一本书。师徒每学期共读一本专业的书,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读书摘要并分享读书心得。师父作为代表在城区的读书沙龙分享自己与徒弟的心得,实现一书两得。五是共展一才艺。每位教师需要掌握至少一项的才艺,如唱英文歌、诵英语诗、英语配音、讲英语故事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适用于课堂教学且便于展示的才艺为辅助,以此来达到“和谐魅力教育”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师徒互助互利,共同成长,建立师徒档案,填写《种子教师成长记录册》作为过程性记录。逐步形成区域师带徒的传帮带文化,形成一种区域教师培训的传统。
(四)构建读书文化,搭建交流平台
我们每个月开展一期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们从优秀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献、论文典籍中汲取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智慧,促进教育教研的创新;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文化底蕴和研修素养,使教师们做个“有思想的教育者”。为参研教师们搭建又一个交流的平台,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实现专业水平和教学品味的提升。
1.开展荐书活动,丰富阅读书目。我们开展了“我向全区教师推荐一本书”的活动,要求推荐的这本书与教育教学息息相关,推荐时要涵盖作者背景介绍、书的总纲领及导读指引等若干内容。极大地丰富了组内教师的阅读量与信息量,开拓了视野。
2.师徒共同研读,把握阅读方向。师徒每学期共读一本专业的书,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读书摘要,并在组内分享读书心得。一本书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师父要引领徒弟把握阅读方向,找准书本核心理念和主线,做到有针对性地阅读,目的是提高阅读效率,做到有书可读、读必有得、得必可行。同时,在组内向其他教师推荐时,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3.召开读书报告,分享阅读成果。我们在组内的教学研修活动中增设读书分享环节,以真诚坦率的心态、生动鲜活的案例、敏锐智慧的思想针对教师心理、阅读能力、课改理念、课题研究等为全城区教师作读书报告,分享阅读成果。
4.撰写读书心得,记录心路历程。我们每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些感悟,好的书本是对我们人生的启迪,是我们与教育大家的的一次心灵对话。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不但要读书、读好书,还要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成長历程记录下来。
(五)构建“咖啡吧”文化,营造互动环境
新型教研组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教研组活动的组织。我们区域教研组在咖啡吧以AA制的方式举行教学沙龙,为活动创造舒适和轻松的教研氛围。我们希望在相对悠闲放松的环境中,加强心灵感悟,激发更多的灵感,由此产生出更多对生活和工作有益的思维和计划。
1.营造轻松氛围,提供交流平台。我们的“咖啡吧”沙龙,旨在通过轻松和谐的氛围,为参研教师们提供一个更放松身心的交流平台,许多平时在办公室中、教室中没有灵感勃然而发,激发思想碰撞,在谈笑间达成共识,在咖啡的浓香中促进教师间的感情交流,以情促研,进一步形成群体意识。在行为上、语言上、感情上、环境上构建群体文化,创造一种新型的文化环境。
2.促进交际互动,探讨解决问题。咖啡厅柔和的灯光、静谧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淡定、平和的气氛,来到咖啡厅的人们也都努力维护这样的环境,只是低声进行着交流。从容安逸的环境、更多的私密性,咖啡吧不但是休闲交流的场所,也是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如果两个以上的同事讨论问题无法在15分钟内得出结果的话,办公室就不合适了,去咖啡吧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教研组内的许多灵感创造和计划方案,都是在咖啡吧的轻松探讨中迸发出来的。
(六)构建网络合作文化,延伸教研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合作型文化的形成,开展更为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弥补教研组中存在的教师们感觉研究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深入、缺乏资源共享、时间空间上的错过等不足。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以教研博客为平台的网络合作模式,促进合作文化的形成。我们在柳州市教育网站上开办了“鱼峰英语”博客和在新浪网上开办了“柳州市鱼峰区英语”的博客,并为此制定了博客管理制度。鱼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大多加入了博客。
1.组建管理小组,分工管理细则。我们组建了具体的管理小组,由专人负责后台管理和操作,并把城区学校分为四大组,由组长每月发起一次研讨活动和提交工作简讯,督促、审核组内成员发表评论。管理员进行数据统计,定期反馈各组网络研修情况。
2.丰富板块内容,提出具体要求。我们的博客有团队建设、研讨活动、工作简讯、教师成长、课题研究、读书沙龙、咖啡文化、学生风采、教师风采等板块,教研组所有活动的材料我们都及时上传到博客。我们也对组内的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每月5日前,每位大组长须在博客上发起一次与本组研究内容相关的研讨活动,其他组员要参与研讨并回复;每月15日前,每位大组长须把自己本月开展的校际教研活动及承担区域教研展示的简讯上传到博客的“工作简讯”板块。
3.博客内容丰富,资源及时分享。
如下图:
在近五年的课题研究中,鱼峰区英语教师不断提升教研能力,实现研究多元化、问题课堂化、课题本土化、成果特色化的目标,曾获广西教育厅与北师大共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能力提升”项目优秀实验县区称号;获2015年柳州市第十一届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获2016年柳州市第七届教研成果及先进备课组评比二等奖;多位教师在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鱼峰区英语教研组多次受聘为广西师院外国语学院和中国研修网“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项目的跟岗研修基地。
教研组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在区域肥沃土地中,滋润吸氧,丰富和发展,需要持久的驱动助力,需要有着文化根基的人不断地实践和创造!我们一直在路上!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A类重点课题(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15】11号,编号:2015A004)子课题、柳州市重点课题——鱼峰区《基于区域教研组的英语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批准文号:柳教科【2015】137号,编号为2015-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刘小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