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育现状调查与实效比较分析*
2017-12-21徐玉梅
徐玉梅,于 芳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 潍坊 261053,yumeixu@126.com)
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育现状调查与实效比较分析*
徐玉梅,于 芳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 潍坊 261053,yumeixu@126.com)
目的了解试点的“卓越医师班”学生医德素质培养现状,探索提高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方法以2013~2016级四届“卓越医师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把握其医德素质现状,并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结果高年级“卓越医师班”学生相较于低年级“卓越医师班”学生医德素质培育有一定实效性,但是整体实效性并不是很明显。结论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要树立精英化培育理念,突出人文性;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性;辩证分析培育实效,强化长效性;要注重培育过程,强化实践性。
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精英教育;实效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改革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医德素质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而院校阶段的医德素质培养是医学人才职业道德养成的首要阶段和重要过程。潍坊医学院(以下称“我校”)作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遵循“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的育人理念[1],在传统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持续推进和探索学生医德素质培养的改革、试点和研究,课题组对山东省部分医学院校“卓越医师班”学生的医德素质进行了跟踪调查和分析,力求把握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现状,辩证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精心构建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育的适应性基本模式,整体推进精英医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课题组选取山东省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潍坊医学院、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泰山医学院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级(卓越班)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对目前设置的2013~2016级“卓越班”的3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研方法
以了解“卓越班”学生医德素质和认知现状、把握培育实效为目的,课题组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医德总体认知、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对医德素质教育途径的认知等几个方面;并通过前期学生座谈、专家访谈、预调查等形式,不断完善调查问卷,使其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调查学生的认知现状。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四个年级的“卓越班”共发放调查问卷364份,回收问卷355份,问卷回收率97.5%;其中有效问卷344份,有效率96.9%。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分别录入数据,并进行了分年级的描述统计。
2 结果
2.1 卓越班学生医德认知状况整体良好
2.1.1 对学医目的、职业要求的基本认知。
调查显示,四届“卓越班”学生对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目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是医务人员基本的职业要求有着相对较好的理解,能够理性认识医学职业的本质要求和医务人员应承担的职业责任。尤其是,大多数学生能够把医学职业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要求与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而仅有少部分学生单纯着眼于个人社会地位和稳定经济收入(见表1)。对医疗职业最本质要求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得到部分学生的认可。这说明“卓越班”学生的整体医德素质较高,总体认知良好,各年级对“学医目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认同度差别不大。这说明,该部分学生的医德教育不但有着良好的德性基础,而且学校的医德教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效性显著。
表1 您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最主要目的
2.1.2 对医患关系的基本认知。
调查显示,四届卓越班学生对医患关系是信托关系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依次为50.0%、46.0%、47.0%、55.8%,基本能够把握医学职业基本人际关系的实质、医学职业的基本要求。但是,认同医患关系是“商业关系”“一般人际关系”甚至“利害关系”的占比并不低。尤其是,将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更多的归结为“媒体的负面报道、医疗体制的缺陷、医患沟通不够”(见表2),而将医患双方情感沟通障碍更多归结为“患者多、医生工作量大、医学知识的不对称”(见表3)。这说明,部分学生对职业关系的认知受社会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还存在非理性的认知和选择,对该职业的特殊性、服务性、奉献性理解不够,兼顾考虑自身利益较多等。这给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精英化“德艺双馨”的卓越医学人才提出了严峻挑战,对医德教育方式、医德教育的着力点、医德教育实效性评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2 您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表3 您认为医患双方感情交流障碍的最主要原因
2.1.3 对医患利益冲突的认知。
调查显示,四届卓越班学生在对待医患利益方面有着较为理性和正确的认知,大多数学生认为“收红包”违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面临患者生命与医方利益冲突时,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见表4),有较高比例学生不认同“过度医疗”(见表5)。这说明该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利益认知基础,有着对医学技术“善”的感性认识,这是从事医学职业必然的德性要求。
表4 您如何对待“未付费的急诊患者”
表5 您如何看待“过度医疗”
2.1.4 对医德素质培育途径的认知。
调查显示,四届卓越班学生对“课堂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医德教育模式认同度最高,2013~2016级依次为71.6%、69.8%、69.9%、76.7%;对“社会实践”的认同度次之。对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改革应重点加强的内容,对“多联系临床实践”的认同度最高,依次为80.7%、50.6%、61.4%、62.8%(见表6)。由此可见,卓越班学生对医德素质的形成要素与过程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医德素质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医德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最关键的是践行能力。而医德践行能力的最终形成,实践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这对当前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改革的着力点即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表6 您认为进行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改革应重点加强哪一个方面
2.2 卓越班学生对医德素养重要性的认知呈现递进趋势
调查显示,认识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都很重要、人文科学对医师影响更大的”,2013~2016级依次为97.5%、79.5%、92.3%、93.6%,大四的学生认知度最高(见表7)。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的实用价值高”的认知,大四学生的认知度最低(2.5%)。认为“医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素质”,2013~2016级学生认知度分别为94.3%、80.5%、84.4%、88.4%,大四学生认知度也是最高的(见表8)。这说明学校的医德教育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强化实践的持续推进和探索学生医德素质培养的改革、试点和探索,学生的医德认知逐步提升,医德素质培育的实效性逐步彰显。
表7 您认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对医生的影响
表8 您认为一名优秀医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素质
2.3 卓越班学生职业立场、职业目的尚不够坚定和明确
调查显示,尽管卓越班学生对医德的整体认知较好,但是涉及未来职业中与利益相关的具体行为选择时,部分学生却表现出职业目的不够明确、职业立场不够坚定的态度,明显存在理性认知与实践选择的矛盾。如2013级卓越班学生,仅有31.8%的学生认同“救死扶伤”的职业目的,28.4%的学生认同“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尽管64.8%的学生认为“收红包”违背职业道德要求,但是却有50.6%的人“想收红包但又担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四届卓越班学生中,大四学生对职业目的的认同度最低(31.8%),而对待红包问题的“想收红包但又担心”(50.6%)认同度又是最高的。这说明,院校的医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医德理论知识传授,缺少真实的医疗、社会背景,并未很好地完全解决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尤其是缺乏正确的义利观。这对院校的医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2.4 卓越班学生在面对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和风险时有脱责意识和矛盾心理
调查显示,认为医患双方缺乏交流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多、医生工作量大” “双方医学知识的不对称”(见表3);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医疗体制、媒体的不实报道”;患者与医生对治疗方案不一致时“采纳患者意见”的学生占一定比例,其中高达45.5%的大四学生建议“请患者转院”,并且是四届学生中最高的。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增多,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越大,思考问题的功利化因素增加。这说明,卓越班学生一方面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有理性认知,想努力做到“救死扶伤”,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尤其事关医方利益时,又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心理。
3 讨论与建议
我校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强化实践为目的的学生医德素质培养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实效,而院校内的医学伦理教育对卓越医学人才的医德素质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医德素质培养仍然存在认知与实践脱节、矛盾的现状。如何着眼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强化精英教育理念,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做好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3.1 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要树立精英化培育理念,突出人文性
当前,按照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各试点高等医学院校在积极推进和组织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就山东省“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四所高等医学院校来说,主要是通过设置“卓越班”、小班制来实施的。在学生选拔上,主要参考入学成绩与简单的面试成绩、每学年的成绩淘汰制、递补制等来确定。因此,这种基本上的“唯分数论”并不能真正把那些具有“一颗人文心和一个科学脑”[2]72-73的学生选进来。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学习深度、实践过程等与其他学生也并没有实质性差别。显然,这种进入标准、选人过程、淘汰机制没有能够很好地兼顾学生的品德素养、为人处事、对医学的认知和领悟能力等,医德素质培养缺乏良好的人文基础和功底,这对塑造“整全的人”[3]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各试点高等医学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首先要树立精英化培育理念,借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精英化“选人、用人”标准、“导师制”的高度个体化形式等,着重突出、培养卓越班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和达到卓越医师试点的实效。
3.2 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要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性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课程的联合培养和渗透。
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设计,应按照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规划医学人文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医德内容的相互渗透,[4]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全面构建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着力强化医德素质培育的系统性。
3.3 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要辩证分析培育实效,注重长效性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是一项树人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育。我校四届卓越班学生,纵向对比发现医德素质培育有实效,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为主要局限于院校内的医德素质培育时间较短,临床实践性环节薄弱,尤其缺乏长期的见习、实习的医德素质的养成、固化期,导致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认知的严重失衡。[5]因此,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育效果不能以短期效果评价来代替长期效果评价,不能以短期的效果来否定培育的实效性,更不能以短期的实效来否定医德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正确性。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的培育应注重长效性,培育的效果主要通过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环节,综合判断、评价其效果。
3.4 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要注重培育过程,强化实践性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是一项行为工程,是动态的实践过程,[2]101需要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实现突破。长期以来,医学伦理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实践性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内、院校内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医德认知与实践脱轨。尤其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结束后的见习、实习阶段,带教老师以技术指导为主,医德指导明显缺位。因此,应规划设计好院校内的医德实践活动,使卓越班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医院,广泛调研,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进一步促进学生医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我们应努力探索医学伦理学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的“双参与”临床实践机制,使医学伦理学教师深入实践医院,带教教师技术指导与自身医德示范相结合,建立起互通、共管机制,发挥双方的合力和优势,共同促进,共同评价,确保医德素质评价的客观性,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董山峰.厚德载医 塑人塑心——潍坊医学院坚持“三统一”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8-03-11(11).
[2] 讴歌.协和医事[M].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3] 周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模式建构[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18.
[4] 高晓妹,黄朝晖,路阳.卓越医师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6-698.
[5] 颜捷.人文视角下的卓越医师培养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26-228.
PresentSituationInvestigationandComparativeAnalysisonMedicalEthicsQualityTrainingEffectivenessofthePreeminentMedicalTalents
XUYumei,YUFang
(ResearchSectionofMedicalEthics,WeifangMedicalUniversity,Weifang261053,China,E-mail:yumeixu@126.com)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plor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ethics quality training on the Preeminent Medical Talents.Method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for investigating “Preeminent class” students of 2013~2016 level Fourth Order in order to grasp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ethics quality and compare and analyse the stituation longitudinally.Result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ethics quality training of senior grades “preeminent class”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junior grades “preeminent class” students, but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is not very obvious.Conclusion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 top-level design with th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medical ethics quality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Preeminent Medical Talents and its systematicnes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e should not only regard the effectiveness more dialectically and emphasize its long-term effect and procedural,but also strengthen its practical.
Preeminent Medical Talents; Medical Ethics Quality; Elit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与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编号ZBX15005)
R192
A
1001-8565(2017)10-1276-05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10.20
2017-06-20〕
〔修回日期2017-08-10〕
〔编 辑 曹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