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格拉底的申辩》解读

2017-12-23黄卓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哲学

黄卓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PPZY2015B152)。

摘 要:当今人们对“人文关怀”有众多讨论,可以是关心人类灵魂成长,也可以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改善人的生存条件。苏格拉底开拓出,对人文关怀精神新视野的认识,通过阐述法律责任,哲学的任务和道德,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对人文关怀精神完整性的理解。当看了《苏格拉底的申辩》,似乎整个人豁然开朗,对一些事物有了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苏格拉底的申辩》;人文关怀;哲学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判处死刑之前对自己的申辩。这篇文章被分为真理与修辞、案情真相、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苏格拉底与阿基琉斯、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哲学作为政治、爱智者的荣耀)、惩罚与荣耀、临别告白七个部分。

一、以人为本——哲学要务

苏格拉底经常思考,什么是善、德性、真理、智慧、正义、虔敬等问题,更加关注社会和人。因为苏格拉底的努力,西方哲学转向“人文的关怀”,第一次重大转向完成,弘扬的科学精神,是开拓人类知识大道的,目光聚焦于对人自身的反思,以及人、社会与国家层面。苏格拉底当时力图对社会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其特有方式,且关注于当时社会现实。他关注于人所面对的问题,可以很好体会出其人文关怀精神。假设,苏格拉底说出的话,不是他人所关心,同时自己也不会相信,更加不会触动他人心灵,那他的结局和命运又当如何?当然,应当紧紧围绕社会问题及人生困惑。假使我们不停写作,不停说教,却无产生任何社会触动,无关他人痛痒,有较多著作却无人能懂,这应当不会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吧?

二、人生信念——永远的追求

有一些教人辩论之术、传授知识的人,存在于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尊称他们为“智者”,而当时较多人们也视苏格拉底为智者。智者教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增进人智慧及知识,不是为了开启人们心灵,只要有钱赚,便可颠倒黑白,教人如何诡辩。且只求驳倒对方,根本不关心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仅仅是凭借哗众取宠或煽情的方式打动观众,所以苏格拉底明确性指出,自己并非智者。苏格拉底是淡漠名利的。凭借他的学识及智慧,过上“小康”或“温饱”的日子较为容易,但是,贫困潦倒的人生路,却是他的选择。除此之外,苏格拉底提出,心灵的善良,是要比钱财更加重要的,这是其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他看来,人们忽略灵性修养,仅仅追求对钱财的积聚,是大错特错的。苏格拉底还提出,德行可使人获得利益,拥有钱财,但是金钱是买不来德行的,这一直都是社会中深刻的道理。苏格拉底受人敬仰,因其哲学是一举一动自然的流露,不仅是说出来的。他对窘迫物质生活选择,因其是以对人类灵魂改造为己任。而当前社会中,让人们认清钱财和灵魂的关系,是现如今人文关怀的重要任务。

三、付出生命——只愿追求真理

为了城邦的强大,苏格拉底对其遇到每一个人,进行苦口婆心劝导,他不惜到处奔走。尽管有人专门避开,也不愿听其聒噪,但是其仍然一如既往,不為所动。在决定其生死命运的法庭上,他呼吁“不论辞令之优劣,只问话本身是否公正。这是审判官应有的品德,献辞者的本分在于说实话”。字字无不告诫我们,不要说假话,那些毫无事实依据的。从此可看出,其满腔誓死捍卫真理的赤子之心。但是从当前社会而言,苏格拉底并非不存在选择。于真话假话间,其可选择假话;于言说与沉默间,他可选择沉默。但是,他在被恶人控告,仍然选择申辩,没有沉默和逃避。他通过自己的申辩,在法庭上,他力图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真相。当他被赐服下毒酒前,他镇定地选择了死,选择了真理和正义。本可以用未成年的孩子,或妻子作为挡箭牌,也可用献媚或服软的话,可以悔过,博得陪审团同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的言行显示,人可为坚持公正、自我尊严、思想自由、寻求真理而献身,不仅仅局限于为其他高贵事物,以及命运、名誉而死。他甘愿赴死,决不屈服,坚持自己使命及原则。

苏格拉底对社会问题,存在深刻且敏锐的洞察力,是社会中的思想者,他可批判性思考,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且发出呐喊。他用思想的利剑,彰显人间的正义,揭露社会及人性的弊端。为了对正义及真理的追求,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孤独应对他人的反对。所以,真正的人文关怀,是站在更高处,寻求自我完善的途径,把握时代,脉搏,并不是迎合多数人的需要。尽管苏格拉底死了,但是在他死后的两千多年,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成为知识分子的楷模,滋润了无数的心灵。

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在劝说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城邦自身。按这样的品行,他认为自己最适合不过的待遇是在政府大厅用膳。他不曾对谁行不义,至少不曾有意行不义,但是时间如此短暂,已不允许他说服雅典民众。他认为,死亡是灵魂的迁移,生死没有必然的好坏之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

参考文献:

[1][英]阿诺德著,韩政中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02.

[2][古希腊]柏拉图著,吴飞译/疏,苏格拉底的申辩,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42.

[3][古希腊]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6.

[4][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8.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哲学
菱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