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足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价值浅析

2017-12-21李朝元周柳含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孝经北山石刻

□李朝元 周柳含

大足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价值浅析

□李朝元 周柳含

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北山石刻中段,摩崖刻有北宋范祖禹撰写的《古文孝经》。该碑与《赵懿简公神道碑》(又称《蔡京碑》)同窟,分刻于龛内、龛外左右崖壁,由6块石面组成,通编为103号(图一)。碑上文字楷书竖刻,由龛左至龛右,共66行,每行满行的有28字,字径8厘米,行距6厘米,字距3厘米,共计1819字。今碑漶蚀202字,校补143字,实存1617字(包括依稀可辨的有53字)。碑文首行前书“古文孝经”4字,末行署款“范祖禹敬书”5字。碑文刻石的年代,据金石考古学家马衡先生考定为南宋孝宗时期(1163—1189年)。

一、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的文献价值

图一 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

众所周知,《孝经》有今文和古文两种版本。今文本18章,古文本22章。汉武帝时孔壁所出的、昭帝时鲁三老所献的,为《古文孝经》,孔安国为之作传,但在南梁战乱之时亡佚。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时,王逸得《古文孝经》给王劭,王劭转示刘炫。刘炫因之作序,言其失得经过,并在民间进行宣讲。刘炫宣讲《古文孝经》事,逐渐传到朝廷,儒家学者都认为是刘炫自己造作的,并非孔安国传的《古文孝经》。唐开元天宝(公元713—756年)时,玄宗御注《今文孝经》,并刻石于太学,今《十三经注疏》所载的即是。从此,《今文孝经》大行于世,而《古文孝经》便逐渐废弃。宋朝时,秘阁藏有《古文孝经》,有经无传。司马光作 《古文孝经指解》,皇祐(1049—1054年)中,献给仁宗,后又缮写一册献给刚即位的哲宗,供其省览。同时,做过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助手、任过著作佐郎(主修《神宗实录》)及国史院修撰官的范祖禹,又作有《古文孝经说》。司马光、范祖禹著文所据的书本,无疑是宋秘阁所藏《古文孝经》。因此,范祖禹所书写的《古文孝经》,刻在大足北山的《古文孝经》也应该是宋秘阁藏的《古文孝经》,这就是大足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的价值所在。正如马衡先生指出的:“宋范祖禹书 《古文孝经》,摩崖刻于四川大足县北山,始著录于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盖自象之著录以后,湮没无闻者七百年矣。”“此刻署范祖禹书,可称唯一最早之古文本……此刻不亡,即秘阁本至今存在。”[1]所以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起到了补史之缺的作用,填补了古文献的空白。

二、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的文化思想价值

北山石刻,始自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韦君靖在北山建永昌寨,“又于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现千手眼之威神,具八十种之相好,施□□□□□舍回禄俸以建浮屠”(见北山石刻《韦君靖碑》)。韦君靖开凿千手观音,修建佛塔,开始北山石刻造像之后,经过五代,至南宋绍兴(1131—1162年),历时200多年,以佛湾为中心,陆续开凿佛像近万尊,北山成为佛教圣地。为什么在这个佛教圣地会出现一通镌刻儒家经典《古文孝经》的石碑呢?马衡先生推测:“此窟为范(祖禹)之门生雇吏所凿,以志其景仰之私,遂以赵瞻墓前范撰碑文复刻于此,又以其手写或他处刻石之《孝经》抚勒其旁。”这不无道理。不过,只是从刻石者与范祖禹的个人关系着眼,而没有联系当时社会人文环境进行考察。中国佛教史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遇到的最大障碍,便是儒家礼教传统。因为儒家与佛教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特别是表现在对待父母亲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孝是“至德要道,百行之首”“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文孝经》)。儒家的孝道,已经深入人心,得到社会认可。然而,按照佛教的轮回说教,当前的禽兽虫蚁,前生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当前的父母,后生可能是自己的子孙;所以孝顺父母毫无意义。佛教徒出家做和尚,便辞别父母,不愿再见父母。即使相见,也要父母对儿子礼拜。如果出家的儿子拜父母,便犯了佛教戒律,要堕入轮回受罪,这是与儒家思想不相容的。但是,佛教为了在中国求得发展,在思想上开始做出了让步,便向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靠近,吸收儒家的孝道观念,佛教徒也以做孝僧来猎取声誉。唐代的禅宗,便是佛教中国化的里程碑。佛教儒学化,便是佛教中国化的核心,特别是到了宋代更有进一步发展。从这个社会人文背景来看,《古文孝经》被刻在佛教圣地北山,并不是偶然的个别人的孤立行为。即使马衡推测的刻石直接动因是对的,如果没有上述佛教吸收儒家孝道、佛教儒学化、佛教中国化的客观环境,如果佛教与儒学仍然尖锐对立,即使范祖禹的门生故吏想要做,恐怕也是很难做成的。因此,北山的《古文孝经碑》,应该看作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兼容的反映,看作佛教与儒学融洽相处的象征。这在中国佛教思想演变史上,乃至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也应有其重要意义。

三、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的社会价值

“孝”乃儒学之根本,历来被孔子的门生尊为“至德要道”。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的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孝经》一书,是传授孝道之书,指出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即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人,都要在各自所居之地位与职位,实践孝亲之法则。

在古代等级制度下,孝被分成五孝,根据《古文孝经碑》记载,天子之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这说明天子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民众。

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这说明诸侯的权力很大,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如果诸侯用戒慎的态度处理一切事情,那么,对上可以替天行道,对下可以替民造福,这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卿大夫之孝,“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这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诸侯的辅佐官员,地位也很高。他们的孝道,就是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

士之孝,“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这说明士的孝道,在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既要服从上级的命令做事,又要对年长的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

庶人之孝,“因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这说明平民的孝道,除了会利用天时和地利种植庄稼以外,更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

由此看出,《古文孝经》实际上是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行为准则的总规范。它有其糟粕,也有其精华。从天子之孝到士之孝的核心是为了巩固天子的统治权力以及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而庶民之孝主张遵守法令,只要勤俭持家、奉养父母就算尽了孝。所以《古文孝经》仍然没有摆脱时代的局限性,成为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至于其具体内容,诸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所谓的道德说教,这些都是《古文孝经》的糟粕,应该加以批判。不过,我们看待事物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辩证的历史分析,《古文孝经》中也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内容。诸如,《古文孝经·天子章》中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要求人们博爱、广敬。在中国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孝”的提倡就应该超出血缘关系,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气。《古文孝经·诸侯章》中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以及《古文孝经·卿大夫章》中的“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在事业上,要求人们成功之时,不要骄傲自满。在经济上,要求家庭或者国家都要达到收支平衡,这样家庭才富裕,国家才富强。在行为上,要求人们违法的事不做,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只要做好了这些,就将成为一位遵纪守法、受人尊重的人,而且会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古文孝经·士章》中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可以看出,儒家宣扬的孝是以孝劝忠。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是家的放大,同样忠是孝的放大。儒家的忠也具有忠于职守、忠于家庭、忠于国家的积极意义。古人认为:“忠臣必然是孝子”,所以孝是忠的基础。《古文孝经·庶人章》中,提倡勤恳劳动,主张孝敬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所以由“孝”而引发的尊老爱老、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赡养老人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此《古文孝经》的孝道观的提倡和发扬对于解决当前的老人问题有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在教化人民提高道德修养、完善自身人格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

四、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的书法价值

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为楷书,字形方正,略显瘦长,分间布白,整齐严谨,笔力刚劲有力,骨气内含,轻重得体,恰到好处,体现了宋代书法风格,为研究宋代的书法提供了实物例证。北山石刻《古文孝经碑》是大足石刻书法艺术的优秀代表,为当今书法的创作、审美提供了借鉴作用。(图二)

图二 《古文孝经碑》局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足北山石刻的《古文孝经碑》不但使湮没了约900年的《古文孝经》重现于世,可以补史之缺,填补古文献的空白,而且为我们研究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同时,在我们“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今天,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对社会的稳定及祥和都具有现实意义。

[1]马衡:《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校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册上),商务印书馆,1948年。

中国计量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

[责任编辑 秦秀林]

猜你喜欢

孝经北山石刻
张志民
西狭颂摩崖石刻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乡愁
后崴子北山地点发现的旧石器研究
“蒙以养正”
《孝经》: 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经典
去北山公园秋游吧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