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抒胸臆 抒发内美
——杨耀先生的中国画艺术
2017-12-25石寒
文/石寒
直抒胸臆 抒发内美
——杨耀先生的中国画艺术
文/石寒
MR. YANG YAO'S ART OF CHINESE PAINTINGS
杨耀(1938-2017),1938年生,别名耀珍,字子虚,自号林泉室主。陕西延川籍。工山水、花鸟、书法与篆刻,亦能吟诗。生前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5年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不事张扬、默默耕耘、淡泊名利的杨耀先生近年来几乎被画坛遗忘。直到他离世,人们观览他的遗作,细细品味,才发现他的艺术价值以及他的艺术精神所蕴含的力量和伟大。深入研究杨耀先生,不仅有利于梳理当代中国画史,更有利于对中国画精神本质的正本清源,也有利于人们深刻认知中国写意绘画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细观杨耀先生笔墨,随意中有节有脉,乱而不妄,整而不板,有起止,有往还;提按顿挫,正侧逆转,虚实相发,有节奏,有韵律。可以说,笔笔有法度,笔笔有来历。诚可谓“万法归宗成一画,涵融须弥于芥子”。杨耀先生用笔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杨耀先生运笔挥写时的那份从容、自在、闲适的自信。杨耀先生用笔自然,不凑迫、不局促,信马由缰,达到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状态,是很惬意、很悠然、很自信的心境流淌。
○ 《白云深处有人家》
数十年来,杨耀先生甘守清贫、不求闻达、不事炒作,因为他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包装作秀,更不需要那些有辱斯文的趋炎附势。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透过他的笔墨痕迹,我们能够体味到杨耀先生鼓荡在内心深处的那种洒然与超逸、自信与自在、悠游与从容。
○ 《江边雾霭浮远山》
○ 《小花思鱼图》
杨耀先生早年受到齐鲁大家黑伯龙的亲炙,而黑伯龙最见功力的就是用墨。杨耀先生深得其法,尤其是那些大面积的淡墨宛如温润的璞玉沉郁而曼妙,元气淋漓。此外,杨耀先生对于黄宾虹的“七墨”亦领悟颇多,画面上墨色的丰富流变呈现出万象错布、神工玄化的迷离美韵,给人一种幽渺无尽的审美体验。笔主点线,墨主块面。块面其实也是点线的扩大与延展。杨耀先生的笔墨境界充分体现了笔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东方审美情趣。
○《林间鸣禽图》
杨耀先生一生不媚俗、不从流,恪守读书人的一份傲骨、一种本色。所谓的气骨,不仅仅是技术语言的锤炼,更是一个人精神气质、文化向度的反映与折射。杨耀先生笔墨中所彰显的文人风骨是他人格的体现、精神的告白。中国山水画是借自然山水符号来表现人伦,进益道德境界的。从而建构起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德关系。中国文化最终极的价值就是“天人合一”,通过这种审美体验,以期获得一种崇高的、理想的人生境界。杨耀先生学养渊博,志趣高洁,加之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深厚的修养,所以他的山水画意境隽永、深远,超尘脱俗。在他笔下,无论是崇山峻岭、名山大川,也无论是平沙浅渚、小桥流水,哪怕是极为寻常的一树一石,即便是寥寥几笔,所融合的意境都那么引人神伫、流连。杨耀先生的非凡成就,一方面是建立在他对中国艺术历史演变及其规律的高度认知与把握上,所以他才坚定美学信念,心无旁骛,情不外驰,一手深入笔墨内核,一手伸向自然造化,建构起自己的笔墨世界;另一方面他博览多识,修养全面,文心涵泳,形笔墨之中,幻化于纸上云烟,以他精湛的笔墨语境向人们宣示东方艺术的无穷魅力。
编辑/杨俊生 王雪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