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说“全电影……”
2017-12-20周媛媛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主观情态为切入点,分析形容词“全”自身的特点及其词性归属,从名词的五个种类入手,分析“全”后名词的类别及特点,从而阐述“全电影”不成立的原因。
关键词:认知 主观情态 范围 个体性
一、问题的由来及研究现状
《汉語教程》第一册(下)最后一课中有个句子“这是我们全家的照片。”在讲解“全”的时候,列举了“全家、全班、全国、全世界……”,学生竟然说出了“全电影”这样的组合方式。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全”作形容词时,与其结合的名词并不多。究竟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可进入“全+N”结构呢?(词典中出现的“全+N”构成一个词的情况,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内。)
在分析“全+N”成立条件之前,大家不妨先看一看下面的几组词:
(1)全书 *全本子
(2)全人类 *全人民
(3)全天 *全昨天
(4)全长 *全宽
(5)全剧 *全电影
凭借语感不难发现,左栏成立,而右栏不成立。当然,对于“全+N”这样的用法,中国人不会陌生,也不会产生疑问,但是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当我们在告诉留学生“全”可以组成的词有“全家、全班、全国、全世界、全天、全年……”的时候,也应当告诉学生“全”的使用规律及方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全”作形容词的解释为:“①完整;齐备;不缺少任何一部分。②整个的;全体的。”如果这样对学生解释,学生是否会完全领悟呢?学生会不会造出这样的句子:“今天全教室都很漂亮。”“我昨天看了全电影。”这个时候你该如何跟学生解释呢?
本文将对“全+N”成立条件进行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前人大多通过“满+NP”“全+NP”或“整+NP”的研究来比较它们后接名词的特点,以及表达意义的差别性,很少有人对“全”后的名词特点进行分析。同类性质的名词,为什么有的可以进入“全+NP”格式,有的不可以?哪些可以进入“全+NP”格式,哪些不可以?为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这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所在。
本文将从分析形容词“全”自身特点和词性归属以及形容词“全”后名词类别两方面入手,阐述“全+N”中“N”的类别及特点。
二、“全”自身的特点和词性归属
“全”既是副词,也是形容词。《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在词性的归类中,把“全”归入副词,可见“全”的使用特点以副词为主,形容词为辅。因此,形容词“全”的使用特点必然以副词词性的特点为依据。副词“全”具有范围属性的特点,因此,形容词“全”后的名词也应该是有明确范围的,即有界或有定。“全”还有形容词的词性,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因为性质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因此“全”应归入性质形容词。
根据《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中确定副词和形容词的标准:凡是能作谓语、谓语中心,又能作定语或补语的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通过对“全”的句法语义与此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全”应归属为形容词,理由如下:
1.“全”可以作谓语、谓语中心。
(6)这家超市的东西很全。
2.“全”可以作定语。
(7)这是全班的照片。
3.“全”可以作补语。
(8)这个导游讲解得很全。
针对“大家全来了”这句话的解释,可以参照《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中“少数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全”作为性质形容词,当然也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在表达作用上具有概括意义的特点。
综上所述,“全”符合性质形容词的一切特点。不妨再分析一下“全”符合副词的哪些特点。除了符合“几乎能修饰动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特征以外,其他的均不符合,但这一特点与性质形容词的语法特征一致,不能说一定属于副词的语法特征。在查找语料的时候,笔者想到了“忽然”和“突然”这一组词语,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忽然”是副词,“突然”是形容词,而“突然”作为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放在动词前边作状语,如“他突然哭了”。笔者认为,上面这组词语的用法跟“全”和“都”这组词语的用法完全相同,这组词语的最主要区别也可以解释为“全”是形容词,“都”是副词。这当然只是个人见解,但是,无论“全”的词性为何,都不影响“全”具有范围属性这一特点。
三、“全”后名词性词语的类别及特点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对名词的分类为:
1.专有名词:鲁迅,中国,澳门
2.普通名词:
1)个体名词:朋友,同志,作家,学生,牛,羊,飞机
2)集合名词:人民,人口,群众,物品,马匹
3)抽象名词:水,油,声音,风,阳光
3.时间名词:秋天,早晨,现在,明年
4.处所名词:河岸,东郊,周围,里屋(新疆,北京,广东等兼属专有名词和处所名词)
5.方位名词:前、后、左、右、之上、以下、以西
参照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对名词的分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全”后名词的特点。
1.“全+N”中,“N”为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分为人称名词和部分处所名词(澳门、中国等),因为人称名词具有唯一性,没有范围可言,因此,不能用“全”修饰;而“全”后加处所名词的用法同下面“全”+处所名词,这里不细说。
2.“全+N”中,“N”为普通名词
“全”既是范围副词,也是性质形容词,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时候,同样具有范围副词的特点,所以,“全”后的名词一定是有一个范围的,是有界的。如果一定要在后面加上一个无定的名词,那么“全”和名词之间一定需要一个表示范围的名词来起到连接的作用。储泽祥(1996)表示,范围不确定的“N”,如“地、墙、头、脸、扁担”等,都不宜说成“全+N”。endprint
(1)全书 *全本子
(2)全人类 *全人民
(3)全长 *全宽
(4)全剧 *全电影
例(1)中为什么“全书”成立,而“全本子”不成立。因为“全书”指的是书里面的每一页,本身具有一定的范围;而“本子”则是从认知语言学以及主观情态方面来分析这一词语,虽然“本子”本身具有范围属性,但给大家的感觉它就是一个整体,而非强调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全本子”是不成立的。
例(2)中,“人类”是人的总称,指构成人类的每一个人,本身具有一定的范围;而“人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也是指构成人民的每一个人。通过“主体”这个字眼可以知道,“人民”当然也有一少部分不是劳动群众,但是到底如何确定谁是“人民”,谁不是“人民”很难,范围并不明确,所以“全人民”是不成立的。
例(4)中,“全长”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某件物品达到一定的长度;二是表示该物品由很多部分组成,构成这个物品内部所有成员长度的总称。“全宽”不成立,首先是因为一般宽度要比长度短得多,不能达到一定的长度;其次,“宽”一般只有一个,不能有很多个“宽”加一起,如果强调很多“宽”,通常会说“全长”。所以,在构成“宽”时,一般很少有内部成员。
(4)的分析方法同A,因为“全剧”指的是电视剧里面的每一集,本身具有范围;从认知语言学以及主观情态方面来分析,虽然“电影”本身具有范围属性,但给大家的感觉是它就是一个整体,而非强调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全电影”是不成立的。
总之,当“全+N”中的“N”为普通名词时,应具有范围性,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强调的是构成后面名词的全部成员,即个体性,而非强调名词的整体性。
3.“全+N”中,“N”为时间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全+N”中,“N”为时间名词的组词并不多,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时间名词,只有“全日制(名词)和全天候(形容词)”,但是通过查找语料和研究发现,“全”后面的“N”可以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如“全季度、全天”是成立的,以此类推出以下组合,“全小时、全分、全秒、全秋天、全早上、全夜晚”等等。“N”为时间名词的搭配,但是上述例子却又是不成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时间名词进行细分类,究竟哪类时间名词可进入“全+N”格式,或者有别的解决方法使“全+时间名词”成立。
(3)全天 *全昨天
(3)中的“全天”是指每天从早到晚,二十四小时,每小时都从事同样的事情,如全天营业、全天工作,“全天”由一天中的每个小时组成。而“全昨天”中的“昨天”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和主观情态方面来分析,它指的是一个整体,不是构成“昨天”的每个小时,这时可以说“整个昨天”。
一般“全+N”中“N”为时间名词成立的词语并不多,只有“全天、全周、全星期、全月、全季度、全年”等。其中,“全周”“全星期”是否成立,有待进一步探究,但是在网上确有实例,如:“早上老师给了我一张课程表,全周只有一节数学课。”“总结全星期,港股累涨800点或3.0%。”其他的时间名词,如“秋天、早上、夜晚”等等这些时间名词能不能进入“全+N”结构,跟下面研究的处所名词有关,不妨先看几个例句。
(9)*全秋天就今天最凉快。
(10)全沈阳的秋天就今天最凉快。
(11)*全早上就今天早上没有雾霾。
(12)全东北的早上就今天早上没有雾霾。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和主观情态方面来分析,“秋天、早上”均属于一个整体,内部并没有组成的个体,因此不能用“全”修饰。而“全沈阳的秋天、全东北的早上”中,“全”修饰的不是时间名词,而是处所名词,所以,例(10)和例(12)是成立的。
4.“全+N”中,“N”为处所名词
通过对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前1000例的筛选发现,“全+N”成立的有35例,其中,“N”为处所名词有22个,占63%。可见,“全+N”中“N”为处所名词时,基本上都是可以成立的,当然也包括专有名词中的地点名词。“全+N”中“N”为处所名词成立,因为“N”符合两个条件:
①N具有范围属性。
(13)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4)全世界都开始学习汉语。
(15)天津确立了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标准。
②N内部存在个体性。
“全+N”“N”为普通名词时,强调的是构成后面名词的全部成员,即个体性;“N”为处所名词时,同样适用。看上面的三个例子,例(13)中的“中国”当然包括很多省、市等组成的个体;例(14)中的“世界”和例(15)中的“市”同理,其内部都存在个体。
但是,有一些内部个体性不明显的处所名词,如“河岸、里屋、东郊”等,这些词语就需要给予一定的语境,使内部的个性显露出来。如:
(16)全河岸没有一条船。
(17)全里屋没有一个人。
(18)全东郊只有一座楼房。
“船”则为“河岸”内部存在的个体,“人”则为“里屋”内部存在的个体,“楼房”则为“东郊”内部存在的个体。“全”虽修饰的是处所名词“N”,但实际概括的范围为内部的个体。
5.“全+N”中,“N”为方位名词
方位名词主要有“前、后、左、右、上、下……”,这些词语并无范围,也无内部个体,因此,“全”无法修饰方位名词。
除此之外,“全+N”中“N”为也可以为量词,既可以是名量词,也可以是动量词。
当量词为名量词时,常常为集体量词,如:“全套、全项、全场、全队等等”。“全”后的名量词也可以接宾语,如:“全家人、全项检查、全套设备、全班同学、全场比赛等”。如果量词是和名词搭配的时候,量词和名词间不用“的”。如果说“全家的照片”,这个“家”不是量词,而是名词,意思是说在家庭这个范围内的成员照片;“全场的观众”同理,是说在这个场地范围内的观众。
当量词为动量词时,常常为专用动量词,表示动作数量,如:“全趟、全番、全遭”。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这些量词必然表示一定的范围,而且其内部也存在个体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作为形容词,接名词时,其后的名词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词具有范围性;二是名词内部具有个体性。“全电影”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电影”一词本身范围性不明显,其内部不包含细小的个体。从认知语言学和主观情态方面来考虑,“电影”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可以说成“整部电影”。“全+N”和“整+N”后名词的特点及释义原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82-108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21.
[3]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9-62.
[4]丁雪欢.从认知视角看“整(个)+N”和“全+N”[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66-169.
[5]袁毓林.容器隱喻、套件隐喻及相关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J].中国语文,2004,(3):195-208.
[6]李文浩.“满+NP”与“全+NP”的突显差异及其隐喻模式[J].语言科学,2009,(4):396-404.
[7]储泽祥.“满+N”与“全+N”[J].中国语文,1996,(5):339-344.
[8]周韧.“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J].中国语文,2011,(2):133-144.
[9]宋成.语料库视野下形容词“全”用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周媛媛 辽宁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10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