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分析

2017-12-25李家洲

行政与法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北京地区科研院所产学研

□ 李家洲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北京 100193)

影响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分析

□ 李家洲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北京100193)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在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活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生产者,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处于关键地位。企业和生产单位的科研能力、技术需求度、发展战略都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政府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殊主体,应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给予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

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的学者还将政府引入协同创新概念,提出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四大主体。中关村依托区域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具有中关村特色的校地协同创新经验,对全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生产者,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处于关键地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不仅决定着其所生产出的技术成果的质量,而且决定着这些成果能否获得社会认可并进入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技术研发的价值追求以及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的价值判断也直接影响着其研发的技术能否转移,能否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框架内,进而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

衡量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的标准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综合科研经费、政府R&D投入方向、科技成果等。

北京地区①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涵盖北京十六区、县,因此本文采集的北京地区的数据基本代表中关村数据。2015年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350721人,其中高校(不含民办高校)为80744人,占比23.02%,科研院所(不含民办科研机构)为111272人,占比31.73%,两者合计192016人,占比54.75%。就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看,2015年的总数为245728人/年,其中高校(不含民办高校)为34460人/年,占比14.02%,科研院所(不含民办科研机构)为97988人/年,占比39.88%,两者合计占比53.90%。依据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层次也比较高。如2015年当年从事科技活动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为246741人。其中,高校 (不含民办高校)为75311人,占比30.52%,科研院所(不含民办科研机构)为99291人,占比40.24%,两者合计174602人,占比高达70.76%(详见表1)。如果将一部分事业单位可能是由过去的科研院所转型而来这一因素考虑进来的话,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上述各项指标和比例可能会更高。

表1 2015年北京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情况表

北京地区2015年当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为13840231万元,其中,高校(不含民办高校)支出为1626476万元,占比11.75%,科研院所 (不含民办科研机构)支出为7027642万元,占比50.78%,两者合计为8654118万元,占比达62.53%。单从政府R&D经费支出看,2015年政府R&D经费支出为7916391万元,其中高校(不含民办高校)支出为6196676万元,占比78.28%,科研院所(不含民办科研机构)支出为1132410万元,占比14.30%,两者合计为7329086万元,占比高达92.58%(详见表2)。由此可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关村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2 2015年北京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表

就专利申请和专利拥有情况分析,2015年北京地区专利申请数为156312件。其中高校为14887件,占比9.53%,科研院所为14779件,占比9.45%。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33040件,其中高校为25698件,占比19.32%,科研院所为24907件,占比18.72%(详见表3)。 这也说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不仅数量上比较多,更重要的是质量非常高。因此,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二)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技术研发的价值追求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

表3 2015年北京地区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有效发明专利情况表

技术研发的商业价值与学术价值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而获得经济效益,要实现商业价值就需将技术置于保密状态;而学术价值的实现则需要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从而获得社会和同行的认可。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技术研发的价值追求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笔者对2010年到2015年北京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及成果进行了梳理,6年间,北京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发表科研论文数从39384篇增加到48734篇,增幅为23.74%;出版科技专著从1601种增加到2261种,增幅为41.22%;专利申请数从3879件增加到6464件,增幅为66.64%;专利授权从1455件增加到3529件,增幅为142.54%(详见表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追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并进而影响着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态度。

表4 2010年—2015年北京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及成果情况表

(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的价值判断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价值的判断就是对技术的经济期望值,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价值的判断直接影响着技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收益分配方式。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经济价值的判断,是技术能否顺利转移出去的关键。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北大、清华和中科院,存在部分技术发明人因自己在科研中付出较多,高估其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低估技术受体在后续技术熟化和产业化的成本投入而对技术要价过高进而错失技术转移的良好时机,造成产学研协同发展难以持续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斯坦福大学,为了尽快进行技术转移,学校对于专利并不待价而沽,先来的企业只要符合技术产业化条件,学校就与其进行技术转让谈判,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同时,为了避免利益冲突,学校还规定发明人不能参与该项技术的转让和专利许可谈判。

二、企业和生产单位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和生产单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企业和生产单位的科研能力、技术需求度、发展战略都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一)企业和生产单位的科研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

企业和生产单位的科研能力越强,技术的需求就越高,技术转移的可能性也越大,产学研协同创新越能落到实处。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提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来,企业的科技投入在不断增加,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数量都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以北京地区为例,从2010年到2015年6年间,企业在R&D经费投入上增加了2018084万元,增幅达75%左右,其中企业科技资金的投入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详见表5);企业委托科技项目增加了11336项,增幅达53.57%,且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的立项比例也不断增加(详见表6)。

表5 2010年—2015年北京地区R&D经费(按资金来源)情况表

表6 2010年—2015年按项目来源北京地区R&D项目(课题)情况表(项)

企业的科研能力还决定了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进而决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现程度。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技术之后,企业想要将其完全吸收消化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如果企业本身科研能力不足,没有与引进技术相匹配的对接技术和相关的技术人员,就很难吸收和消化该技术,进而导致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失败。

(二)企业和生产单位的发展战略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战略,如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短期快速发展战略以及以提高技术竞争力和创新商业模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等。战略的不同将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引进类别和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式。选择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以提高自己的技术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会引进一些自身能够消化吸收并不断改进的高水平技术,这种技术将有利于其在引进技术后通过自己的后续开发实现技术不断更新并延长技术的寿命和增加技术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而以短期快速发展为战略重点的企业则会引进那些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并马上能够提高企业效益的技术,这样的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要求不高,引进模式也不会太复杂,产学研协同创新也是浅层次的。

三、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

政府作为调控者,既要发挥市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保障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强调政府在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引导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一)政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实施者

一个国家的法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甚至成败。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所有的角色都在政府主导下寻找自身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发挥作用并谋求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促进技术转移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技术转移有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

相对于法律法规而言,产业政策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强的特点,而且较易修改。如北京市出台的“1+6”政策体系、“1+4”政策体系、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都大大推进了中关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相对灵活的产业政策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的公共投资和对科技资金的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巨大而深远

公共投资是指国家对公共基础设施、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以及其他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直接投资。科技资金是指国家为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促进技术转移,在不同部门设立的有不同支持重点的基金,包括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资金,等等。其中也包含地方政府为鼓励当地科技和经济发展而创立的各种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基金。这些构成了国家对技术转移的公共资金支撑体系。每年都有许多科研单位和科技型企业依靠这些特定资金的支撑,成功地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以北京地区为例,从2010年到2015年,政府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详见表7)。从2010年的821823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3840231万元,增幅达68.40%。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比例也基本保持在50%—60%之间。因此,政府的公共投资和对科技资金的支持,对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表7 2010年—2015年北京地区R&D经费(按资金来源)情况表

(三)国家战略科研活动对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有着巨大的影响

国家战略科研活动是指国家为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优势以及其他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有计划、有组织地重点投入重大战略科学技术的研究活动。一是国家重要战略构成和支撑技术,如核能利用技术、卫星和航天技术等都是对我国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二是产业关键技术,其核心是选择对本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极为关键但仅依靠产业自身力量难以得到最大发展的产业,强调将国家利益和国家意志注入到这些产业的发展中。以北京地区为例,国家科技项目在科技研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2010年到2015年,国家科技项目逐年增加(详见表8)。从2010年的94213项增加到2015年的136969项,增幅为45.40%。国家科技项目占北京市全社会科技立项的比例也基本保持在40%—45%之间。由此可见,国家战略科研活动对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有着巨大的影响。

表8 2010年—2015年按项目来源北京地区R&D项目(课题)情况表

除了上述分析的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几个因素外,链接产学研的知识中介、金融机构和有吸收能力的公司也是产学研协作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产学研协作中,隐性知识转移是一个核心问题,隐性知识的吸收能力尤其重要。而隐性知识的吸收能力与知识中介、金融机构和有吸收能力的公司均有关联,公司的吸收能力有助于知识中介建立更加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协作创新关系,而金融机构能够加速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知识交流。

[1]傅正华,林耕,李明亮.我国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傅正华.地方高校技术转移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李志男,夏勇其,王苏舰.技术转移理论与实践探索[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9.

[4]柳卸林,何郁冰,胡坤.中外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M].科学出版社,2012.

[5]李文波.我国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06).

[6]周文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7]王进富,郭绒.校企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8]孙福全.促进技术转移是政府的重要职责[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11).

[9]杨善林,郑丽,冯南平,彭张林.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3,(12).

[10]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科技年鉴(1995-2016)[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8-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

[1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1998—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

Analysis of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Zhongguancun

Li Jiazhou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 is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tiv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ustrialization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companies and government wh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with the collaborative support of technological service intermediary organ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As the producer of technolo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in a critical posi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The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capability,technological demand,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anies and production units all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As a subjec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rough improving relevant systems and providing necessary financial support.

Zhongguancu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F276.4

A

1007-8207(2017)12-0048-06

2017-07-20

李家洲 (1967—),男,河南信阳人,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经济管理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

刘 丹)

猜你喜欢

北京地区科研院所产学研
科研院所研究生管理模式与创新
浅谈科研院所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北京地区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分析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歌华发布
基于技术输送与合同类型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