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网络:在资源流动中破解新药研发难题

2017-12-22王玉芬

开放导报 2017年6期

[摘要] 我国新药研发的资源困境是创新资源的供应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原因在于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和流动性较差,提高资源的流动性和利用率是目前拓展创新资源的有效路径。网络联结关系能满足创新主体对异质性资源的需求,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走出新药研发的资源困境,除加大投入力度外,可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结和互动,增加资源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共享、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 新药研发 资源流动 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6-0044-05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知识流动视角下江苏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2015SJB173);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提升江苏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能力研究”(17SYB-028)。

[作者简介] 王玉芬(1974 — ),女,黑龙江肇东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医药国际贸易。

引 言

作为全球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提高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条件。我国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长期以仿制和仿创结合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应坚持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要求到2020年实现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90%以上重大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仿制上市。实现这一重大目标的新药研发,未来三年面临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严重不足的困境。

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要加大医药领域新药研发的投入力度,从外部获取向医药领域注入的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结关系和互动作用,让资源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共享、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hesbrough(2003)提出了以创新要素跨边界流动、整合、利用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创新活动中的网络融合现象愈发显著,各创新主体通过联结关系结成的创新网络,就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创新网络中流动的资源是创新活动中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促进资源的流动性是解决新药研发资源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新药研发面临的资源困境

人类治疗疾病对新药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新药研发所需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医药产业总体上呈现创新资源供给难以满足需求的状况。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资源的需求缺口尤为明显。

(一)新药研发的资源需求日益增长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国民健康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健康需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新药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新药研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医药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的重要作用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阶段资本的作用更加突出。新药研发不仅需要资金,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

(二)新药研发的资源供给十分有限

人力和财力投入是衡量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即科技人员占比和研发费用占比。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科技人员占比为4%,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基准20%。2016年全球制药公司前十强中,研发费用占比平均为19%,罗氏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87.17亿美元,研发费用占比为22.8%;默沙东公司的研发投入额达到了97.6亿美元,研发投入占比高达27.4%。经比较,国内的情况则不容乐观,2017年评选出的我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再次蝉联冠军的扬子江药业集团每年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占比在5%以上,正大天晴、浙江海正、江苏恒瑞一向是高研发投入型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这些为数不多的企业代表了行业中研发投入的最高水平,更多的企业都低于或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新药研发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

二、新药研发资源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资源投入面临的困难高于其他许多产业

新药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难度和风险高的特点。新药研发不仅需要耗费巨额的投入,经历漫长的研发周期,更为重要的是,在从化合物到药品上市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失败。研发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因失败而终止。一个新药的市场独占期大约10年,上市后也面临能否收回前期投资的问题。鉴于此,企业往往缺乏创新意愿,多选择仿创结合的研发模式,而不愿意自主创新,整个产业中有实力的大企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众多的中小企业了。

新药研发的周期和风险,也使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融资或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少、融资难成为我国新药研发资源投入不足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资金投入,研发人员也是对新药研发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资源。新药研发涉及的是医药行业中的高端人才,专业知识储备和研发经验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人力资本是物化了资本的人力,人才成长本身也是资本投入的过程,因此,医药研发的高端人才也需要高工资体现其自身价值,但在行业内创新意识不足的环境下,企业也很难实行与高端人才贡献相匹配的工资制度,难以留住人才。

(二)新药研发资源流动性较差

信息、知識、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流动性较差,是新药研发资源困境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企业本该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但在医药产业中,产学研合作研发远远高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同行业竞争、资源趋同性和风险规避等导致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作关系。事实上,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很难剥离,往往相伴而生,尤其是无形资源中隐性知识的传播和流动,通常伴随着有形资源流动。如购进机器设备不仅是资金的流动,同时也会带来知识和技能的流动;人才的引进往往伴随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传播与扩散。endprint

因此,在资源的流动性上,不仅资金和人力资源本身缺乏流动性,信息、知识、技术这类无形资源的流动性也比较低。原因在于:一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企业有保护知识和技术不被窃取和模仿的强烈需要,这点和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鲜明对比;二是技术市场不完善,研发成果很难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实现其经济价值;三是医药產业研发涉及很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均很难实现转移。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有形和无形资源,是各创新主体间联结关系和交互作用的载体,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对资源的利用、改变和交换,即能否实现资源的充分流动、优化配置和利用。

三、解决新药研发资源困境的路径选择

增加新药研发的创新资源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资源的外部供给,二是提升既有资源的利用率。在同一条生产曲线上,增加投入能够提高产出,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跨国制药巨头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我国企业没有能力做到。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和巨额的研发需求相比毕竟远远不足。整合配置和优化利用创新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于增加了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是当前解决新药研发资源困境的有效路径。

资源的流动性,通过创新主体之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合作关系形成的创新网络实现。联结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开展,联结形式可以是正式的,如技术战略联盟、合作研发协议、研究联合体等形式,也可以是基于社会关系的非正式关系。联结的动因是对异质性资源的需求以及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的考虑,这恰恰与新药研发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契合,以资源流动为载体的联结关系能缓解新药研发的资源困境。这种联结关系促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流动,合作双方实现了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对合作双方来讲都增加了资源存量。从协同论的视角来看,不同创新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能产生协同的正效应。Burt(2000)也证明了这个观点,网络联结是一种关系资本,联结数量越多,企业通过合作关系获得异质资源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利于创新的规模效应。

四、网络联结对破解新药

研发资源困境的意义

对单个创新主体而言,联结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创新资源,降低成本和风险,联结关系越多,意味着结成的合作研发项目越多,可以共享的异质性资源增加,同时分担了创新成本,降低了创新风险。对医药产业总体而言,网络联结对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联结能满足创新主体对异质性资源的需求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能够满足各方对异质性资源的需求,这也是合作研发联结关系能够产生的原因,如果有一方不能从合作研发关系中获利,那么这一方就可能退出该合作关系。医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知识产品在新药研发需要投入的各种资源中作用显著,结成合作研发的联结关系为知识流动和技术引进提供了渠道。各创新主体在合作过程中,通过研发项目、工作中的学习与观察以及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从网络联结关系中获益,能够获取更多的研发经费投入,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培养自身的研发人员,还能中从学习合作方的研发管理经验。两个原本独立的具有异质性知识的创新主体结成联结关系,不仅有助于缄默知识的获取,还能够培养出组织的学习能力。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结关系拓展了合作各方的知识网络,对新药研发能力的提升具有推动和催化作用。总之,联结关系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等资源在创新主体中扩散,有利于提高创新资源的流动性和创新效率。

(二)网络联结有利于降低药物研发的创新成本和风险

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制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仅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承受漫长的研发周期和研发过程中失败的风险,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难以独自完成。因此,企业选择参与某种形式的合作研发,除了为获取异质性资源,与其他创新主体结成联结关系的另一重要意义,即为了控制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通过结成研发联盟开展合作,合作各方按资源投入的情况,在利益共享的同时也共担风险。一方面,资源共享使合作各方可供利用的资源比合作前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尤其是知识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异质性知识提高了合作各方的资源水平,降低了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与合作前相比,风险共担机制使合作各方大大降低了各自的创新风险。另外,网络联结关系有利于发挥合作研发的信息优势,创新主体能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避免对新药研发的发展方向做出误判,降低创新风险。

五、在创新网络中破解新药

研发资源困境的主要策略

创新主体之间以资源流动为载体的网络联接关系,有助于缓解新药研发的资源困境。优化这种联结关系,促进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和利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保障和激励。绝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不直接参与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但政府能够在制度建设和环境保障上对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结关系产生影响。所以,政府作为一支独特的力量,在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解决新药研发资源困境的关键性因素。

(一)引导和激励创新主体结成合作研发的联结关系

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引导和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形成联结关系,并提供保障合作研发的制度环境,鼓励合作创新的制度性安排,以促进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流动。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企业中心度远远低于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居主导作用。考虑到这一产业特征,在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心职能的基础上,应倡导提升企业在新药研发中的中心地位,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信息、技术、人力和资金等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通过金融、财税政策等优惠,鼓励大企业研发新药,并发挥大企业对其他创新主体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集结处于研发劣势的中小企业参与合作研发,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服务外包。政府还可出资以研发项目的形式,组织有研发能力和研发基础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医院等联合申报,鼓励创新主体之间结成联结关系,集合最优质的研发资源进行技术攻关。endprint

(二)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鼓励人力资源流动

资源的流动性是判断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资源流动性越强,创新的效率越高,越有利于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

1.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人才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资源,创造性人才是技术创新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在知识密集型的医药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具主觀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大力吸引国内外医药研发领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加快医药产业研发队伍的建设。引进人才不仅能为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注入优质的人力资本,还能够伴随人才引进而产生知识、技能、经验等无形资源的流入。通过产业园区、孵化器等引进人才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对引进到园区从事药物研发或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应给予政策优惠或直接物质激励。

2. 鼓励人力资源流动。人才引进能增加人力资源的外部供应,但毕竟数量有限,促进人力资源流动能够增加技术创新的活力。企业的人才了解消费需求和市场,而且实践经验丰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更擅长理论分析和基础研究,双方各有优势。应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互动,通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提升双方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而且人才交流还能带动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流动。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以通过联合培训高级人才、联办实验室基地、企业和高校人员互换等方式,实现校企在人力资源上的合作和共享,通过人才交流提高知识的流动性,进而推动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

(三)建立并完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创新主体各自占有一定的创新资源,在没形成联结关系前是独立和分割的,建立并完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促进资源流动。各创新主体对信息的占有情况不同,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失去很多合作机会,或者难以攻克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增加了新药研发的风险。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各种服务性中介机构,开展专利评估、知识产权、生产力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各类服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共享和传播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提供服务和帮助。目前,地方各级政府或产业园区建成了一批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的支撑平台,已经有了“量”的累积,如何优化现有服务平台,实现“质”的跨越,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职能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此外,要发挥医药行业协会的沟通桥梁作用,促进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促进产业内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供服务和保障。

(四)依托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促进资源流动

产业集聚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研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提供了地理空间上的优势,有利于资源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依托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来促进资源流动,一方面是因为地理临近性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资源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鼓励技术创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往往和产业园区挂钩,以便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就是说,产业集群是促进资源流动的一个有力的政策抓手。医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产业集群的地理临近性给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流动带来了更多便利,联结关系也因产业集聚效应更具动因和优势。因此,可利用目前既有的产业集群,将产业集群在地理上的区位优势转变为依托资源流动的网络联动优势。通过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园区内企业的研发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园区内企业之间以及园区内外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平台。

(五)利用跨国制药公司获取外部资源优势

跨国制药公司是医药产业当中一支不容小觑的独特力量。当前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放缓,但我国吸引外资仍然一支独秀,深受跨国制药公司青睐。我国医药产业的外向型特征非常明显,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企业都已在华建立生产基地或研发基地,外资特色鲜明。跨国制药企业具有领先的技术、充裕的资金、先进的研发和管理经验。跨国企业到东道国进行投资,对东道国来说具有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但这种正外部性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很多因素,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从形式上来讲,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对于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效应有更好的效果。

因此,应鼓励本土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充分利用外方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知识、技术和研发经验等无形资源,鼓励双方的人员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我国本土企业可以从研发服务外包着手,替跨国制药企业进行生物药的临床前研发,再逐步承接高端化的医药服务外包,以此为契机,在医药产业研发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自身在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部分,进而提高在新药研发体系中的作用。我国已经是跨国制药企业产业资本转移的首选之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本土企业积极与跨国制药开展形式各异的研发合作,努力融入国际新药研发价值链和技术创新体系,对我国走出新药研发的资源困境,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3-20.

[2]Chesbrough H.W.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35-41.

[3]王玉芬. 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心度[J].开放导报,2016,(6):51-56.

[4]Bu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0,22(22):345-423.

[5]姚瑞.基于资源的创新网络与知识获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石琳娜,石娟,顾新.基于知识溢出的我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软科学,2011,25(8):27-30.

[7]刘素坤. 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研究—基于新药规制与专利制度视角[D].东北财经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