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生成
2017-12-23杨九俊
杨九俊
【关键词】学校管理;核心价值观;管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512.7 【文獻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74-02
我多次和老师们分享《十诫》里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小巴特问姑妈:“上帝在哪里?”姑妈把小巴特揽入怀中。过了一会儿,姑妈问小巴特:“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呢?”巴特说:“我现在感觉暖和了。”姑妈告诉小巴特:“上帝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建华校长“办有温度的学校”,有着一种神圣性的追求,也取得了上佳的效果。这种卓有成效的个性化的创造要推及一般,需要解码的是:温度从哪里来?
温度源自心灵。学校管理首先是心灵的事业。第一,校长是正向的努力者,他有着向上向善的人生底色,“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太阳”,他就有了健康的职业人的基本元素。第二,校长具有职业情怀。一个健康的职业人落脚于教育,他那纯朴美好的初心就孕育成了教育情怀。毕飞宇谈《推拿》的创作体会时认为,文学创作理解力比想象力更重要。面对一片哗然,毕飞宇强调:“想象力是才华,理解力是情怀。”“理解”一种是认知观点,是基于主客二分的;另一种是经验观点,是强调主客统一的。毕飞宇显然说的是经验观点,他创作《推拿》,对盲人兄弟姐妹的理解应当是第一位的。教育亦然,管理亦然。作为一位企图有所作为的校长,要有教育情怀。“校长”不仅是一个角色,还是一种使命。萨乔万尼在他那本广有影响的《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开篇就以赞赏的口吻介绍戴安娜·拉姆局长的领导观:“我相信,领导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会传递到行为,而不是传递到一系列先天具有或后天习得的零星的技能或素质。”可以肯定地说,管理学校,情怀远比技巧重要。第三,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教育情怀在具体的学校空间里弥散,就有可能凝练成一种愿景,一种价值追求。萨乔万尼说:“领导之心必须与人的信仰、价值观、理想以及人所专心投入的东西——借用流行的概念,就是与个人愿景联系起来。不过,它又不仅仅是愿景,它是人的内心世界,且又成为他/她真实(生活)的基础。”于是,学校的教育实践就变成去做“美好的事情”。我于李建华,可能他认识我,我还没有识得他,但从他的故事中,可以想象他的神采,他一定是个怀揣理想、斗志昂扬的教育人。人往往是以自己为标准的,有温度的人办有温度的教育,在本质上是性格使然。这样的性情中人,“空降”到一所学生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体的学校,自然生成了一种悲悯的情怀。于是,立志去“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用别一样的细心、慈善和柔情来观照他们,呵护他们”。进而,又提出了“办有温度的学校”的主张,形成了学校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萨乔万尼曾比较学校管理的三条激励规则:所能获得的奖赏使人去做,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去做,美好的东西使人去做。李建华当然希望能够达成“美好的东西使人去做”,因为这种内心的激励,甚至可以使人达到一种称为“充溢”的令人愉悦的工作体验,使人们在工作中产生深深的乐趣。李建华和他的团队在这方面似乎有点“像”了。
思路产生温度。萨乔万尼把领导之心、领导之脑与领导之手的相互关系描述为:
领导之心(我所认为有价值的和我所信仰的)→领导之脑(我对世界如何运作的心智图景)→领导之手(我们的决定行动和行为)
他认为,领导之心塑造了领导之脑,领导之脑驱动了领导之手,接着,对策和行动的反思又肯定或重塑了领导之心和领导之脑。他这里所说的“领导之脑”应当是指学校文化的实践体系,或者简称为“管理思想”的东西。在莲花,就是把“办有温度的学校”这个愿景落实下去的心智图景。李建华做管理的心智图景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共同文化与学校个性的结合。我们呼吁学校文化要有属于自己的句子,但“自己的句子”也是以结合学校规范性为前提的,所以学校文化建设要“合法”“合理”“合时”,遵守国家教育法规,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体现时代精神,李建华明乎其理,他曾有专文阐述对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化标准》的理解,对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这六项专业职责有较为深刻的领悟。另一方面,他又基于学校的三校合并、学生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子女、自己是“空降兵”等特点,谋划学校发展战略,很好地把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起来。第二,推进全面工作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李建华颇有章法,接手学校后制订了学校“行动纲领”,整体思考部署学校工作,同时又颇有创意地把德育工作作为打开办学困境的突破口,在德育工作整体思路上,基于价值追求,让德育“有魂”;基于目标引领,让德育“有品”;基于活动设计,让德育“有味”;基于家校互动,让德育“有场”。德育又更使学校温暖“充溢”,学校发展的生动局面很快形成。第三,“有温度”与“有故事”结合。李建华倡导并践行“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温度侧重在心,故事侧重在行;当然也可解释为故事在前,温度在后;也可以解释为温度指学校的情感之湖,故事则是湖面上不时激起的朵朵浪花。但不管哪种解释,你都可以看到人,触摸到心,感受到暖,都是“人在中央”。思路产生温度,是因为这样的心智图景本身就是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故事蕴含温度。李建华的要做“有故事的教育”,在萨乔万尼描述的关于领导的认知框架中,“有故事”显然属于“领导之手”的范畴。李建华“领导之手”的鲜明特征:第一具有主体间性,李建华把学校整合的过程看成重塑不同主体间对话和交往的过程,“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戴维·伯姆语),真正的对话构成“我”和“你”的关系,正如李建华所说,莲花学校的故事是“我”和“你”的故事,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摒弃了许多遮隔阻断,坦然相对,平等相处,个体生命是一种诗意栖居,不同个体凝聚成复合主体。于是,我们从“故事”的角色身上看到了活泼泼的多重主体的力量。第二是价值性。李建华是把“有故事”与“有温度”对举的,二者其实构成了互文关系,“有故事”就是因为价值落地萌芽生长了,“有故事”就是因为阳光照耀,温度适宜,灿烂绽放了。恰如有朋友对李建华说:“你的教育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不仅唤醒了你的学生,而且唤醒了其他人。”“触及”的是“领导之心”之心灵,是信念、价值、愿景、情怀、理想迸发出的力量。在李建华的学校里,“唤醒”则是价值引领在发挥作用,于是就有了故事。诺丁斯在谈幸福教室时说:“幸福教室的一个特征是在明示的需要和推断的需要之间建立了一种基于持续对话的平衡。学生常常乐意为那些表现出对他关怀的教师干一些事情,关怀涉及对关怀对象明示的需要的回应。”这种场景在莲花是一点也不陌生的,“故事”往往就是价值引领下生成的自觉行为,也是对“唤醒”的回应。第三是创造性。莲花的行政例会隔周务虚,敞开心扉,聊聊家常,交流情感,分享思想。“相约8:30”,李建华校长亲自在8:30电话表扬进步学生,感谢家长,正如他自己说,“相约的不是时间,而是美的发现与传递,是爱的表达和交流”。我要说,这种相约更是一种美好的创造,是智慧的花朵。“第23班”匠心独运,老师们“离开了凳子,迈开了步子,亲近了孩子”,形成了莲花阳光体育大课间一道独特风景。如此等等,主体激活了,价值认同了,创造力迸发了,于是故事就层出不穷了。第四是细节性。故事里有细节,细节一叶知秋,可以让人触摸到温度所在。李建华不少管理的创意,着眼于细微处,比如“记得教师18岁子女的生日”,肯定不宏大,但亲人一般的惦挂,确实感人至深。恰如我在本文开头引述的小巴特的故事,姑妈把小巴特相拥入怀,便是微言处见大义,身体的温度让小巴特感觉到上帝的存在。如此这般富有力量的细节,在莲花是俯拾皆是的,这所学校确实称得上“有温度”的。因为心灵的美好的追求在这里充盈荡漾了。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