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构建数学高效活动

2017-12-21王凤梅

神州·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高效数学

王凤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教学课堂上开展高效数学,培养幼儿的思维素质、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为如何提高动手能力,构建幼儿园数学的高效活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动手能力;数学;高效

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服务于生活。作为幼儿园一线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纲要》和《3-6岁儿童指南》,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选择恰当的方法,在数学的教育方法中,操作活动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充满了新奇和刺激,因此深受教师和孩子们的青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数学能力教学越来越强调培养幼儿素质,形成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如何在数学课堂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重点。采取措施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符合当今素质教育需求,实现能将数学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生活中的教育目标。现在谈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发操作热情,提高数学能力。

幼儿提高学习兴趣,才能够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促进自身不断的学习成长。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尽可能多动手,动脑,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具体方式主要有:

1.创设实验情境

教师在幼儿园活动区教学上,对比较抽象的数学题目可以实验的形式进行改编,增多幼儿的参与机会。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题目信息设计实验、并自己动手解决。幼兒通过实验、进行主动观察探索,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幼儿不仅灵活掌握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2.开展游戏教学

教师可在数学区域活动中适当组织游戏,让幼儿再积极加入游戏、参与竞争,通过开动脑筋解决数学方面的难题。像有奖问答等游戏,就可以让幼儿积极思维,变得乐于学习和发现、动手探索问题,促进良好素质的形成。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学会胜不骄、败不馁,持之以恒的坚持数学探索。

二、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因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注重严谨性的学科,往往给人以无法直接在实践中应用的感觉。为更好的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应当注意教学内容不脱离于生活实践,使幼儿了解数学具有实际价值、以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并引导幼儿直接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打破幼儿心中数学仅是单调符号运算的呆板印象。例如培养幼儿数学作图--动手能力,现在有许多孩子到了幼儿园,画不好数学图形; 理解不了数学的结构,思维,想象力。其实数学的图形非常美丽,有对称美,结构美,奇异美。学会数学图形的基础,有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数学结构的理解,思维的开阔,注意力的训练,兴趣的激发,个性的塑造,毅力的培养。

三、让幼儿动手的目的要明确,保证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让孩子动手,要给予他一个明确的目的,请他完成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然后设计具体的环节,给予幼儿明确的目的,从而保证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如果让幼儿进行没有目的,没有价值的动手操作,只会浪费时间,分散精力,消耗活动资源。例如区域活动“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时,教师就围绕着这个目标提供了材料:衣服、帽子、鞋子、围巾、各种玩具、食品等,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然后要求幼儿把这些东西按照吃的,穿的、玩的进行分类,幼儿在活动区中快乐地操作。反之,如果教师没有让幼儿观察比较,没有告知孩子明确的分类要求,那么这一堆的材料就是死的,也许有的幼儿会有兴趣翻来翻去,往自己身上尝试穿着,却绝不会主动将材料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这种的动手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如陶行知先生给“做”下的定义: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意义的做。

四、在动手操作的同时鼓励大胆猜想,允许“不一样”的出现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中强调解放幼儿的思想。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孩子,允许“不一样”的出现,富有创造力的思考激活幼儿的求异思维,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空间,让思维过程丰富多彩,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首先,教师要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关注孩子的回答与反应,适当调整方向,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猜测,积极验证,鼓励通过排除、对比等方法来求证自己的想法。例如,研讨课活动《好饿的小蛇》,导入环节的 PPT,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想法。在鼓励幼儿猜想阴影的同时,以各种生活联想来验证幼儿的猜想是否正确,如,弯弯的阴影,许多孩子猜是香蕉,有的孩子说是月亮。教师联系生活,让幼儿自己判断月亮能吃得到吗?除了香蕉,还有什么东西可能变成弯弯的?然后教师拿出一块圆圆的饼干,咬一口后让孩子发现变成弯弯的了。教师应做好幼儿多次错误的准备,允许他们说出或做出“不一样”,并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即使出现跑题,也要耐心引导。

五、注重眼、手、口结合。提高幼儿的操作效率

幼儿的思维不同,操作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允许幼儿及时地交流,使幼儿的手、口相结合,提高操作效率。例如:在一次操作活动中,我让小朋友说出从桌上的10个数块中取出6个有几种取法?哪一种方法好?我没有对他们提出任何要求,只让他们自由动手操作,然后和小伙伴说说你的想法和做法,最后他们不但学会各种取法,而且在尝试与讨论中也明白了各种取法各有长处。如: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从1数到6,有的小朋友是两个两个地数到6,还有的是先数了5个又数了一个…….通过这种手、口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操作效率,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开拓了幼儿的思维。

总而言之,在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问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充分利用它,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二卷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高效数学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