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7-12-21张凯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单侧动力学下肢

张凯

河南夏邑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夏邑 476400

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张凯

河南夏邑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夏邑 476400

目的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前、麻醉30 min后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后2组HR、SBP、DBP均有下降,对照组SBP、DBP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R指标和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相当,后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血流动力学

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脏器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损害,麻醉具有一定难度[1]。区域阻滞麻醉与椎管内麻醉以呼吸并发症发生率低而多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2]。选取2014-09—2016-09间在我院接受单侧下肢手术的80例老年患者,分别应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现将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凝血功能异常、麻醉药物过敏及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62~80岁,平均71.64岁。ASAⅡ~Ⅲ级。观察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61~80岁,平均71.55岁。ASAⅡ~Ⅲ级。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室后均监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静注咪唑安定1 mL。对照组:选择腰2~3或腰3~4椎间隙为穿刺点,成功后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0.1 mL复合0.75%布比卡因1.2 mL。观察组:采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设置HNS12神经刺激仪频率为2 Hz,波宽0.1 ms。患者平卧,选择耻骨结节与髂前上棘连线下、股动脉搏动外侧各1 cm为穿刺点。当髌骨节律性跳动及股四头肌收缩时降低刺激强度至0.3 mA。若仍可见髌骨明显颤动则判定股神经穿刺成功,回吸无血则注射0.5%的罗哌卡因20 mL。改患侧在上侧卧位,选择股骨大转子与髂前上棘中点向下5 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穿刺。当患侧趾屈或足背伸时降低刺激强度,以仍有明显足背屈现象为穿刺成功。注射0.5%的罗哌卡因25 mL。静脉注射瑞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0.2 m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行麻醉诱导,术中行机械通气并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05~0.2 μg/(kg·min)、丙泊酚3~6 mg/(kg·h),调整上述二者剂量以维持患者脑电双频指数为40~60。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时HR、SBP、DBP水平。麻醉效果判定:以患者手术时完全无痛感为阻滞完全,患者手术过程中有痛感、需药物辅助镇痛为阻滞不完全,改行其他麻醉方法为失败。

2 结果

2.1 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麻醉前2组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组HR、SBP、DBP均有下降,对照组SBP、DBP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组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麻醉效果对照组阻滞完全35例(87.50%),观察组阻滞完全34例(85.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P>0.05)。

表1 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阻滞因老年患者椎管间隙小、椎间孔处于闭合状态而存在腰麻平面上界控制难度大、血流动力学变化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3]。如为延长麻醉时间而增加药物剂量则将使血流动力学产生巨大改变。腰丛和骶丛是下肢支配神经的主要来源,前者由T12~L1~4(股神经)的神经前支构成,骶丛由骶神经、L1-4神经及马尾神经前支构成。L1~4是腰丛中最大的分支,于髂肌与腰大肌间下行,进入股三角后即分为肌支、皮支等数个分支[4-5]。余云兰[6]等认为行股部浅表或小腿手术时,可以股神经阻滞代替腰丛阻滞,选用坐骨神经阻滞的原因则在于骶丛位置较深、并发症较多。我们所采用的神经刺激仪可客观检测肌肉-神经功能,针尖接近神经干时即引发相应肌肉收缩,从而避免针刺神经,在外周区域阻滞中具有定位准确、适用范围广、阻滞成功率高等优点,在髋关节置换、股骨胫骨折等手术中均有良好应用效果[7]。我们选用神经刺激器辅助,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以电流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其所支配的肌肉震颤,从而准确定位,使联合阻滞精确化、简单化[8]。本文2组患者麻醉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麻醉后30 min SBP、DBP较麻醉前的变化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阻滞对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2组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阻滞可取得与蛛网膜下腔麻醉相当的麻醉效果。

[1] 钱之秋,王俊.局部麻醉在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2):326-328.

[2] 蔡江林,杨微,陈其玲,等.不同麻醉方案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4):875-876.

[3] 姜柏林,于玲,冯艺.老年人实施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2531-2534.

[4] 姜天乐,邓莹,贾东林,等.帕瑞昔布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神经阻滞镇痛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前瞻、双盲、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4):334-337.

[5] 阿良德,张广元,闫红秀,等.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激及置换后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9):5892-5897.

[6] 余云兰,尤新民,林加福.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3):362-364.

[7] 庄文政,陆辉.改良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2):262-264.

[8] 曲彦亮,刘芳,张立新,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3):264-267.

R614.4

A

1077-8991(2017)06-0041-03

(收稿 2017-04-28)

猜你喜欢

单侧动力学下肢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同期双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部疾病的临床比较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TNAE的合成和热分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