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探讨
2017-12-22劳铖强
[摘要 ] 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本质出发,在空间、动力、引擎和方向四个层面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思路,认为重点需要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新格局;提升创新水平,形成新动力;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新核心;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新方向。
[关键词] 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结构 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6-0087-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5BJL113)。
[作者簡介] 劳铖强(1979 — ),广东佛山人,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师,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
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一带一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珠三角地区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本质呈现于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和国家竞争三大层面。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主要集中在空间、动力、引擎和方向等几个方面:
(一)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思路要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湾区所特有的空间组织结构,从点轴发展结构向网络发展结构转变,“港—湾”联动,实现产业资源在港口中心城市和湾区腹地城市之间有效流动。
一是要利用湾。要以珠三角的港口为核心,整合厦门港、汕头港、汕尾港、惠州港、茂名港、湛江港等华南沿海地区港口,充分发挥各港口优势,构建港口同盟,形成港口联动,打造黄金海岸带,强化全球海港枢纽功能、增强国际空港辐射功能。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对接,沿着东、西、北江航运线路,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辐射线,促进港澳产业资源向广东和华南地区省份流动,促进珠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资源流动,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资源向粤东西北地区流动,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解决粤港澳地区产业发展的“碎片化”问题。在粤东地区以厦门港、汕头港和汕尾港为核心,辐射粤东地区和闽南地区,共同推动规划整体化、交通一体化、产业协作化和环保联动化;在粤西地区以茂名港和湛江港等为核心,辐射粤西地区,开辟连接东盟国家快捷通道。
二是要形成湾。粤港澳大湾区要以珠三角的港口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港—湾”联动,粤港澳地区拥有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除了珠三角港口中心城市外,还有潮州的陶瓷、汕头的纺织、茂名的石化、中山的灯饰、东莞的服装等。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利用交通网络把主要的产业集群连接起来,形成产业分布的空间网络,包括打通湾区战略通道,推进与泛珠区域互联互通,以及推动外溢发展,加强与泛珠区域产业合作。其中,重点打造湾区城市群,在深入认识湾区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重构粤港澳地区城市群发展路径,从以行政区划划定城市群向以河流流域和重要交通沿线划定城市群转变,把打造跨区域产业走廊或产业发展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提升创新水平,形成新动力
一是要发挥香港的创新引领功能。进一步探索粤港制造业合作发展的新路径,解决香港产业化不足引致的创新发展瓶颈,并通过制造业合作促进粤港两地创新资源流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国际研发机构联系,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研发合作平台,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二是要加快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结构,并加快制造业向粤东、西、北转移,为先进制造业腾出空间;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制造业提供产业服务,从而占据产业核心环节。
三是要加强产业资源要素的跨国流动。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平台,吸引优质创新要素落户,包括跨国公司研发部门、国际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研发人才等,壮大科技研发力量;另外,需要鼓励企业加强对外投资,促进企业资本向外扩张,积极利用世界各国创新资源,从而突破本土资源制约,增强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控制力。
(三)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新核心
粤港澳地区的发展存在着两大矛盾,一是自下而上的区域产业分工由于利益难以协调面临制度瓶颈,二是自上而下的产业规划发展由于制度的缺陷面临着低水平均衡困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以“多中心化”的湾区规划布局统领各城市协调发展。
区域多中心是湾区的内在特性,纵观纽约、旧金山和东京等一流湾区,他们的发展均不是单一城市中心带动,而是多城市中心带动。港澳地区可以通过带动和服务华南地区城市,如和深圳的金融合作分工、创新发展分工等,巩固、提升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因为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的成本差异,需要充分厘清市场需求和规划需求的矛盾,先发展地区要以规划需求来引导,后发展地区要以市场需求来引导,通过专业化发展形成新的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协调发展,向东可以融入海西经济区,向西可以融入东盟,向北可以融入长江经济带,并围绕核心形成不同的城市群,有效拓展经济腹地。
(四)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新方向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大力引进优质产业资源要素,这样才能形成整合世界资源的能力,才能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粤港澳地区过去的对外开放引来的产业投资是量的积累,未来的对外开放引来的产业投资要带来质的提升,并形成新的发展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利用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优势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配套优势,打造国际产业投资平台,吸引跨国优质产业资本和产业人才集聚,并加强粤港澳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跨国投资的重要主体,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金融中心和总部中心。重点要依托广东自贸区三大支点,在自贸区政策中明确重点和突破口,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黄金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要从过去以整合国内资源为主向整合国际资源为主转变,只有集聚大量跨国优质产业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才能通过投资突破本土资源制约,整合各国资源要素。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的全球贸易中心,需要融入新的贸易发展格局,把握跨境电子商务的趋势,在新的贸易模式下,巩固和提升全球贸易中心地位,增强湾区门户枢纽功能。粤港澳大湾区要积极打造优质产业环境,如商务环境、教育环境、投资环境、自然环境等,为吸引优质产业资源集聚提供支持。endprint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路径
(一)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政府协调机构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要实现粤港澳地区乃至华南地区资源的协调和优化利用,而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则是地区发展的“碎片化”,即地区间的发展分割和资源争夺,为了解决合作发展难题,建议利用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以国务院为主导,建立由各城市政府参与,同时又独立于当前各级政府架构的“粤港澳大湾区联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协调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可通过该机构,实现区域内经济、教育、交通、科技、人才、住房、生态等多个社会领域的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的重大事项和战略决策实行通报、讨论、协调和规划,以及牵头成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服务机构等;实现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合作,包括产业转移、技术扩散、人才流动、金融支持等,从而实现区域内的分工协作、产业发展和要素流动,确保区域内各城市的决策都能对区域的发展形成促进作用。
(二) 逐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统计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各城市发展的积极性,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湾区发展的统计体系,一是既要反映当前发展状态,也要考虑未来发展结果。经济发展,特别是研发创新发展的结果存在着滞后期,城市发展考核不能只看当前指标,还要看滞后一期、两期的指标,促使城市发展从着眼短期效应转变为着眼长远效应;二是既要反映自身发展状态,也要考虑地区发展状态,如引入绿色GDP指标体系,把生态保护、节能减耗等绿色发展要求作为判断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三是既要反映资源集聚发展,也要考虑辐射带动发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能力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考核指标引导资源向周边城市转移,以及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
(三)着手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资源数据库
粤港澳大湾区要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国际产业竞争力以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重要核心的要求,需要对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国公司(包括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上掌握的战略环节,以及拥有的优势产业资源进行统计和梳理,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资源数据库,掌握跨国公司发展动向,为湾区发展决策提供支持。
(四) 加快制订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标准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要把握相关产业优势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订,占领产业链高端环节,重点是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在技术研发、商业贸易等領域的应用,形成在国际上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产业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 申勇,宋晓东,劳铖强.发展湾区经济 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N].深圳特区报,2014-12-02.
[2] 谭刚,申勇.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湾区经济新高地[N].深圳特区报,2017-03-04.
[3] 吴思康.发展湾区经济服务国家战略[N].深圳特区报,2014-04-23.
[4] 查振祥.深圳发展湾区经济路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9-31.
[5]王宏彬.湾区经济与中国实践[J].中国经济报告, 2014,(11):99-100.
[6]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