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课堂有效性
2017-12-20张文英
张文英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有效性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因素潜藏于兴趣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积极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扮演主体角色,从而在饶有趣味的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课文的题目是“文眼”,往往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提示了全文重点,揭示了全文中心。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挖掘其内涵,不仅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前奏。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在揭题读题后,我故作惊讶地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连串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的阅读期待也油然而生,从而饶有兴致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挖掘教材,调动兴趣
在教《坐井观天》一文时,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我拿出青蛙和小鸟的头饰让学生来演一演,并告诉学生在动作、表情上可适当发挥。虽然课文并未描写青蛙、小鸟对话时的动作、表情等。但由于有了前面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将青蛙、小鸟的对话配上恰如其分的表情,再加上夸张的动作,将青蛙见识短浅、自以为是表现得活灵活现,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意义的活动。
二、鼓励质疑,拓展思维空间
学生有了疑问,就表明有了参与的兴趣,产生了寻求答案的心理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
在教學《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然后抓住学生急于寻求答案的心理,或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探索学习,或让其他学生对此发表见解,进行互助式学习。学生所提出的一连串疑问,往往带有共性,而且是课文学习的症结所在。这些问题,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质疑问难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或提出了一些看似多余、古怪、幼稚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压制或扼杀,而应慎重对待,在肯定其积极思考的前提下,耐心启发,认真引导,让每个孩子敢于提出问题。
对课堂上不便解决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建议学生课后阅读有关书籍,搜集资料,再向老师或家长咨询后自主解决。这样,既可把学习兴趣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会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得其道,学有所成。
一般来说,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三个阶段。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并运用相关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石。
(一)课前培养预习习惯,教给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既是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教学的基础环节。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培养创新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课文中有趣的情节易产生兴趣,因此,预习方法主要采用熟读课文、复述精彩片段、查阅字典、自己试着回答课后问题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到了中高年级,所采用的预习方法则有所不同。这时学生要学会运用“读一读 、划一划、查一查、想一想、问一问”的方法进行预习,还要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
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课堂教学效率也不断提高。
(二)课中重视学法指导,教给思维方法
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习方法则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凭借;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例:教学《赵州桥》第二自然段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何读懂一段话”的学法指导,出示了三个学习要求:(1)读一读,标出这段话有几句。(2)想一想,每句话讲什么?(3)理清顺序背下来。然后逐一指导学生按这三个要求学习第二自然段,并强调指出:这三个学习要求是学段的基本方法。为了巩固、强化并验证学生对学段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紧接着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尝试自学第三自然段,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自学方式,教师巡视指导。小群体的自学,往往促使学生在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不时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进行学法指导,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课后开展读书活动,提高整体素质
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迁移和运用能力,对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语文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课外阅读既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促进了课内学习的深入。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激发了创新思维,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促使他们再阅读、再创新。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质疑,教会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endprint