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2017-12-21夏丽华
夏丽华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認为思想德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教师是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要看学生是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需要,实现道德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才干,促进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并主动地将道德观点转化为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乃至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设情境;辨明是非;正确评价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思想德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教师是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要看学生是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需要,实现道德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才干,促进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并主动地将道德观点转化为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乃至行为习惯的形成。现结合思想品德课,浅谈几点教法:
一、创设情境,发展情趣
“只有孩子们学会感受的时候,教师的话才会打动儿童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话一点儿不假。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人们的思维处在一种活跃状态,从而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在新课标中,每个插图都以“情”字着手,因为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而情境教学又正是从感受形象出发,着眼于情感的陶冶。但怎样运用直观的手段,创设特定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呢?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生动讲述,引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讲”永远只能讲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这要求老师必须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讲述感染学生,把正确的道理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或利用插图、讲故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了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效果。
2.组织活动,展现情境
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中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成分,有计划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设形象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实践活动中获到知识,增强教育效果。如《春天来了》一课在课前让学生深入大自然中,在春天里,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同学们了解到大自然的美。此时我抓住了教育契机,问学生:怎样才能留住这美丽的春天呢?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说:把它画下来。有的说:“我们要保护春天,不去破坏花草树木”。学生都纷纷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展现活动的情境,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而且利用社会这大课堂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德育高尚起来。
3、巧用插图,深入情境
巧用插图是增强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新课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观点融于直观的图画之中。图画具有生动形象的优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蕴含生活实践的问题。而图中生动化的情境,活灵活现,让学生领悟蕴含的道德观点,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总的说来,情境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特点是以情境激情,以情诱心,促进由情到理的转化,使品德的课堂教学产生较强的“磁性效应”,促进学生思想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辨明是非,激励向上
《新课标》中提出了:“坚持正确的原则”,做错事情,敢于承认,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让大家唱《找朋友》这首歌曲,导入新课,引导看图,了解图意,启发学生回答书上的问题,用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敢说,互相谦让,和睦相处,做错事,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做就培养了学生学会交朋友,会谦让,做坏事要诚实的品质,并达到激励学生向上的要求。
三、正确评价,以知导行
《新课标》坚持知行统一是道德的根本目的,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体思想工作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现实生活中,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在当前小学生思想活跃,分辨力不强的情况下,特别要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知识,辨析一些道德现象,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在学生评价中,强调了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氛围。这一理念使评价成为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发现到欣赏别人的过程。才能增强对不良行为的抵制和抗腐能力,增强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课堂训练中,增设了“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辨一辨,帮一帮”等具体实例,目的就是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架设由知到行的桥梁。如《怎样看书好》一课,议一议图中提到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的光线和距离下看书,眼睛最舒服?大多数学生的说法是:在昏暗的灯下、太阳下、走路看书没什么害处,但有一个同学回答让我耳目一新:认为在“昏暗、阳光下、走路”看书是不行的,太弱或太强的光对我们的眼睛都不好,比如我二叔就是在昏暗的阳光下看书,结果一双明亮的眼睛成了近视眼。学生能在辨析中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再加以“导”出:“阳光下,昏暗处,走起路”看书的危害性。这样的辨析重点在“辨”,目的在“导”,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内化为“行”。
四、启发思维,引导探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标》具有新疑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将教师从传统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在新课标的教学中运用“探究”有利于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品质,增强辨析能力,促进其思想认识能力的转化。如在教学《我换牙了》一课时,让学生想:人牙齿是那么完整,又没有损伤,怎么会掉呢?学生从插图找到了答案。教师讲述:一个人一生长出两副牙齿,一副叫乳牙,一副叫恒牙。乳牙长到一定时候就会换掉,再长出来的牙齿叫恒牙。恒牙如果没有保护好,掉了就不会再长出来了。并提出在换牙时应注意什么?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观看插图得出答案:“换牙期间,不能用手摸,不用舌尖顶牙”等内容,这样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帮助他们遇事冷静分析、辨明是非,才能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道德知识,实现道德的内化,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通过新课程的实践教学,我感受到: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教学要求,深刻领悟新课标的基本任务,了解其中的奥妙,才能提高新课标的教育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