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7-12-21张立新
张立新
摘 要
借助特殊的校本资源,是创建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窗内小学从校名出发,让教以学为窗,学以用为窗,师以生为窗,生以书为窗,开发“窗”文化的最大教育价值,助力学校特色品牌创建。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特色创建;“窗”文化
窗内小学毗邻厦门北站,取名于学校所在后溪镇窗内社的“窗内”二字。几千年来,“窗”字与教育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如“窗下”特指上学读书,“寒窗”形容勤学之苦,“同窗”为同学的代称……有鉴于此,学校从“窗”字入手,挖掘其文化内涵与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窗”文化,成效显著。
学校首先从有形之窗入手,在校园布局和空间设计上都注意与“窗”形结合,设置了林林总总的“校园之窗”。同时,又从“窗”的词义出发,取其“透射”“开放”“融通”等诸义,确立了“修于窗内,美于窗外”的校训,“走进窗内美自己,走出窗外美世界”的办学目标和“融通窗外,融汇窗内”的教风等。如此把有形的物象和无形的精神之“象”结合,创生了开放融合、谐和聚美的校园新风尚。
如今,走进窗内小学,就像走进了一个窗的世界,处处可见窗文化元素。如学校花坛中庭的四个红色“圆窗”,教学楼一层的窗文化书吧,各种建筑中的窗格设计,有关“窗”的常识、诗句、名人名言,以及取名“窗”的校歌和校报等等,可谓形成了独特的“窗”文化。
一、教以学为“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曾说:“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阴,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这给老师们的教学以生动的启发。例如2014年入职的科学科王老師,当年以优异成绩分配到窗内小学。刚开始上课时如同“大学教授”,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可是下面的孩子听起来就像闽南谚语“鸭子听雷”,越听越不着调。王老师在“教”这个“屋顶”里也是干着急,幸亏推开了这扇“学窗”,在教室和实验室里,坐在学生的身边,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才发现自己觉得很简单的科学常识,在学生那里却是个难点,而自己却将之忽略了。而有些学习难点如不在实验室中亲手操作,对学生来说无异于做无用功。后来,透过“学窗”,王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实验仪器,让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了科学课。以此为素材,王老师撰写成论文《实验记录单的改良策略探究》并发表于《福建教育》,让他的带教师傅也不仅感叹其进步之快。
二、学以用为“窗”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和用都常常处于脱节状态,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师生的教学热情。例如综合实践课的教材一看就懂,但学了好像没什么“用”,因此有的学校不甚重视,学生也兴趣了了。其实推开“用”这扇“窗”,我们会发现综合实践这门课的“用”处很大。例如9月开学后,学校大门口的白色塑料袋就逐渐多了起来,有些还乘风溜进学校的卫生包干区,害得负责清扫的班级有苦难言。这引起了综合实践科张老师的注意,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把教材后面有关垃圾回收的课程提前安排,并组织学生开展“喜迎金砖,垃圾不落地”实践调查活动。三天时间不到,学生们就带着实践调查表、照片、实物等回到课堂上,以PPT的形式呈现了学校门口白色塑料袋的来源、不良影响及整治措施。课后,学生到学校大门口分发环保倡议书,倡仪师生、居民自觉爱护环境,迎接金砖会议的到来。从此,学校大门口整洁如初。在不到一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亲身投入,为学校、班级解决了环境卫生难题,从中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发挥了学习的最大价值。
三、师以生为“窗”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也是他们的工作难点所在。如何突破班级管理这个“屋顶”的桎梏,看见头顶鲜活的蓝天?老师们通过实践找到了答案:必须打开学生这扇“窗”。例如朱老师入职才两年,但所带班风气和谐,井然有序,积极上进,朝气蓬勃,深受师生称赞。问及经验“法宝”,朱老师说,因为他们有3个“班主任”——除了朱老师自己,他们班还另外设立了6个“小老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6个 “小老师”顶2个“班主任”,管理起班级来自然轻松自如。比如,打扫室外卫生,值日生后面总会跟着一位手拿纸笔的小“班主任”,随时对卫生情况进行评估,不合格的必须重扫。另外,对班级中的调皮生,朱老师则安排他们坐在“小老师”身边,用“小老师”的榜样力量与同伴激励,让他们慢慢转变。如此,以“生”为“窗”,让班级管理照进了智慧的光芒。
四、生以书为“窗”
在窗内小学,有一群专门的推“窗”人,帮助学生透过书籍这扇“窗”,发现各自喜好的天地,汲取知识的精华,增长见识和技能。例如林老师接手一年级新生班后,通过家访了解到班里学生的家庭总拥有书柜不到10个。有的家庭装修豪华,却没有书柜。有的家庭居住逼仄,孩子只能将餐桌当书桌,更不用说有地方摆放书柜了。林老师心里替他们着急,于是召开“家家有个小书柜”专项家长会,要求每个家庭配备小书柜,并根据孩子兴趣及老师推荐购买课外读物,以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有的家庭比较困难,林老师就自掏腰包网购书籍甚至小书柜送给他们。以书为“窗”给林老师的班级带来的是浓浓的“书香味”,孩子们学业进步,班级管理成效显著。
无疑,校园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1]借助“窗”这个具体物象,窗内小学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学校特色。显然,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窗是战胜自然的人类智慧的显示,而对于窗内小学的师生来说,“窗”还是他们心中的科技之光、情感之门和智慧通道,等等,在种种有形无形的“窗”中,他们用心灵“洞见”着未来。
参考文献:
[1]杜时忠.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超越[J].中小学德育,2015(2):11-13.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窗内小学
福建厦门 361024)
责任编辑 余志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