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自由与秩序视角

2017-12-24张齐武徐燕雯

财经问题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价值观核心

张齐武,徐燕雯

(1.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4)

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自由与秩序视角

张齐武1,徐燕雯2

(1.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4)

网络空间中构建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比现实社会中更严峻的挑战,保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虚拟空间中的强势稳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着的一系列挑战,需要借鉴网络强国的有关经验,把握网络空间的本质和特征,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处理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在实践中既要营造宽松包容的网络空间来激发文明生产和创新活力,又要构建严密精准的法治体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和主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解决网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冲突,从而让互联网不再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短板和灰色地带,反而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加速器”。

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安全;自由与秩序

自由与秩序是相对着的两种状态,如何寻求两种状态的平衡与稳定,这在网络世界和虚拟空间的治理中格外重要,也特别关键。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1]。“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2]。这一系列观点和要求对我们科学认识和合理把握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高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一、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网络空间高速发展后的平台期,从网民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速网络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率等指标上看已比肩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网络空间的一极主要力量,网络和网络化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我国与世界的联络与交往。网民规模从2015年的6.68亿人增加到2016年6月的7.1亿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4.6亿人,使用在线教育人口超过1亿人,预计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移动宽带普及率达到85%,整体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刻,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社会与社会稳定、有序、和谐的现实要求之间存在永恒的张力和冲突,互联网成为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变量”[3]。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面临着既要充分保障自由发展、开放共享,同时又要落实责任、强化秩序的挑战。这一挑战要求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工作实践中,用充分的智慧和不懈的创新来应对。

一是网络空间结构的扁平化和开放性使得信息和观点不再被完全垄断。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应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全覆盖和深度渗入,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查询、获取、认知、利用、存储、散发、更新和处理信息的传统方式,能够为受众所接受的有效的学习、教育、宣传方式也因之具有了新的特点。知识的分享共享、观点的交流比较、学习的便利便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互联网就是最大的字典和最大的课堂,自由作为一种行为权利和价值导向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保护和张扬,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已经须臾离不开网络所承载着和传播着的那些信息和知识。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深度嵌入,网络社会的参与者也无法不受网络上各种观点所鼓吹或扬弃的那些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一现实状况使得任何试图隔绝和约束人与网络空间联系的努力和政策都会遭到较大的抵制和反对,任何试图阻碍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和垄断信息发布权利的干预和管制措施都面临较大的抵抗力。显然,我国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也必须尊重和适应这一历史潮流和现实愿望。

二是由于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存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两个场域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念,承担着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这种差异为“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是“做一套说一套”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导致价值观上的知行统一变得十分困难。利用互联网培育核心价值观和在网络空间中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与文化氛围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监督和服务,偏重于创新技术手段和交流方式,而后者则是需要在网络空间和虚拟世界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但要克服与现实社会精神生产和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还要遭遇到巩固核心价值观在多元虚拟空间中强势稳定存在这样的难题。网络具有观点匿名性、信息海量性、表达自由性和监管成本高的特征。如果一个网络论坛、社区、平台或媒体过于强调监管和纪律,存在强有力的“无形之手”,网民通常会自动选择“用脚投票”,不再光顾涉足那个网络空间,而人气比较旺盛的网络空间,通常各色人等、各种观点都比较活跃,当然其中也就不缺个性化的观点,也自然不乏偏激、极端、奇葩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事实上,在网络空间中,极端表达与现实世界因政治因素形成的被动认同也存在明显反差[4]。这些现象和事实表明,在网络空间中构建核心价值观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网络空间中的网络文化是对现实世界主流价值观的一个立体投射和综合反映,对现实的批判和不满往往通过自由诉求的“本真”和“夸大”形成一种网络民意,外来价值观的反复渗透和大规模侵入也导致不少网民核心价值观的迷茫和混乱,这都必然导致网络上盛行的文化价值观和期望的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也必然影响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是文艺借助网络对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影视剧、网络综艺、网络直播、弹幕互动、网盘分享和跨媒体社区等迅猛发展,民众对文艺类型、文艺样式、文化主题的自由选择权大大扩展,广大群众享受文化大餐的成本也显著降低,可以说网络化为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平台保障。但同时伴随着自由散漫气息与有效监管能力的不足,网络空间中碰触法律底线和道德红线的行为也屡见不鲜,甚至在有的媒介和平台上呈现泛滥之势。不少青少年和中低收入群体渴望通过网络直播或参赛一举成名、一夜暴富,有的试图以出格举止、发表极端言论等快速变身“网红”,一些杂志官微、公众号、个人微博肆意篡改新闻标题,大量播发以“走上人生巅峰”“和土豪做朋友”“不服来战”为主题的网络段子来吸引眼球,有的极尽夸张之能事宣扬庸俗鸡汤、享乐主义、拜金成功学和极端个性化,有的故意引发、挑动、教唆群体间毫无根据的对立、对战、对抗,对树立和谐健康的网络风气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对构建文明理性、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之一,这些令人忧虑的现实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现实社会的“紧跟”和“共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改变甚至形塑社会的主观价值观。

四是网络社会的法治建设任重道远。由于网络空间具有无边界、随机性、涌现性、复杂性、参与者众多、互动转发频繁和责任不易追究等特点,我国网络空间中出现了大量的法治模糊地带甚至空白地带[5],网络安全态势较现实社会更为严峻,加强对正规网站和常用平台工具的保护已刻不容缓,改善政府和社会对网络文化的规范和引导成为当务之急。由于网络覆盖范围大,具有一呼百应的传播特性,一些道德观扭曲、道德行为败坏、内容低俗的新闻或观点,借助网络的放大和加速,严重影响到基层群众对真实社会风气的认知,降低了网民对最终实现核心价值观所倡导良好国家形态和社会状态的自信心,这些行为如不加以制止和约束,就会使得我国也可能出现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现象,个人价值观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呈现混乱、无序和迷失,核心价值观则呈现摇晃、不稳定甚至是边缘化。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2015年网页仿冒、拒绝服务攻击等威胁仍然呈现增长趋势,针对我国网站的仿冒页面(URL链接)较2014年增长85.7%。网站后门网页篡改等攻击事件层出不穷,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和重要行业单位网站依然是黑客组织攻击的重点目标[6]。2016年6月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网民因信息泄露、诈骗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7]。除了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之外,网络上不时出现的恶毒、丑陋、淫秽、极端的语言文字和图片视频,非法侵犯个人隐私、挑动教唆族群对立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和众口铄金的心理恐怖效应等都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网民与网民之间、网民与政府、网民与官员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网上社区、群媒体和网络圈层是广大网民精神活动的主要区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仅仅依靠道德动员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坚决维护网络公共安全,构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全面发展的法治化网络空间。

二、网络空间的本质和特征

自由是一种权利、一种进步,追求自由是人性的普遍要求,而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动态、海量和平等享有的特征,为人类追求自由提供了契机和载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更为畅通地互联互通、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能。因此,互联网的发展本身既是对社会层面自由价值观的推动,也是面向广大民众传播正确先进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渠道。互联网具有的诸多特征和优势是应对网络信息时代核心价值观建设一系列挑战的最重要资源,应该自觉适应和充分利用。

一是互联网拉近官与民的距离,政府施政的网络化已成为建立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和智慧政府的主要推手。“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由于网络传播信息速度很快,社情民意传导到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的速度也可以很快,因此,积极回应民众的诉求、收集社情民意和归纳民意民声的最大公约数就变得比较方便,行政成本也相对较低。一项基于民众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跟踪调查显示,通过“影视媒体、互联网络、短信微博”了解核心价值观的比重对所有身份背景群众而言都是提高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民众获取、阅读和分享信息的习惯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也必须随之改变[8]。国家主席习近平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政府官员如果刻意回避网络舆论或忽视网络民意,出现“本领恐慌”,罹患“网络自闭症”,其实就是在回避老百姓的现实关切。群众尤其是中青年群体日常生活很多都在网上进行,政府公务人员如果工作中轻网、厌网、怕网,不善于看网、知网、用网、治网,如何才能以人民为中心?如何才能贴近群众了解民意?如何才能获取话语权去引导和巩固良好的价值观念?如果做不到做不好,就容易丢了意识形态的阵地,也丢了群众基础。由上述可见,中央要求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们“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9]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不断提高四种能力,“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10],体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治理思想。

二是自由不是凭空存在的,它的获得和保障是离不开秩序的。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看,以法治保障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非常必要也相当有效。法治建设不但使得民众自由上网获取有价值信息,充分行使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权利不断得到完善,也使得政府、社会监督和惩治违反价值观行为的成本大大降低。如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数据联网和各部门共享,一旦建成之后就能发挥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处功能,这对于维护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行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文明和谐城市社区的建设,通常需要在公共场所和街道建设监控安防物联网,有的还要建立大型的应急管理系统,网络科技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监督成本、治理成本逐渐变得比较低廉。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当前利用网络科技和大数据技术系统分析关键岗位公职人员和其家庭成员的房产信息、资产变动、出入境频率和大额消费记录等,科学研判巡视巡查对象,对强化党内监督和在反腐败斗争中构建不敢腐和不能腐的制度氛围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树立清正廉洁的官德和推动关键少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崭新思路。以秩序保障自由的理念在“互联网+金融”的实践中表现尤为明显,手机银行、网上支付、微信支付和便捷支付等带给民众货币结算交往的极大方便和自由,但随之而来的网络诈骗也触目惊心,一不留神就会“中招”,颇有防不胜防之势。因此,通过法治建设维护网络安全,以制度体系规范网络发展,实际上是从根本上保障了全民共享共建互联网,有利于信息的自由流通和知识的广泛分享。

三是互联网为精神文明的生产建设提供了新方式新渠道,提高了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的效率。如依据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规律,通过构建“互联网+”工作平台,建立文明网,设立微信公众号,研发并推广手机客户端APP。通过“互联网+”,使得价值观培育工作向便民化、互动化、网络化转型,通过公众信息服务、行政功能服务和社交媒体服务功能的叠加,搭建群众日常交流平台,提升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形成核心价值观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浸泡式”的宣传模式和保障机制。再如“互联网+公益”利用网络打造志愿服务招募参与平台、供需信息平台和志愿者管理平台,建立起网上+网下的动员模式,使得志愿服务落地生根。有一个案例很有说服力,2016年9月19日,海南省海口市一位车祸患者急需B型血,志愿者将需求发布到“公益海口”网络平台,不到5分钟就有20名志愿者响应,1 600毫升B型血被送到医院,伤者顺利完成手术[11]。这样快的救命速度是互联网普及之前所无法想象的。因为互联网,现代文明的触角更为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美好而健康的价值观也更为便捷、更为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群体的每一个成员。

四是由于群体或个体信息利用处理上的不对称、不均衡,网络上出现了新的不平等,需要逐步化解和克服。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大量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通过网络进行,老年人和许多欠发达地区人口由于网络环境或在设备操作使用上出现了信息获得和使用上的“新贫困”和“新弱势群体”,如果再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还有很多不懂电脑或上网的人的情况,这就更容易导致城乡间的信息鸿沟。另外由于存在信息聚合度、利用度的严重不均衡,网络空间中的歧视和凌霸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因此,如何让所有老百姓,尤其是让暂时不具备上网条件或上网能力的群众,也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信息服务,让更多人更为公平地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方便,建设普惠型的网络服务体系和援助体系,还需要有更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三、借鉴网络强国经验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文化安全的核心是价值观安全。从国际经验看,文化软实力比较发达的国家极端重视网络空间的文化拓展和传播,通过鼓励自由、共享和开放,生发出丰富博大和多元激荡的网络文化,并借此来提高国家、国民和其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美国作为网络强国,在互联网领域就进行了深度渗透和严密把控,善于以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跨越文化的隔阂,以一种似乎与意识形态无关的生产方式来宣扬和拓展自身认可的价值观念。自1968年互联网诞生以来,美国和其盟友始终控制着主根服务器和副根服务器,到奥巴马政府时期更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数据政府”战略,设立了白宫数字战略部,任命资深的硅谷技术专家为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CDO)。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企业和组织,通过商业活动,不断在网络社会塑造话语范式和提供信息来源,推动了其内含的西方价值观得到网民的接受和依赖。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话语优势使得美国在信息收集、储存、处理、控制和反馈上具有较大优势,甚至在某些领域具有垄断地位,基本掌控着西方互联网的话语权和全球互联网的主导权,这为该国在虚拟世界和网络空间中宣扬其价值观,有针对性地灌输美国文化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也导致非西方的文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受到较大抑制或干扰。在市场拓展和商业普及的大力推动下,伴随着互联网硬件、应用软件(如各种APP、操作系统、娱乐游戏软件)和文化资源(如各种多媒体视频、新闻报道、文艺作品)的倾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一代在享受到互联网便捷性的同时也陷入了西方文化的重重包围,使得一些青少年群体逐步产生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隔阂和自卑心理。

然而,美国的网络发展并非只讲自由发展,反而极为注重依法治网。美国目前在网络空间的管理和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从发展战略、法治框架到项目实施的完整体系,已先后通过了《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数据质量法》和《开放政府法》等网络立法,发布了《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对信息开放的范围、幅度、权限和对象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在保障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立法体系[12]。美国国会已通过的直接针对互联网治理的法案就达二十余件,涵盖数字版权、互联网税收、儿童权益保护、商誉和人格权保护、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漏洞的信息共享等,大量的行政法规和网络司法判例也推动形成了完备的网络治理法律条例[13]。这些都说明美国在借助网络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时,对自身的网络安全极为重视,为了国家安全而强化游戏规则,借助法治契约与价值观的力量巩固虚拟世界和网络空间的社会秩序,从而保障了美式的互联网文化和其参与群体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况存在,同时通过缔结国际公约和主导国际法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体系,保障了美国在互联网硬件、软件和平台内容方面的领导权不受到威胁。

由于信息化网络化加速了文化的多样性,使得网络空间也成为了各种价值观碰撞与较量的主要阵地。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全球化,使用“强制认同”和“引诱认同”这两种价值认同工具进行价值观渗透和所谓的“思想启蒙”,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对外输出和全球扩张,在近现代已经对东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价值观伴随网络的深度渗透,不免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所形成的‘赞天地之化育’的观念,和谐的观念,还有长期发展的机制,都被边缘化了——没有声音或者是极微弱的声音”[14],这一状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和奋斗目标是不符合的。因此,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直面价值观的比较与竞争,以“和而不同”的胸怀容纳个性化价值观的存在;又要通过网络治理规范网络文化中的价值观立场和路向,不断提升民众的价值观安全意识和网络空间主权意识,才能切实保护网络空间中参与主体的平等共享、文明交往。

四、通过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网络问题来巩固核心价值观安全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巩固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安全稳定尤其需要以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工作目标导向。

一是要正确把握建好网络“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如依托互联网平台,聚焦老百姓关切的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构建网上监督—发现—反馈—处理—评价系统,完善动态管理机制,鼓励各阶层民众参与文明城市、文明乡村建设,推动文明建设常态化和社区治理精细化,用网络聚合民意、团结民心,就能形成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针对网络空间、虚拟世界的道德文明建设问题,社会上尤其是学生家长意见最为集中,怨气也比较大,普遍希望有“晴朗”的网络空间和健康的网络生态,使得青少年能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也使得七亿多网民能在这个庞大的精神家园里和谐相处,积极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一些网媒出于赢取点击率和覆盖率的商业目标,默许甚至纵容庸俗文化横行当道和网络暴力层出不穷,有的甚至主动传播不实信息,有意识地夸张渲染负面报道,侵犯他人隐私,传播错误或腐朽价值观,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对极端特例和犯罪事实等负面情况过度报道和大肆渲染,触发和加速了集体焦虑、情绪躁动的蝴蝶效应。一些地方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和网络支付漏洞造成的不安全感也是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社会矛盾之一,严重伤害了人们对发展互联网和网络科技的热情。对此,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又提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这些新要求的提出让人们对网络文化走向文明友善,网络社会变得和谐可亲,网络行为符合法治和体现诚信都充满了希望,也让各个阶层的万千网民获得了真正实现话语权公平和平等使用网络服务的契机,因此,获得了网民和非网民的普遍拥护和支持。

五、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推进网络空间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

辩证思维是应对复杂情况和矛盾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和工作能力。针对当前网络空间层面主流和偏激共存、共识与个性共存、传统和现代共存、保守与自由共存的现状,首先要认识到在网络空间中培育价值观自信、维护价值观安全的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科学对待网络社会中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关系,道德约束与制度保障的关系。对具体建设工作的主要矛盾,也特别要习得和练就统筹兼顾、“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能力。网络空间维护价值观安全面临的矛盾很多,如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自主与操纵的关系、本来与外来的关系、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旗帜鲜明与包容多样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微观治理的关系、长效机制和应急处理的关系、全面培育和突出重点的关系、舆论宣传和熏陶内化的关系、活跃文化和引导舆情的关系、产业发展和行业自律的关系等,但核心是把握自由与秩序的平衡,明白自由与秩序的辩证规律,绝不能因为难治理就封闭互联网,也不能让网络安全危及国家安全。在实践中如果处理不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上就容易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老毛病。要通过深入贯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互联网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实施,依法构建生机勃勃、开放共享,同时又体现公平正义、良善和谐的网络空间。

在复兴民族伟业、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要把网络空间视为现代化社会的一个平行空间和主要组成予以高度重视,绝不能忽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使其成为短板、灰色地带和空白。在网络空间中要既讲认同也讲包容,始终“用对话消弭对抗,用交融消解交锋”[15]。善用科学理论思维,既要维护宽松包容的发展空间来激发文明生产和创新活力,又要构建严密精准的法治体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和主导地位,从而让互联网能时刻充满了文明友善的清新空气,传播和散发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影响力。

[1]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2).

[2] 新华网.习近平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2/c_1116642032.htm,2015-09-22.

[3] 人民日报评论部.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之五[N].人民日报,2013-09-04(6).

[4] 陶蕴芳.学术话语权视域下我国政治认同与道路自信研究——兼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16,(1):49-54.

[5] 于志刚.建构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治理规则体系[N].北京日报,2016-11-21(14).

[6] 中国互联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发布[EB/OL].http://tech.qq.com/a/20160318/029177. htm, 2016-03-18.

[7] 法制网.一年间网民因网络安全损失915亿元 超半数网民称个人信息泄露严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6-06/25/c_129088920.htm,2016-06-25.

[8] 张齐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177.

[9] 人民日报评论部.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二论学习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2(1).

[10] 新华社.习近平: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04/20/c_135295988.htm ,2016-04-20.

[11] 陈蔷尹.凡人善举托起志愿者之城[N].人民日报,2016-10-10(13).

[12] 赵志耘.大数据战略释放大数据红利[N].学习时报,2015-11-19(A7).

[13] 施洋.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6,(2):71-81.

[14] 杜维明.以良知理性重建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6,(2):5-7.

[15] 新华社.中欧文明对话会在雅典举行 刘云山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10/04/c_1119666181.htm,2016-10-03.

(责任编辑:刘 艳)

2017-02-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层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变化和实践养成研究”(16Q050);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和难点应对研究”(2016GB022);湖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新经济环境下的城市物业业主自治机制研究”(B2016293);武汉研究院项目“文化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IWHS2016364)

张齐武(1976-),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和文化软实力研究。 徐燕雯(1975-),女,湖北大冶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财政学研究。E-mail: 2681437980@qq.com

F069.9;D601

A

1000-176X(2017)06-0009-06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