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唐金陵城水道格局探析

2017-12-21

长江丛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龙河都城秦淮河

蔡 俣

南唐金陵城水道格局探析

蔡 俣

五代时期,徐知诰重筑金陵城,采取断淮筑城的方式,整理六朝水系,形成了新的城市水系格局,对其后南京城市格局和水系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南唐 金陵 水道

一、杨吴时期徐知诰重筑金陵城

南唐政权真正建立于杨吴时期,杨吴武义二年(920)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拜徐温为金陵尹,开始了初步的城市建设。十六年后,徐知诰称齐王,设置百官,以金陵府为西都。937年初,徐知诰开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不久,徐知诰在江宁府正式接受吴王的禅让,称皇帝,建都江宁府。在此期间,推动南京的都城建设。两年后,改国号为“大唐”,更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在杨吴、南唐时期,南京城市建设进入有一次高潮,采取断淮筑城的方式,首次把秦淮河下游两岸的商业区和居民区纳入都城之内,重新开挖整理了金陵城的水道体系,影响深远。

在都城建设过程中,开挖了都城城濠,以及宫城的城濠,重新梳理了南京城内的水道体系。尤其是公元930年,徐知诰修建都城城濠,史称“杨吴城濠”,构建了南京千年以来的城市格局的基础。都城与宫城城濠共同构成了平面呈“回”字形的内外双重环城水道,加上内外秦淮同时使用,南京主城区的秦淮河水系日益成熟。

南唐时期南京城市图(见[清]陈文述《陵集图考》)

二、杨吴及南唐时期金陵城及水道格局

(一)南唐都城及城濠

南唐都城外护城濠因开凿于杨吴时期,故通称为“杨吴城濠”。城濠的长度当略长于都城周长。文献记载南宋景定元年(1260),马光祖疏浚的建康府城城濠长“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约合今14638.08米余),疏浚后的城濠深一丈五尺(约合今4.68米),阔三十丈(约合今92.16米)①。南唐都城城濠的情况当与此相去不远。至元代,城濠宽仅二十五丈②,这可能是因城濠年久淤积的结果。城濠水源有三源,北引潮沟,东引青溪,南引秦淮。都城有城门8座,其中水门分别是上水门、下水门、栅寨门,上水门就在今天的东水关,下水门在今天水西门南侧的西水关,而栅寨门则位于今天虎踞南路的涵洞口。其中,上水门和下水门是十里秦淮的出城和入城水口,栅寨门则是内桥下的护龙河南濠的出城口,因为涉及到两条水系,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杨吴城濠上有多座桥梁,包括竹桥、北门桥、长干桥、白下桥等。

杨吴城濠的开凿充分利用了原有的人工和自然水道,尤其是六朝都城时期开凿的城濠以及城内运河系统。如杨吴城濠的北段东侧,大约在北门桥向东至竺桥的一段,就是六朝时期建康台城的北堑。东濠的北段乃古青溪之一支,《景定建康志》卷一八《山川志·溪涧》栽:“及杨溥城金陵,青溪始分为二。在城外者,自城濠合于淮。”城东南一段用了原有娄湖的水道遗迹③。城西南一段原有落马涧,其中赤石矶的山体是一个标志物,其上的伏龟楼遗址也已经被考古发现。杨吴城濠的西段,则以原长江的夹江为城濠。

杨吴城濠不仅直接连通秦淮河,而且延续了六朝时期城内水系沟通金川河的水路格局。据《上元江宁乡土志》记载:“靖安河水由张阵湖下流,历幕府、石灰诸山而来,另支自平桥下东南流经金川门之西入城。有闸俗为北水关,其水历大市、狮子桥至北门桥入河。”迄今,杨吴、南唐时开凿的河道如外秦淮、逸仙桥一线的南北水道、珠江路以南、北门桥下一线的河道以及五龙潭、内桥东西一线的河道等都还是南唐时期开挖的水道遗迹。

(二)南唐宫城及护龙河

南唐宫城位于内桥以北,是徐温徙治升州期间派陈彦谦主持修筑的,包括对宫城城濠的开掘。南唐宫城四面护城濠分为两部分,东、北、西三面城濠称为护龙河,连接青溪和运渎之间的一段水道为宫城城濠。

护龙河护龙河东面利用原青溪故道之一段,西面则利用古运渎之一段,其水道流布,宋代方志记载为:“护龙河分青溪之水,自东虹桥下流人河,绕皇城东、北、西三隅,至西虹桥下与青溪复合为一。”④护龙河的宽度,《景定建康志》缺载。《至正金陵新志》卷五《山川志·河港》云:“护龙河即旧子城外三面濠也,阔十二丈。”护龙河一名,始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一,是南宋行宫东、北、西三面外的护城河。杨吴时期,在宫城南濠修浚过程中,将内桥河道与西面的水门——栅寨门(今铁窗棂)相连,形成了今日所见的内桥至铁窗棂河道。

据南京市考古部门的资料显示,发现的南唐护龙河遗址位于张府园南侧、建邺路之北。河道呈南北走向,深2-2.4米,宽5.6-6米。东西两岸均由石砌护坡组成,西侧坡壁用石条作叠涩壮层层相叠垒砌,石条下均布满密集的木桩,排列整齐,局部开有梯形下水道以便于散水。西面的护龙河到晚清嘉道年间仍有迹可考,后逐渐湮没,今所见为建筑施工中发现,并且经过考古学者清理确认。

(三)其他水系分布

除了人工开凿梳理的杨吴城濠、护龙河之外,南唐江宁城内还有秦淮河、落马涧、青溪、珍珠河、运渎等河道,与杨吴城濠相互贯通勾连,共同构成了南唐都城水系格局。

其中,秦淮河原名龙藏浦,南唐时期在下游跨秦淮河筑城,使得秦淮河贯通城中东西,从上水门入城,下水门出城入江。北侧有珍珠河,是六朝时期的潮沟北段和城北渠遗迹,陈后主以雨后水泡曰满河珍珠而名为珍珠河,北通玄武湖。青溪发源于钟山,杨吴筑城时截断,城外连通杨吴城濠和燕雀湖,城内河道接宫城城濠东段,入于秦淮河。运渎河道则自斗门桥至护龙河西段,再向北接潮沟。潮沟是六朝遗迹,此时遗迹部分淤塞。城南有落马涧,水流入城濠,接大江。

此外,为便于排水,宫城南门至都城南门之间的御街(大体相当于今内桥向南至中华门之间的中华路一线),两旁开有路沟,称为御沟。2007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曾在内桥东南、中华路东侧发现南唐时期的御沟遗迹,用砖砌筑,底宽90厘米。

三、结语

南唐修筑金陵城,整理城市水道,奠定了后来南京主城内水道的基本格局,贯通了玄武湖、燕雀湖、长江、秦淮河、落马涧、珍珠河、潮沟、运渎、青溪等河道水系,形成的水系网络并延续至今。宋元时期,基本沿用了南唐都城,城濠水道变化较小。明代修建南京城墙,明代修改的段落主要是东水关段,修建了通济门段城墙,将杨吴城濠东段一分为二,此后城内段杨吴城濠遗迹还保留原名,城外的东水关至汉西门段被称为外秦淮河。后来,杨吴城濠北支的西段逐步干涸,现在留下干河沿地名。杨吴城濠西北角有乌龙潭,也是杨吴城濠的重要水道遗迹之一。1952年9月,南京市秦淮河整治委员会为了疏浚城内河道的需要,将杨吴城濠东段和北段称为内秦淮河东支和秦淮河北支,人们逐渐忘记了它原来的名字,这是对历史文化信息的忽略,十分可惜。

注释:

①《景定建康志》,卷20。

②《至正金陵新志》,卷5。

③娄湖传因孙吴娄侯张昭所开而得名,今称其地为老虎头。

④《景定建康志》,卷一。

[1][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2][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3]薛政超.五代金陵史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南唐二陵文物保护管理所)

猜你喜欢

龙河都城秦淮河
游桂林遇龙河
诗意秦淮
夏商时期都城选址简析
夜航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
Jiangnan Style
龙河库区风光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
秦淮河上寻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