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市文化消费持续增长
2017-12-22陆筱璐
[摘要] 鉴于文化产业在城市的转型升级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城市政策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的促进问题。本文基于多个城市的调研,从城市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开发、城市空间规划、文化活动开展以及都市社区营造四个维度,探讨城市应该如何可持续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消费增长,最终激活区域活力,完成城市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文化消费 城市政策 城市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6-0093-04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建设研究”(14ZD04)。
[作者简介] 陆筱璐(1989 — ),女,宁夏银川人,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及文化政策。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城市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快、渗透力强,具有高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消费的总量和增量与经济增长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1万多亿元,缺口超3万亿元①。因此,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促进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完成城市转型升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政策促进文化消费现状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依靠土地、资源、资金等促进城市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效用已经开始逐渐消减。区域活力的增长,开始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的增长。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思路逐渐从粗放型、规模化的方式转型为做优存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一线城市利用文化产业的服务型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如北京第三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比已经超过80%,其中文化产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超过三成。对于没有特殊区位和工业优势的三线西部城市而言,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休闲以及艺术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发展城市消费经济,也是未来经济和人口的主要增长点。如江西景德镇在经历了工业化陶瓷生产之后,利用陶瓷文化与旅游业、博览业、互联网科技等相融合,促进小众、定制化瓷器生产等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发展。因此,出于城市转型需求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的考量,都需要将巨大的文化消费激活出来,以保证城市能够在后工业时代继续稳步增长。
在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过程中,城市的房屋、道路等诸多政策都会影响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能够帮助居民进一步改变对文化消费的认知和习惯,从而鼓励具有完整文化产业链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结构。在国外,已经有许多案例证实,城市政策对文化消费有推动作用。如西班牙东部城市巴塞罗那,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转型,提出了“文化的城市、城市的文化”口号,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更新改造的规划,并且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相类似的城市文化,如英国伦敦发布的《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中对老工业区的改造;新加坡制定的《创意工业发展策略:推动新加坡的创意经济》中对城市观光空间建设的重点突出,等等。
目前,我国对文化消费的发展思路,基本遵循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园区”式发展路径,这种模式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并已形成一批有文化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对文化消费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田子坊、深圳大芬村等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些文化产业园区也逐渐成为城市的文化消费热点区域和城市重要景点,使城市的发展受到极大的促进。但是,在这种产业园区模式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城市政策往往主要考察文化园区的地理区位、产业集聚和产业生产能力,而忽略城市个体的文化多元性特点。城市能够建立完备的文化产业园区,但缺乏地域特色,脱离了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最后造成政府财政资源浪费。因此,在城市文化政策和规划中提供何种有效用的城市政策,需要认真研究。
二、城市促进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求下,我国出台了许多促进城市文化消费的优惠政策,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2016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45个城市被确立为试点城市;同时,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国已经有10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具备创建资格。但是,文化消费的促进成果并不明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文化消费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边界模糊
目前,我国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型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在场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等硬件和内容建设上,都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对城市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有限。多数城市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化消费需求混为一谈,在发展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大力投资基础公共性文化建设,却忽视了文化消费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基本特征。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角度来看,虽然多数城市具有一定数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但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设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市民的文化消费意愿。从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设施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文化消费的提高。如美国底特律曾经斥资近10亿美元,希望通过剧院、体院场馆等建设作为振兴城市的主要手段,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城市的衰败。因此,缺乏良好运营和其他活动的配合,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未必能增加文化消费,不能简单地模糊二者的边界。
(二)文化政策忽视城市空间和文化场景的打造
在多数城市文化消费有关的政策中,大多包含消费激励机制、惠民主题活动、宣传营销等措施,政府给予企业和消费者大量的补贴,但是经济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市民往往缺乏一个完整的文化消费场景,导致其文化消费意识不足。我国幅员辽阔,但针对城市特色的建设和文創产品的开发仍然欠缺,导致城市定位雷同,吸引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生产不同,在城市中,文化便利设施(如艺术馆、盈利性博物馆等)需要与大量生活便利设施(如咖啡馆、旅店等)相结合,才能够起到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聚,提高人口消费的效果,但是多数城市在规划中都缺乏二者结合的规划部署。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参与方式来看,虽然多数城市建设了文化产业园区,尽量吸纳文化企业集聚,但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内,缺少生活设施,导致园区远离人群,不符合文化产业对互动、交流的基本需求,企业对消费促进的参与有限。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还需要科学打造文化空间,提高文化消费的场景质量。endprint
(三)缺乏针对性、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助力城市文化形象和品牌传播的最佳媒介,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城市内外的文化消费人群和文化品牌形象。让文化创意从业者利用城市文化设施,持续开展文化创意活动,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增加参与人群的多样性,在城市内乃至全国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激发区域活力。如法国戛纳电影节、英国爱丁堡世界文化艺术节、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狂欢节等,这些世界知名节庆活动对主办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对提升主办城市的知名度,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目前我国的城市政策规划中,还缺少具备连续性、能够长期维持的文化活动。如大型体育赛事,能够吸引大量社会经济投入,并产生巨额经济效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也能够产生良好的产业结构效应,带来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时,也应注意到,举办文化活动不等同于大量引进大型项目或者举办一般群众性文化活动。目前,城市还缺乏差异化对待文化消费人群,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年龄等的多样性文化活动。
(四)缺乏活跃的创意社群
在城市促进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政府虽然在引导消费、树立品牌、丰富业态、拓展空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举措,但在探索促进文化消费的创新性、特色化的举措方面成效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在文化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的过程中,城市缺乏相应的创意人群,不能有效将文化与现代新兴产业相结合。文化消费市场已呈个性化、多元化趋势,需要不同文化背景、学科背景的创意人才共同努力。弗罗里达的3T理论中,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创意社群的培育中,城市不仅需要提供充分的空间,更需要给予创造、生产条件,以及足够宽容的创意气氛。通过创意人群不断的创造力,为市场提供好的产品,也是稳增长、促消费,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城市应当推动创意氛围和创意人才的相互交流。
三、城市政策推动文化消费的发展路径
在通过城市政策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过程中,虽然每个城市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政策,但是都需要通过城市建设间接完成。从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到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建设,再到旅游资源的多元开发,城市依托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消费。
(一)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
促进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消费是基础、文化产业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满足市民的基本文化消费,保障基本的文化权益。只有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消费热情,逐渐形成文化消费的习惯,才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文化产业核心是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享受。因此,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利用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文化资源,不断改进文化经营管理的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和建设,容许公共文化资源走市场化道路;积极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延长和完善相关产业链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文化福祉。在城市规划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时,应当进一步考虑场所与周边便利设施、创意人群、以及城市文化氛围的融合。目前,许多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远离生活居住区域,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群需求,不能完成为城市提升文化吸引力的目标。
(二)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场景,实现城市协同治理
促进文化消费,涉及到城市经济、人口、社会氛围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文化消费的促进不是文化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城市多部门协同治理,共同增强城市的文化定位。目前我國仍以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为主,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不能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文化消费需要城市各个部门的相互协同合作,在财政、公共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够起效。应建立场馆之间的导流机制,鼓励资源共享、平台共享、人才共享,使文化场景中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同时,需要“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相互配合,增加商业设施,使区域尽可能地便捷化,才更能够有效发挥城市文化场景的作用。
(三)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的受众人群,开发外来人口的消费能力
对于城市而言,其活力来源于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因此,利用文化消费刺激当地经济,不仅需要对当地的文化消费有政策倾斜和补贴,还需要考虑,中小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人口体量也相对较小的情况。在扩大当地人口文化消费的同时,进一步布局外来人口文化消费。在旅游开发上,需要增加多样化的开发手段,吸引外来人群深度旅游。不仅可以在酒店、餐饮等产业方面发展,在生活器物、手工艺产品、服饰等方面可以发展多元化的、优质的实物产品;在当地风情、区域文化等方面加大旅游体验类产品,吸引外来人口深度旅游、消费。如可以借鉴“印象 . 刘三姐”等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凸显文化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增强吸引力。在推动文化与城市形象、城市规划、讲述城市故事结合的同时,还要重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通过城市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城市人群的人均消费水平,调动当地居民参加文化消费,享受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四) 促进城市社区营造,提高民间创意活力
文化产业与其他的工业发展不同,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社群的活力。在多数城市中,往往有创意企业集聚,而缺乏创意社群。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完成城市人口的融合问题。城市政策应促进城市多样性人群的融合。通过多样性分社区规划,减少棚户区,提高区域的安全性,吸引收入较低的艺术人群;在社区中,设置足够的公共用地(如公园、艺术工作室等),促进不同阶层人群的交流和互动等。因此,在社区规划中,应更多考虑不同艺术人群的分布,在社区内建设艺术培育机构,提高社区的活动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区域活力和创造力。在城市规划中,更多考虑与科技元素相融合,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借助灵活的投融资机制、高科技的制作方式和创新性的市场营销手段,跨业态发展,将城市文化资源最大化地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市场的拓展。
[参考文献]
[1]祁述裕.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以生活文化设施为视角[J].东岳论丛,2017,38(01):25-34.
[2]建红,葛润南.从巴塞罗那模式谈文化政策和城市更新[J].工业建筑,2013,43(08):48-51.
[3]里 . N . 克拉克,理查德 . 劳埃德,吴军,马文君. 生活文化设施驱动城市增长发展:一种新的范式和关联政策[J].中国名城,2016,(12):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