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诚善”文化课程 为生命成长立本根
2017-12-23沈海华
【摘 要】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努力构建“诚善”校园文化,培育“诚善”学生。学校通过开展“诚善”系列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构建朴实的“诚善”课堂,让“诚善”的种子在学校这片土壤里扎根。
【关键词】农村小学;“诚善”文化;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53-03
【作者简介】沈海华,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江苏溧阳,213300)校长、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教育管理拔尖人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所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农村小学——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戴小”),因“善”文化的氤氲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善”乃教育之“大美”,也是教育的“本根”。近年来,学校从“善”出发,以“善”为美,使校园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方沃土。
一、活动乐园,修身心之桥
1.“日行一善”明善理。孟子曾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戴小的“诚善文化”体现在师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上。在戴小,你会发现每个师生人手一本《日行一善》,这是学校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精选汇编的学生善行手册。每天晨会,学生会朗读手册上的内容,如“学习用品,摆放整齐”“见到老师,行礼问好”“见到纸屑,弯腰捡起”……这些朗朗上口的四字句,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怎样行善。一天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们会对照手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上课预备铃声响起,学生们会端端正正坐在位置上等着老师来上课,因为在学生心中,这是尊敬老师之善;课堂上学生们会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因为这是课堂之善;课间学生们明白不能追逐打闹,要文明游戏,这是课间之善……就这样,学生们从“知”到“行”,日渐明白:“善”无所谓大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积少成多,从善如流……学校的“诚善文化”成为學生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点亮了学生绚烂的童年。
2.“诚善银行”存善心。每逢月末,戴小的少先队大队部里便会人头攒动,因为又到了“诚善银行积分卡”兑换奖品的时间。所谓“诚善”积分卡,就是仿照银行形式,让学生储蓄文明行为和道德善举,积聚“诚善”正能量。戴小特有的“诚善银行积分卡”,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如彩虹糖般吸引着每个学生。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善行:课堂之善、善待同学、善待老师、善待学习、善待作业、课间之善、用餐之善,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表现适时发放诚善银行卡,走在戴小的路上时不时就会听到学生们快乐地交谈:“我有五张积分卡了,我可以换礼物了!”“我有七张了,我得争取有十张”……月底,学生们就可以拿着这些卡片,到“诚善”银行领取便利贴、文件夹、圆珠笔等各种各样的奖品。拿到小礼物的学生们脸上漾出幸福的微笑!一张张积分卡储存的是学生们的善言善行,更传递着学生们行善的决心,传递着爱的正能量。
3.“诚善讲堂”弘善学。“诚善讲堂”激活了学生的诚善细胞。学校定期组织当地名流、善孝之人到校做专题讲座,传授相关知识和案例。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蒋骏就是走上戴小诚善讲坛的第一人。班主任余运琴老师至今回忆起那次活动依然激动万分,她说蒋校长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开启了学生们懂孝之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孝子韩伯俞”“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等催人泪下的故事如汩汩清泉流进学生们的心田,滋养着每个学生的生命。
“善”如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才是关键。为此,学校还结合时令特点,开展“学雷锋周”“诚善文化活动节”“诚善读书节”“体育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挖掘善文化资源,接受善的教育。“诚善”之花已经在戴小这一片肥沃的土壤上开出绚丽的花朵。在这里,你可以静静聆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二、课程花园,铺成长之路
1.“走进诚善”养善习。“诚善”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并推动着学校课程改革。学校组织一批青年教师,历时一年自主创编了《走进诚善》校本教材,这套教材共12册,分6个年级实施,每个年级上下共两册。每册教材均由6个篇章组成,分别为: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感恩篇、礼仪篇、自律篇。绘本式的读本让学生们爱不释手。书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曲曲动听的歌谣,紧紧吸引着学生们的视线。学校将课程排入课表,每周安排一课时。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课程实施研究群,每个年级组的组长即为群主,具体负责落实每课的集体备课、上课、听课、集体研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真正将校本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进方飞老师的课堂,她正在精心辅导学生表演诚善小短剧《曾子杀猪》呢!她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用短剧形式对诚善故事进行创编,学生们用饱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肢体语言,诠释着心中的善。诚善校本课程的实施更是将“诚善”拓展到家庭,延伸至社会。五年级课程实施研究群的教师们在教学完友善篇后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用照相机、手机等设备,拍摄下身边的好人好事或感人瞬间。简简单单的一项“善行随手拍”作业,引导学生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身边的“善”。学生们的镜头下有助人为乐的一对好朋友,有孝老爱亲的祖孙情,有敬业奉献的环卫工人,有爱劳动的小伙伴……虽然都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善行”的体现。渐渐地,诚善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
2.“鼓韵童心”舞善姿。说起戴小的“太平锣鼓”,可谓声名远扬。2009年,它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先后被溧阳电视台、常州电视台、江苏卫视作过专题报道,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第七套“阳光大道”栏目的拍摄。戴小一直致力于太平锣鼓的传承与开发。于是由学校自主创新改编的“太平锣鼓操”诞生了,这套锣鼓操俨然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每天早晨,当“梦回太平”序幕的音乐响起,学生们精神抖擞,用特有的一种自信走进太平的世界!“咚—咚—咚咚”,随着大鼓铿锵有力地击打,彩旗挥动前进的步伐,召军吹响奋进的号角,学生们在操场上时而散开,时而又凝聚在一起,拉开了一幅“万人征战”“金戈铁马”“众志成城”的历史画卷。你看,全校1300多名学生汇成一个大大的“善”字,完美地展示了戴小全体师生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鼓韵童心》校本教材水到渠成,孕育而生。教材编写以彩版为主。为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校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视频;为了便于学习,音乐老师将动作部分以小版块推进教学,形成动作练习六部曲“动作分解—视频展示—动作学习—火眼金睛—精彩瞬间—课后练习”。
学生们在严格而艰苦的锣鼓操训练过程中真正领悟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他们在作文中写到,“即使再苦再累,我们也觉得值!因为我们将快要失传的太平锣鼓重新传承,锣鼓操是我们的骄傲。”“练锣鼓操虽然很辛苦,但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收获。”字里行间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经历,那绝对是一场独特的人格修炼。
三、科研学园,奠成才之基
1.经典有约厚底蕴。每一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戴小的报告厅里都会弥漫着浓郁的书香,那是“我与经典有约”读书报告会如约而至。听,郑玉芳老师在读书报告上这样说道:“读完《爱的教育》一书,我知道我这辈子肯定成不了像李吉林老师那样的老师,但带着满满阅读收获的我,再次出发走进新课堂,面对新學生,还是想做一根平凡的苇草,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每个戴小教师心中都明白,唯有不断学习,厚实底蕴,才能拥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才能善待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因此,每一学期的读书盛会,成了每个教师的精神大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实现了自我的完善,一切只为给予学生别样的教育。
2.多彩教研搭平台。“诚善”教风助推着学校各项教研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同课异构”俨然已经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常态,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诠释的是同一个信念——构建诚善课堂;每一学期的市级教学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的舞台,课堂中教师的“诚言善启”无不令听课教师啧啧称赞;校级的优秀课、基本功、微课竞赛等,努力实现课堂的最优化……在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一批批优秀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师李萍在获得溧阳市数学优秀课评选一等奖后激动地说:“是学校搭建的‘诚善舞台,让我不断成长。”常州市英语优秀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江文娟老师也感慨万分:“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真诚的帮助。”教师的成长开启了智慧之门,引领学生们驰骋于知识的海洋,尽情吮吸知识的甘霖。
3.诚善课堂共研究。“诚以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根本之道,“青蓝工程”的师徒结对则是这种交往的较好体现:师傅徒弟结成学习共同体,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傅真诚地将教学经验传递给徒弟,徒弟尊敬师傅,虚心学习。此外,学校还与安徽广德县新杭中心小学、宜兴市西城小学建立了教学共同体,两省三校在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校际合作交流,打造了跨省市合作团队,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上一层楼。戴小芮永康副校长回忆:“犹记得第一次活动,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两校推出语、数、外共六位优秀教师,向大家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不同课堂风采,课堂语言鲜活,课堂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赢得了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合作共赢的诚善课堂关注的不仅是教师,更多的是学生,为学生的明天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发展一路前行。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戴小的“诚善文化”建设为教育找到了根,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校园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坛,而是成了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每个学生在这里收获快乐、成长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