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松隆作品《Fuzzy Bird Sonata》的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分析
2017-12-21赵洋
赵洋
摘 要:《Fuzzy Bird Sonata》这部作为日本萨克斯专业中举足轻重的音乐作品,日本作曲家吉松隆以鸟类的生活状态为创作灵感,创作中涵盖了萨克斯各方面所有的演奏技术与技巧,以作曲家吉松隆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与演奏家须川展也超凡绝伦的演奏技巧享誉全球。全曲在演奏的过程中涉及了很多现代作曲的技法以及利用了乐器属性的特殊音效,音色丰富、旋律流畅。这部作品的发表也给世界的萨克斯演奏家和爱好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发和引导了更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对萨克斯这件极富魅力的乐器再度创作与演奏、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Fuzzy Bird Sonata》 吉松隆 萨克斯 曲式结构 演奏技巧
在日本,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为中音萨克斯与钢琴伴奏而作的奏鸣曲,于1991年由日本作曲家吉松隆完成创作。全曲共三个乐章,在这部作品中几乎涵盖了各方面所有萨克斯的演奏技术与技巧,全曲在演奏的过程中涉及了很多现代作曲的技法以及利用了乐器属性的特殊音效,以达到发挥萨克斯这个极富个性乐器的完美音响。全曲段落众多,而段落之间多变的力度标记与速度标记对于演奏家的演奏技巧、对音乐的处理以及与钢琴伴奏之间的配合方面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全曲的創作灵感来源于鸟类,吉松隆曾说,鸟类是“最美旋律制造者”,而他音乐要素中朦胧、细碎、飘逸的部分也像小鸟的绒毛一样繁复细腻。甚至最初演奏这部作品的萨克斯演奏家须川展也在他的传记中这样记录:“这首作品可以说是为古典萨克斯另辟蹊径,既不属于古典音乐也不属于爵士音乐。渐渐的被其他国家更多的萨克斯演奏者所接受。不夸张地说,这首作品给了演奏家须川展也先生一张通往世界的门票。在国外的一天,一个陌生人甚至称呼他为‘Fuzzy Bird先生。”
一、Run,bird——肆意奔跑的绒毛鸟第一乐章
本乐章的速度为Allegro,为非传统的奏鸣曲式,虽然大体依旧可以分出呈示部(A-C)、展开部(D-F)、再现部(G-M),但从最初的呈示部开始就已经区别于传统奏鸣曲式的“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的曲式布局。且作曲家在本乐章中利用大量的特殊技巧符号,例如“大滑音、手指泛音滑音”“超高音吹奏”等,现代记谱法,例如“无限延长记号”等,和多变的节奏节拍来突出萨克斯的乐器优势及音乐表现力,为我们描绘了绒毛鸟在该乐章中灵巧多变的主题形象。
呈示部(A-C)共31小节,大体分为A、B、C均匀的三段,其中A、B两段是乐章的引子部分,其中,A段15小节内13次变化的节奏节拍酣畅的表现了绒毛鸟跳跃嬉戏的情境。而B段却无固定的节奏要求,在B段开始作曲家就用一个无限自由延长记号,引导演奏家本身对作品做速度的调整和呈现,以便于更好的演奏出作品的音乐性,突出乐器的属性。在演奏法方面,呈示部的B段大量运用传统演奏法中的“滑音标记”以及现代演奏法中高难度的“大滑音”以及“手指泛音滑音”演奏技巧。在这些技巧中使用的现代记谱法“无限延长记号”无疑也是B部分的点睛之笔。
展开部(D-J)共64小节,7个段落。大体分为两个部分:D-G,H-J。其中,第一部分中,D段不规则的连线与重音在作品中可以很好的诠释绒毛鸟的淘气顽皮与古灵精怪。而E段的后4小节利用大量的两音连跳与音区的起伏推进使作品的旋律与情绪得到完美的结合与抒发。F段节奏规整,常规的4/4拍节奏,旋律大量的休止与钢琴伴奏间的呼应相得益彰。G段的旋律是最初引子的旋律再现,但大量的两音连跳以及跳音使音乐更有感染力,细致的呈现出乐器的音乐表现力。第一部分的力度对比也是非常明显的,D段弱,E段强,F段弱,G段强,这种多变的力度也表现了绒毛鸟捉摸不定的情绪。第二部分中,H段的速度有所变化,Andante的速度与乐章开始的Allegro速度有着强烈的对比,配合H段中旋律的重复,对整个乐章而言都是一种情绪的变化与处理。I段“piu mosso”和“Timpo I(Allegro)”的标记表示回归到快速固定的节奏,而J段的大跳在技巧上要求使用弹舌演奏,这种技法可以模拟出类似打击乐般的声音,使作品更加灵巧婉转。在演奏法方面,展开部的G段“超高音吹奏”演奏技巧和J段“弹舌”演奏技巧使作品的音响效果更为丰富与立体。
再现部(K-M)共27小节,无明显段落划分,但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依旧是再现部的亮点,14次的节奏变化再次描绘了绒毛鸟的灵活多变,速度和节奏的变化以及大量颤音的运用把乐章的情绪推向高潮,在M段节奏快速的连跳音符和力度及音区的推动下结束本乐章,再现了生机盎然的情境与绒毛鸟自由酣畅的情绪。
第一乐章,也是这首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主体部分。呈示部中复杂多变的节奏与丰富技法的演奏紧扣主题,演奏技巧的“滑音”、“大滑音”、“手指泛音滑音”等体现了萨克斯的乐器优势与色彩斑斓的音响效果,可以更好的突出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期间贯穿的“无限延长记号”给予演奏家二次创作的机会,为作品的呈现提供多种可能。展开部的速度对比与力度变化为作品呈现了多变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技巧上类似泛音的“超高音吹奏”、与模仿打击乐器音效的“弹舌”等手法的运用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性。再现部再次回归的演奏速度与旋律把作品呈现得完整流畅,乐章最后在速度、连跳与音区的推动下到达高潮,使作品再次还原了绒毛鸟肆意奔跑的场景。
二、Sing,bird——饱满抒情的绒毛鸟第二乐章
本乐章的速度为Largo,为慢乐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A-C),第二个部分(D-E)。值得一提的是两个部分的速度不同,尽管虽然速度相似,但节奏已大不相同。全曲贯穿的“accel”和“rit”使节奏变幻莫测,萨克斯在音色上有明亮清晰,抒情饱满的特质,这也可以很好的表现作品平静中伴随流动性的音响效果。
第一部分是A-C段,速度为Largo,但从最开始节奏和速度就有着大量的变化,这种“二度创作”可以让演奏家很好的发挥乐器的个性及个人的演奏能力。在作品的最开始A段处有特殊的技巧演奏符号:“气声音”。这种像有气流声音共鸣的演奏效果在萨克斯的演奏中是具有代表性的,用这种哨片的不规则震动产生的声音效果也非常有个性。
第二部分为D-E段,速度为Adagio,这类的速度标记来描述绒毛鸟歌唱时的声音节奏变化,旋律优美且富于变化。在D段结尾一串的颤音和倚音的进行再配合速度的加快和音区的变化。以及E段中两句几近相似的旋律使作品回味无穷,耐人寻味。
第二乐章,是较为沉静的部分。也符合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在第二乐章的旋律发展中,节奏的大量变化是本乐章的一个亮点。乐章中“accel.”“rit.”的速度标记随处可见,颤音和倚音的运用也充分表达了绒毛鸟在歌唱时的气息和音响色彩上变化,利用萨克斯的乐器优势表达了绒毛鸟歌声通透婉转,流畅悠扬的特点。
三、Fly,bird——天真自由的绒毛鸟第三乐章
本乐章的速度为Presto,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A-C)、第二部分(D)、第三部分(E-J)。这个第一部分的曲式结构很相似,但作为全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它在引子方面、演奏技巧和旋律華彩等方面对比第一乐章做了很大的突破与改变。
第一部分为A-C段,速度Presto,有三小节的引子在A段之前,这种形式类似第一乐章,但照比第一乐章而言,引子的数量有所减少,为了使演奏家和钢琴的伴奏可以准确无误,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刻意留下了类似“对位线”这样的标记来契合旋律与伴奏之间音符的关系。这样的方法使演奏家和钢琴伴奏之间相互协调,也稳定了演奏家和钢琴伴奏彼此之间在演奏过程中的节奏与速度。
吉松隆在创作中深受前卫摇滚创作因素的影响,例如在第三乐章的引子处,除了滑音标记、速度变化标记与对位线标记,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两次“different keys”这样的标记,这样“代理指法重复音”的方法在萨克斯演奏时会让音准稍有偏离,虽然没有了刻板的同音高的音符,但这是作曲家吉松隆喜欢的效果,深受爵士风格影响的体现。
第二部分为D段,速度为Allegro D段开始的标记为“meno mosso”, 通过速度的标记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二部分中音形的速度是快速流畅的,音符的推进和音区的高低变化体现了绒毛鸟在飞翔时的潇洒自由,力度上也是由最初的“p”逐渐加强,直至D段结尾处的“mf”,加上十六分音符和音区的变化,使第二部分整体有一种欢快明媚的感觉。
第三部分为E-J段,在第三部分的G段中有“Candenza ad lib”的标记,是节奏自由的华彩段落。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具有个性的地方之一——利用演奏家的即兴演奏能力来“二度创作”作品,这样也可以发挥整个作品最大的音响效果与价值。让演奏家拥有表达音乐的“权力和自由”。演奏家可以在一定的音阶基础上更自由的演奏,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领悟不同演奏家的演奏技能与营造的音乐氛围。
第三乐章,也是这首作品中唯一有华彩段落的乐章,G段后面的H-J部分都是乐章的尾声,包括节奏自由的华彩片段、“accel.”“rit.”等速度标记、滑音标记、连续的颤音标记和倚音标记等等。虽然在乐章开始处引子的部分有所删减,但在尾声的部分,作曲家再现了前面所提及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术语,也是对这首作品的一个概括。
四、结语
通过滑音、大滑音、手指泛音滑音、节奏自由的华彩片段、“accel.”“rit.”等速度标记、超高音吹奏、弹舌、连续的颤音标记和倚音标记等演奏技巧和标记表达了绒毛鸟在奔跑、歌唱以及飞翔时的场景。吉松隆用一整段的自由华彩演奏来展现演奏家的演奏技巧及音乐能力。这段只有片段音阶线条的旋律可以给演奏家充足的“二次创作”的机会与展现演奏家即兴的演奏能力和音乐的组织能力,而演奏家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乐器来表达他们的想象也为作品增添了更加值得期待的音响效果。
这部作品在日本可以算作是最有影响的萨克斯作品之一,吉松隆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与须川展也超凡绝伦的演奏技巧让这部作品在国际上大放异彩,1992年在意大利成功举办的第十届世界萨克斯大会上,须川展也对的演奏使更多的人对这部作品进行关注,也为吉松隆及须川展也自己赢得了声誉,而这部作品的发表也给世界的萨克斯演奏家和爱好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发和引导了更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对萨克斯这件极富魅力的乐器再度创作与演奏、探讨与研究。通过这些,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音乐创作和技巧演奏中对萨克斯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感悟音乐中萨克斯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英厄姆,任达敏译.萨克斯管[G].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徐浩.萨克斯《绒毛鸟奏鸣曲》详解[N].上海音乐学院,2012.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