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2017-12-25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文/刘莉,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经济责任审计中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审计机关一项常态化的审计任务。对于审计人员来说,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他传统的审计项目,因此分析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以及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国家审计的角度简要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审计;行政;风险
1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国家审计的角度理解,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与传统政府审计工作比较,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受托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必须经过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书面授权委托,审计机关才能组织实施,是一种“被动式”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二是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的目的、对象到内容都具有特殊性,审计的目的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管理相结合,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任免、奖惩干部提供重要参考;审计的对象是有关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由特定的人来界定具体的审计事项和范围,而不是由事项来决定人;审计的内容涵盖了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政策、遵守法律法规、本地区财政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党风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
2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内在风险因素,就是指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内部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
(1)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一方面,审计人员力量与审计任务的要求不匹配。特别是在基层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要求的时间紧、工作量大与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素质与审计任务的要求不匹配。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多、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查帐技能,还要具备宏观经济知识、政策理论水平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审计任务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审计人力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方法的运用上,要以帐面审计为基础,结合外围调查注重对非会计资料的审查,从各个角度分析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尽责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审计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俨然变成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人员通过查查帐、填填表,仅凭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判断进行抽样审计,往往对有些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对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不清,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2 外部风险因素,就是指与被审计对象相关的风险因素,主要有:
(1)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指出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审计。在现实中,这种“任中、离任审计”本身就给审计工作带来种种弊端。有的领导干部在一个领导岗位上一呆就是八九年,任职期限较长,审计人员要想在短时间内查清查透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属不易;有的领导干部对离任后的审计工作不够配合,现任领导又不够重视,使得审计工作常常流于形式,从而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由于政府监管不力等因素,一些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不高,这些都会影响到所提供的相关会计和业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创新审计工作模式,强化联合审计。针对审计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审计机关要在工作模式上有所创新和改进。一方面,在每年年初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项目相结合,实现审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三责联审”制度,对党政领导干部、重点部门(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逐步建立任期内轮审制度,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果。
3.2 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审计人员自身必须要加强学习,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更新各项法律法规和审计知识、方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从宏观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等各个方面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3.3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强化结果运用。确保审计项目的质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来实施审计,要把提高审计项目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前期准备阶段,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张贴审计公示、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实地走访群众等方式来全面了解被审计对象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根据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结合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的要求,确定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现场实施阶段,要做好审计取证工作,综合运用审计调查、现场核查、查阅资料、延伸追溯等方法实施审计,积极推进审计业务网上审理工作,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在形成报告阶段,要做好审计评价工作,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综合评价和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业绩和责任,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强化审计结果运用,通过审计来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促进被审单位问题整改,切实完善制度和管理,有效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