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使社会革命走向了正常的轨道

2017-12-25林萃生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

新商务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龙岩唯物史观土地

文/林萃生,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

唯物史观,使社会革命走向了正常的轨道

文/林萃生,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

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890年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简要论述,使人们抓住了认识人类社会进程的核心问题。

1 中共领导的土改,明确维护农民小土地私有权,走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1.1 小土地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

铸铁的出现和使用,使个体生产和土地私有制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它排除了领主经济的统治,无论中国或欧洲,在漫长的岁月中,都起过进步的历史作用。二十世纪,产业革命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农村个体手工业经济还是普遍存在着,小土地私有制仍有合理存在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成为其民生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提出了“耕地农有”,“就是谁耕的农地,归谁自己所有,不向地主缴纳租金”。

1.2 《五月指示》对中国革命的损害:

共产国际一些领导干部对中共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不屑一顾。因为列宁已经说过,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那便是反动的社会主义者所特有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空想。”(列宁《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共产国际1927年5月对中共下达了指示,史称《五月指示》,要求“从下面实际地夺取土地。”(“没收土地和国有土地包括在内。”《共产国际第八次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来自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罗易,因为《五月指示》和中共关于土地的主张有抵牾,就把它交给汪精卫,希望他能渐次推行。而汪精卫利用它制造了仇恨,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确定了分共方针,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

1.3 土地革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共产国际《五月指示》对中国革命的损害,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对人亦步亦趋,仰人鼻息,是没有前途的;只有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才有成功的可能。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个老道理,是真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改,具有首创的性质。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都是出身于农村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地道的农民一样,秉性质朴忠厚:①主张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原著。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把唯物史观一以贯之,学透马克思主义原著,就能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还能破除现代迷信,拆穿那些背离马克思主义,又胡诌马克思主义骗人的把戏。

②深入农村,和每一个村子的骨干交知心朋友。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资本论》对个体手工业经济作了客观具体的分析:①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分散为前提,决定了个体经济和小土地私有制为其存在的必然性:“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排斥生产资料的集中,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②个体农民占有小土地私有权,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农民是自己耕种土地的自由私有者。”“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形式。”

一九二七年邓子恢回到龙岩,他把《资本论》对个体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客观分析,和农民对小土地私有权的追求,结合起来,到秘密农会向农民说,要把土地分配给农民,“种田不上租”。他引导农民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你们看,这样做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就做,没有道理就不做。”这个问题涉及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都非常热烈参加了讨论。最后,邓子恢做了结论,旗帜鲜明地肯定,一定要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在土改的进行中,又和农民一起研究,提出了“按人口平均分配,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根据这个方案,闽西农民普遍分得了土地。1929年红四军进入闽西,毛泽东对闽西的土改,给予了赞赏,“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认识到他们自己应该得到土改分得的这份土地;因此,保卫土改胜利果实,责无旁贷,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史记货殖列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农民对分得的这块土地的发展,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为此,也蕴藏了极大的斗争的潜力。面对敌人的进攻,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形成了一个人民战争的海洋,这在以往的时代是没有发生过的。笔者的岳父龙岩西陂黄竹坑革命基点村老红军苏养泉,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他回到黄竹坑看望自己的父亲,刚好不久国民党杨蓬年的队伍攻打了龙岩。黄竹坑赤卫队队长柯春茂找到他,要他参加赤卫队,并派他和两个伙伴打入小洋民团,三个人互相策应,阻止小洋民团对黄竹坑的组织进行破坏。1932年3月,小洋民团驻守龙岩虎岭山。苏养泉想办法控制机枪,当红军向虎岭山进攻时,机枪没有开火,红军就顺利地攻占了虎岭山。龙岩很多村子都象黄竹坑,对国民党军进行了有效的斗争。

苏养泉一生中有很多独立作战的事例。1948年9月,他所在部队于东北夜行军南下锦州作战。晚上一团漆黑,和国民党行军部队交叉行进也不知道。早晨天麻麻亮,他发现前后左右都是国民党兵,这时他很沉着,抬起机枪向前后左右扫了一圈,从敌人的血堆里跑了出来。

正因为龙岩人民杰出的斗争,在龙岩等地出现了奇迹。自红军、新四军撤离闽西以后,直到全国解放,龙岩有二十万亩土改分配给农民的土地,仍然保留在农民手中。永定、上杭也有部分土地革命时期分配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

2 坚持唯物史观,抵制空想社会主义:

2.1 生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和阶级的消灭都作了精妙的论述:①生产社会化是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反杜林论、二理论》)

②阶级的划分和消灭都源于生产。“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所消灭。”(《反杜林论、二理论》)

2.2 苏联的农业政策是空想社会主义:

苏联政府因为没有信心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进农业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沙俄实行农奴制改革几十年以后,又对领主经济作了重新的肯定。列宁也承认,“我们并没有许诺,从现在的农民起义的胜利会产生什么协调,什么均等、什么‘社会化’;恰恰相反,我们许诺,新的斗争,新的不平等,以及我们力求实现的新的革命。”(《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正如马克思批评巴木枯宁说的,“他的社会革命的基础是意志,而不是经济条件。”

“靠人民的法令来实现现成的乌托邦”: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立刻毫无报偿地废除土地私有制,”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开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用公共耕种做基础来把零散的小农庄联合为大农庄”(斯大林),把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苏联政府以人民的法令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土地法令》取消农民的土地私有权;集体化的命令,使原本分散的小农耕作,被合并为“用公共耕种做基础”的集体农庄。“苏联的农业革命,是一种历史逆向的发展,它使手工业个体小生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私有权,使已经获得一定自由的农民不自由。

2.3 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唯物史观,反对空想社会主义:

建国初期,斯大林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关注中国农业政策有没有右倾,还派专家来华检查。中国农村现实的生产是小生产,斯大林认为中国革命是资本主义,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苏联有句名言:“小生产每时每刻都产生着资本主义”。当然斯大林是有他的用意,就是要中国改变改革的思路,紧跟苏联。1953年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伯达与邓子恢的下属杜润生争论,杜润生强调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而陈伯达却说共产党取得政权后需要组织农业生产大军。(〈经济观察报〉〈怀念杜老〉)脱离小农的现状来组织所谓农业生产大军,这为以后大跃进、凭空不断改变所有制种下了祸根。陈伯达为了迎合苏联有些人的心意,制造了空穴来风的所谓“理论”。

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斯大林去世,一九五三年四月邓子恢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说,“对农民私有制这个问题,必须逐步去解决,不能过急。分了土地给他,就不能随便夺了”,“必须依法保障这种所有权”,“土地买卖租田的自由,土地法规定了,今天还不能禁止。”邓子恢反对用苏联模式解决中国问题。

2.3.1 中国实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具有小土地私有权,是由中国普遍存在着手工业个体经济决定的,只有通过发展生产使这种个体经济消失,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才有消失的理由。

2.3.2 中国个体经济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资本论》)如果取消商品经济,这种狭隘的界限就会永远存在下去,生产社会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三年困难时期,陈云、田家英从发展生产的角度,提出了改革的方案;邓子恢提出了“包产到户”,虽然当时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批判,但为以后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邓小平提出了“猫论”,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涵,把生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了通俗易懂的表述,为以后广阔领域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猜你喜欢

龙岩唯物史观土地
爱情只有悬念
爱情只有悬念
我爱这土地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